葛惠芳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PSA(F/T)、PSAD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前列腺患者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经直肠超声引导经会阴穿刺活检前列腺并手术治疗的患者285例,分别为PCa组与BPH组,分析两组前列腺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及血清PSA,检测数据行PSAD、 PSA(F/T)计算,分析前列腺患者行穿刺活检最佳PSA、PSA(F/T)、PSAD血清值。结果:(1)PSA临界值设定为>15ng,数据显示PSA诊断前列腺癌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0.0%、68.5%,PSA阳性预测值为58.6%;(2)PSA<15ng/ml时,BPH组与PSA组两组患者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PSAD与PSA(F/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37、t=3.158、P<0.01);(3)PCa组患者经PSA(F/T)及PSAD值检测发现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高于BPH组患者,两组数据统计均取PSAD 0.35ng/ml.cm3与PSA(F/T)值取0.16时开始诊断。结论:前列腺患者PSA>15ng/ml时行穿刺显示前列腺穿刺活检检出大体积率较低,PSA<15ng/ml联合PSAD、PSA(F/T)值,可辅助诊断病情,提高穿刺活检阳性率。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前列腺穿刺活检
【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253-01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的国家,但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 [1-2]。而术前确诊前列腺癌依赖于前列腺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依据我国前列腺癌诊断指南,PSA>10ng/ml患者均应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但前列腺癌和其它前列腺疾病的血清PSA水平会有交叉重叠区间,并且血清PSA水平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前列腺体积、前列腺按摩、前列腺有创操作等。因此只依据PSA>10ng/ml值判断会导致患者行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本次选取我院一组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进行PSA、PSA(F/T)、PSAD数据分析,研究PSA、PSA(F/T)、PSAD值对超声引导活检前列腺的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前列腺癌检出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并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6+X针)的前列腺患者285例,根据前列腺手术后组织病理学分为BPH组198例,PCa组87例。BPH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3-84岁(75.0±7.6)岁;PCa组患者年龄为58-87岁(69.5±8.2)岁。对PCa组与BPH组进行PSA、PSAD、PSA(F/T)值的比较。本次穿刺活检前列腺患者符合以下标准之一:1、影像MRI检测或超声检查发现异常病灶;2、直肠指诊发现前列腺结节或较硬;3、PSA>4ng/ml。排除标准:凝血机制异常;白细胞异常;7天以上未停止服用抗凝药;泌尿系统感染;患有严重心肺疾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检测PSA血清指标 纳入研究的前列腺患者需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穿刺活检治疗前检查,记录血清PSA、PSA(F/T)、PSAD数据。本次研究游离PSA、总PSA采用酶联免疫法计算检测。前列腺体积以PV公式进行计算,PV=0.52×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检测前列腺患者安排固定专业医师进行检测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PSAD=PSA/PV。
1.2.2 前列腺穿刺方法 本次穿刺設备采用HI VISION Aviu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配备双平面直肠探头,5.0/6.0/7.5MHz,穿刺针采用自动活检枪PRO-MAG一次性活检针采用英特威18G*25cm,检测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肛周及会阴部行常规消毒。彩色超声检测前采用常规检测TRUS对患者横断面及矢状面做一个具体了解,TRUS引导探头使目标位置明确,通过活检枪经会阴进行穿刺,经直肠引导对前列腺癌患者行6+X点穿刺活检,标本取自患者外周前列腺底部、中部、尖部以及超声或MRI提示可疑区域,标本采集完毕装入事先准备完毕的甲醛(10%)瓶内固定送病理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Ca组、BPH组两组血清数据采用t检验。F/T、PSAD、PSA计算采用ROC曲线计算,分析PCa临界点灵敏度并计算患者阳性预测值及特异度。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PSA(F/T)与PSAD(PV)值 数据显示,PSA(F/T)与PSAD(PV)值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27、5.934,P<0.01)详见表1。
2.2 分析PSAD与PSA(F/T)值对PCa诊断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 PCa临界点数值为PSA≥4ng/ml,诊断数据显示其特异度3.5%、灵敏度98.1%,阳性预测值37.9%;临界点为PSA>10ng/ml时PCa阳性预测值46.8%、灵敏度82.7%、特异度57.8%;临界点为PSA>15ng/ml时PCa阳性预测值58.6%、灵敏度70.0%、特异度68.5%;临界点为PSA>20ng/ml时PCa阳性预测值62.4%、灵敏度44.5%、特异度82.5%;临界点为PSA>30ng/ml时PCa阳性预测值73.3%、灵敏度29.2%、特异度90.8%;数据显示,PCa采用临界点PSA>15ng/ml时,F/T数值为0.16,PSAD=0.35ng/ml.cm3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明显较高。详见表2.
