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广丽
【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中眩晕的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后循环缺血120例后循环缺血中眩晕患者,然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是采用常规的眩晕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是进行针刺治疗以及疗后护理,然后比较俩组治疗后的整体情况和护理疗效。结果:两组护理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刺治疗以及疗后护理应用在后循环缺血中眩晕患者中的护理策略,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PCI);眩晕;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188-02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而且后循环缺血容易形成眩晕状况。在相关的研究证实后,针刺治疗是很好缓解眩晕的治疗护理,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1]。因此,本文以后循环缺血中眩晕的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后循环缺血(PCI)中眩晕的护理策略,具体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后循环缺血中眩晕患者120例,然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3.34±2.17)岁;观察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4.12±1.95)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被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2)对针刺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和物品无过敏现象的患者;(3)患者家属对该实验了解并知情了解,并得到患者本人的同意。
排除标准:(1)排除患者沟通障碍,言语不通的情况;(2)合并严重的心脏、肾、肺部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功能不全的患者;(3)近期使用过或者是正在接受后循环缺血眩晕治疗、以及其他药物治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眩晕护理方法。主要是采用中药和日常饮食等药物治疗和一些正常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则是进行针刺治疗以及疗后护理。(1)护理小组。成立小组,分配任务。观察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偏瘫的部位和程度,感知觉障碍,认知语言能力,了解既往史,危险因素治理能力,生活习惯,有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急性期卧床休息,平卧或地震位头部禁止使用冰袋,检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及有关检查的生化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意识障碍的护理,按理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对于呕吐大汉高热等症状,并及时遵医嘱补液。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不太肢体等。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和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可能的血管性危险因素。(3)复健、复检。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检疫,血管造影,ct,mrI睡懒觉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大颅内外大血管病变,记录下来。高热的护理,按高热护理常规执行,病人抽搐时注意保证病人的安全,应用抗凝纤绒药物治疗时,严格掌握药物剂量,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静脉应用血管扩张药,低速稍慢,注意血压变化,瘫痪病人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康复护理,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卧床病人协助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着凉[2]。(4)心理暗示。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病人要好好,配合病人治疗,帮助病人恢复社会适应能力,鼓励他们下床活动,锻炼,生活尽量自理,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家务劳动我以为活动和社会活动增强其对生活的乐趣,分散他们的不良情绪。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眩晕治愈效果。护理效果分为显效(眩晕减弱但是护理疗效变化不大)、有效(患者明显的感觉眩晕消退或者完全消退)、无效(患者无变化)三个层面。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比较
两组护理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通过一些研究发现,后循环缺血眩晕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等等,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等[3]。而且在神经内科中有专门提过眩晕的病因判断,后循环缺血也包括在内[4]。在本研究中,两组护理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也就证明了相比较中药来说,针刺的治疗护理其实效果要显著些。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治疗,它的护理措施也是尤为重要的。
综上所述,将针刺治疗以及疗后护理应用在后循环缺血中眩晕患者中的护理策略,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继欣, 陈淑琪, 刘荣.针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14):6-10.
[2] 贾芮, 徐贤, 刘新球, 等.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对老年人后循环缺血病灶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7, 39(2):272-279.
[3] 王兴瑞, 席一斌, 康晓伟, 等.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孤立性眩晕MRI应用进展[J].放射学实践, 2019, 34(01):103-106.
[4] 李斐, 王兴国, 庄建华,等.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初步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14):1054-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