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2019-10-15 16:48程琼瑶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意义

程琼瑶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诊的患儿102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51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组患儿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护理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为96%,对照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为80%,对比有意义,P<0.05;护理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8%,对照组则为82%,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开展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提高患儿的遵医嘱行为和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护理;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219-01

引言

一般情况下,从医学的角度来看,14岁以下的儿童就属于我们所说的儿童患者。由于大部分儿童患者对医护工作人员产生的恐惧感,会极大程度上地影响儿童患者医治以及痊愈的进展。这时,采取肢体语言沟通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窘境。通过医护人员的肢体语言,能够使儿童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更进一步,从而从根本上大部分消除儿童患者对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的排斥、畏惧等心理,从而提高医院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本次试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诊的患儿102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51例。护理组男患儿30例,女患儿21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6±2.1)岁。对照组男患儿29例,女患儿22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5±2.1)岁。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对比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儿科护理干预:根据主治医生诊断与开具的处方来对患儿进行用药指导,根据患儿病情特点与治疗需要实施饮食干预,向患儿家属宣讲日常护理方法与注意事项,对于疼痛感较强的患儿给予必要的镇痛干预,给予患儿基础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日常常规监护等。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肢体语言沟通模式:首先是成立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小组。以自愿的方式组成专业的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本院资深护士组成并由护士长或从业3年以上的高水平护士担任组长;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小组主要负责制定与实施具体的护理干预计划并对护理的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同时,为提高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小组的实验开展能力,还对该小组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其次是微笑护理,即护理人员必须面带适度微笑,从而给予患儿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与护理治疗配合度,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是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其举止应该大方优雅,仪表整洁干净,肢体动作要轻、缓、温和,必须以较小的力度来执行,给患儿留下可爱可敬的印象。在面部表情方面,护理人员也要避免露出厌恶、紧张、恐慌以及害怕等情绪,以免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护理人员应该熟练运用手势、点头、微笑等动作创建良好的沟通氛围和节奏,让患儿及家属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治疗方法和流程,减少其恐惧心理。同时,各项肢体动作的执行不能过于急躁,而是应当缓慢开展以提高患儿的接受度。此外,给予患儿适当的实体抚摸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与护理人员的互动;在抚摸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护理人员必须保持洁净卫生以及肢体温度适中,尤其避免冬天寒冷时护理人员“冷手”抚摸患儿。最后是眼神交流,即与患者进行一些眼神的交流,通过眼神向患儿传递一种鼓励、友好与支持的态度,从而提高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接纳度和后续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患儿的遵医嘱行为和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当P<0.05时说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为96%,对照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为80%,对比有意义,P<0.05;护理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8%,对照组则为82%,对比有意义,P<0.05。、

3 讨论

与成年人相比,患儿由于年龄尚幼,缺少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当遇到产生负性情绪时,多以哭闹形式表达,为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想要对患儿顺利的开展护理工作,首先要应用能够让患儿理解的沟通方式。肢体语言沟通,主要是通过动作、行为、眼神等与患儿进行交流,让患儿能够产生直观上的亲切感,逐渐进入到放松状态,提高护理工作中的配合度。而个性化护理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患儿当做儿科护理工作的核心,对其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从而促进患儿康复。本研究对我院近期收治的儿科患儿进行了护理对比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通过眼神、温和的语言以及手势与患儿进行交流,让患儿能够放松情绪,有效的表达自身不适。通过微笑传递善意,让患儿产生信任感,逐渐消除不安情绪。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护理组患儿使用肢体语言护理后,患儿的遵医嘱行为和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开展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提高患儿的遵医嘱行为和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姚剑霞.儿科护理中联合采用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8,16(8):91-92.

[2] 周忠义,文道会,任小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社区医师,2018,34(8):149,151.

[3] 张柳媚.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体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评价.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4):3374-3375.

[4] 李娟.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5):178-180.

猜你喜欢
儿科护理临床意义
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分析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