2.3 分析PSA、PSA(F/T)与PSAD值在PSA<15ng时的数值 数据显示,当PSA数值设置为<15ng/ml时,PCa组及BPH组两组之间的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两组之间的PSAD和PSA(F/T)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37、3.158,P<0.01)详见表3。
2.4 PSAD、PSA(F/T)值诊断灰区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ROC 曲线比较
采用统计学方法将疾病状态(前列腺癌或前列腺增生)选为因变量,诊断指标选为独立变量,保存预测概率值,以预测概率值做ROC曲线,大于最佳临界概率值则被诊断为前列腺癌。根据图1可见: PSAD 及PSA(F/T)的AUC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均无组间差异(P>0.05),PSAD +PSA(F/T)指标联合以后,AUC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灰值区前列腺癌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
计算灰区每个界点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SA(F/T)值划分界点为:<0.120、<0.160、<0.20。灰区PSA值为4.0-10.0μg/L。详见表4.
3 讨论
前列腺细胞增生、体积增加会导致血清 PSA 升高,而在 PCa 组织中肿瘤细胞过度生长、前列腺正常组织结构破坏、组织中 PSA 释放入血增加等是造成PCa 时血清 PSA 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以PSA>4 ng/ml 作为PCa普查的临界值。该区间对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家报道不一。国外研究报告,以PSA以>4 ng/ml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78.7%,特异性为59.2%,假阳性率为25%[3-5],而假阴性率可达38%~48%;PSA>l0 ng/ml,特异性在 20%-90%。而吴登龙等[6]报告PCa57 例,PSA 4 ng/ml与l0 ng /ml时,对诊断PCa 的敏感性分别为 67%和 49%,特异性分别为 48%和79%。大量资料显示,以临床常用的0-4ng/ml 的PSA 正常范围为标准筛选前列腺癌,结果尚不能令人满意[7]。Hudson等[8]研究显示,PSA为 2.5-4.0 ng/ml时,各期 PCa 诊断总阳性率为 41%-98%,而 BPH 为20%-98%。本次研究285例前列腺患者数据显示,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时,临界值以15ng/ml为诊断标准,诊断PCa的特异度与敏感度均较高。
前列腺患者血液循环中的PSA存在游离型与结合型两种形式,两者在不同前列腺疾病的血液中占比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学者提出,经过PSA(F/T)值进行PSA标准值对比,对诊断PCa和BPH具有临床应用价值[9]。国内外对PSA(F/T)标准值报道多不相同,部分标准值为0.12-0.25,国外相关学者提出,前列腺癌早期筛查标准值定位F/T<0.12为最佳。通过筛查国外文献发现,部分学者认为临床有效诊断前列腺癌的方法均采用PSA(F/T)值<0.18时对前列腺穿刺活检[11]。PSA(F/T)值可有效区分PCa和BPH,当PSA(F/T)>0.18时可不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PSA(F/T)值不受患者肿瘤分级和前列腺体积的影响。Matsuyama H等研究显示,PCa可采用F/T值0.17作為诊断标准,可提高PCa诊断率。
本次研究显示,87例PCa患者行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出现灰色区域PSA(F/T)值样本检测患前列腺癌几率增加,临界点显示以PSA(F/T)值0.16为标准进行检测患者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预测数值灵敏度显示78.1%、阳性预测值53.1%、特异度57.2%,以上数据可作为临床诊断标准进行。PSA(F/T)值是诊断 PCa 最有效的指标,为前列腺穿刺活检提供了一种更可靠的应用方法。
癌细胞是导致PSA上升的主要原因,PSA对良性细胞与癌细胞具有稳定的作用。当数值显示PSA超过前列腺体积上限时,即可诊断为前列腺癌。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有效促进手部关节和肌肉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手部的活动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丹慧,侯铁英,李卫光,等.中国医院手卫生知识知晓及依从性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09):654-658+664.
[2] 陈盛,谢庆平,张宏程,等.手外伤感染患者创面修复治疗中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应用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9):2090-2092.
[3]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03):4-9.
[4] 黄少帆,汪强,黄健曦.显微手术修复急性手外伤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07):1006-1009.
[5] 俞英丽,沈红,沈玉莲.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2):436-43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