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伟
摘 要 我们在预设问题时应先考虑所预设的问题是否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能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我们要清楚哪些问题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问题是学生容易忽略而需老师引导的,哪些问题是学生感到困难而需师生共同解决的。
关键词 预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A,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8-0175-01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要求能够进一步预测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向和方式等,从而给学生铺设相应的台阶,在由浅入深,由扶持到独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以教学案例加以介绍。
一、案例描述
《市场配置资源》(节选)教学时,因为在前面的“毒奶事件”家长诉说的视频中,我们已经对毒奶的危害做了充分的了解,看了这段视频后,所有的人都很震惊、很痛心。同时,我也连续设问:毒奶事件害了谁?究竟这是谁的错?所以,在前面学生情绪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对在经济生活中如何防止下一个“毒奶事件”的发生?这一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以消费者、生产者、行业协会、国家四者身份来分组讨论,每组分别派1-2位代表发言,从中引出规范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国家、行业协会、生产者的代表们回答,与我之前的设想一致。但是,在消费者如何防止下一个“毒奶事件”的发生,这一环节时,却发现班级中始终有一位学生的手高高举着。(这位学生已经讲了好几遍)我有些不情愿地询问了,但让人“懊恼”的是他却在我即将结束时给我带来了麻烦,一个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消费者就是无法防止下一个“毒奶事件”的发生,因为消费是弱势群体,没有钱只能买一些便宜的东西。怎么办?再花时间吧,怕反而浪费时间,忽略吧,又觉得不妥,但问题提出来了,总该给学生一个说法的,那就听听学生的意见吧,我想。
我给了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然后再请学生交流。但在这样安排时我仍旧希望到时能速战速决。然而让我不曾料到的是交流中持赞同观点的学生和持相反观点的学生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提出了相关的依据,例如,有位学生认为消费者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学生提出的这些依据我和他们一起重新进行了揣摩,从而在原有基础对如何防止下一个“毒奶事件”的发生有了更深入一层的理解,也对生产者、行业协会、国家三组的如何回答有积极的启示。
二、课堂反思
反思《市场配置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备课中问题的预设过于随意,有想当然之嫌,“备学生”这一版块涉及过少,未能较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实际认知,因而缺少对学生反映的预见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学中有“请君入瓮”之嫌,预备好问题和答案,只要有学生答到点子上,就算顺利通过了,因此教师的“牵引”过头而限制学生思维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我想谈点自己的感想。
(一)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设问题
在《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一文中,余文森教授说:“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本应是动态的教学为何始终处在平面和定格的关系之中呢?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只为着自己的教学目标而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未能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预设问题造成的。
(二)善于捕捉预设外的精彩
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散漫的,但当我们给学生创设的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充分的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而应该从课堂有效性、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敢于大胆地放弃“预设”的问题,灵活机动地捕捉生成的契机,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随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因此,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除重视预设外,同样也应关注生成环节中有效问题的提炼,善于从学生那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艺术地生成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定位,教师也因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而使自己的声音更容易被学生聆听,从而获得教的真正乐趣。而在这样的平等和和諧中,实现师生间的对话成为了可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成为了可能,实现教育直面人的生命成为了可能,当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