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华玉
摘 要: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常常要涉及到很多单元的知识点,时间一长,如何有效整理和分类这些知识点就成了一个问题。思维导图作为当下一种新颖的思维工具以及学习方法,具有高效的整理和指引功能,让教师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来详细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
相比初中,高中的各个科目在层次性和难易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思維导图作为一种新式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手段,在经过神经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相关学科的论证之后,也逐渐地显示出了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思维导图的现实需要还逐渐体现在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针对思维导图的如此多的功能,笔者决定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来阐述思维导图的作用,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机会的选择
思维导图功能强大,但是如何抓住合适的机会去使用它呢?如果能够恰当地选择使用思维导图的机会,就可以让化学教学获得极大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何时能够选择合理的思维导图。这种机会的分析和判断主要依靠的是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内容来制定的。而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并想将其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选择思维导图的类型。还要注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让他们分析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再通过学生的思考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应当重点讲述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分为好几个部分,然后把它们填充到相应的思维导图之中去。只有教学的机会把握得好,引入的思维导图工具时机合适,才能够提升老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加强[1]。
二、将思维导图引进至探究式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之中
高中化学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极具学习目标的探索方式。因此这种方式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带着问题去进行思索,以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要准确把握学生们在面对化学问题之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和对知识的掌握态度。为此,教师应该设计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同时用诱导性的语言来告诉学生们该问题有解决方法可寻。但是这里的“诱导性的语言”应该以问题为主。紧接着,利用思维导图来对这一系列步骤进行明确的归纳总结。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思维导图可以以这样的流程表现出来:
提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概括性的指出生活中很多行为都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常见行为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并举例→教师补充→进行相关实验讲解。
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导图很好地理清了教师在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节课程时的几项准备工作。各项准备工作之间逻辑紧密且环环相扣,有助于教师展开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最后要注意的是,通常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一般遵循的是两大逻辑:“知识点→问题提出→需求→学生感受反馈”和“课堂反思→问题提出→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和学习体验总结”。这两大逻辑不仅适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也适用于其他科目。
三、具体实例讲解
这里的例子还是用上文中所提到的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实例。其思维导图可简单归纳为:
概念引入→情景构造→问题提出与思考→回答和反思→实验讲解。
首先,教师先告诉学生,所谓的化学反应速率,其大小和物质分子之间的有效碰撞频率相关。故每个可以改变物质内能以及运动速率和碰撞概率的方式都可以改变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的速率。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们,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行为能够影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比如汽车发动,蒸煮食物等。那么,生活中还有其他类型的能够改变物质化学反应速率的行为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举例说明。此时已经构建好了情景提出了问题,接着就等待学生们思考并给出反馈[2]。
上面的步骤全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如科研中的实例),或是直接开始介绍相关的化学实验(如浓度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
结束语:
其实,本文所探究的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只涉及到了一个较小的方面——化学教学学习氛围和情景思考过程的导入。但是,仅仅是这样一个小的教学环节,也能够体现出思维导图的强大整合性和引导性,这是之前的教学方式所严重缺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教学思想的不断进步,相信思维导图将在以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苏亚. 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考试周刊,2017,67(A2):152-152.
[2]何云. 试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少年,2017,23(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