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洁 潘文建
摘要: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的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我国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也如火如荼开展,在言论自由的时候,我们面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大众体系的建设,很多的政务新媒体延伸到了“两微一端一网”,根据不同的群众需求,建立不同的平台,方便大众的同时促进公共化服务的进程,形成创新的系统化模式。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建设成果;“互联网+”;公共服务
一、政务新媒体建设的概念和发展背景
政务新媒体是新媒体在政务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是指“两微一端一网”,即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客户端及政务网站。政务新媒体主要承担服务与宣传两大职能[1]。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11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6.5%,新媒体用户数量的激增,移动用户成为了主体部分,同时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国务院发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执政思维,政务新媒体以“两微一端一网”为代表,建构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媒体矩阵,推动政府管理工作创新,也逐渐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换代,逐渐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2]。
二、政务新媒体建设的困境
(一)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
我们政务新媒体建设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官民对话,政府官方能及时传达解释官方的政策、意见、精神等,同时倾听来自民间的意见、呼声,让民间的声音能更好的传达。但是实际的操作下来我们会发现,政府官方是回应是比较滞后的,群众在政务新媒体进行提问后,不能进行及时地解答,也不能实际性的帮助群众的现实问题,导致群众虽然知道有这样的平台,但是参与的意识不强,群众还是依靠原始的方式进行问题诉求。
(二)信息公开和接受社会监督的能力不足
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信息公开的要求,并且接受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同时要囊括各种公共服务、科普、教育的功能,让群众能通过政务新媒体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和科普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情况下在进行信息公开后,群众的关注度不强,很多的情况下群众只关心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并不关心其他的事件。
(三)法律制度和舆论引导的方向欠佳
政务新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但是在群众的言论上缺乏法律的先前监督,导致事件的发酵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同时对舆论的引导方面功能欠佳,不能及时回应关切的重要任务,就像福州公安错失最佳引导舆论导致事件的发酵,北影北大翟天临事件导致我们在舆论的引导方面没有抢占先机。
三、政务新媒体建设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平台建设,扩大公众参与
政务新媒体的平台建设是第一步,是公众参与融入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首先注重政务媒体的人才建设,将专业的人才引进到政务新媒体的基地中,开发更多方便群众的平台和信息,让群众能更好、更快的参与到我们的政务新媒体中来,让群众能在这样的平台中方便快捷的进行资讯的观看和政务问题的解答,群众的参与才是建设平台的重要意义,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国资委对刘慈欣回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我们平台回应公众关注事件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也是让我们更加真切的看到官方态度的环节,这样一来公众的参与和官方的回应就能形成一个循环,让我们的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死穴,更应该是公众发表观点的地方。
(二)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执政形象
政务新媒体是我们国家政府的形象,更是我们关注政府最近动态和政府近期工作的关键环节。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发布一定要注意通过信息的发布能传播正能量,将政府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意识提升起来,加强政府的执政形象,切实解决和保障人民的权益。
(三)做好内容发布,引导舆论动向
政务新媒体的内容发布随着我们的时代进步,发布的内容也逐渐贴近人民,方式也不是死板的消息公布,更多的是与群众的互动,并且在互动中引导群众正确的生活方向。例如,中消防协会对袁姗姗衣帽间桌子上的卷發棒用完关闭了开关电源,但没有拔下插头,这个时间进行了官方提醒,告知群众卷发棒插电温度最高可达160到180摄氏度,有许多忘关电源引发火灾的报道,就怕一时疏忽酿祸,不用时要拔下插头,中国消防和袁姗姗的互动正是把握了很多群众的共同点,并且进行官方的回应,控制舆论的正确导向。同时中国消防对郑恺在微博中的“好像放烟花”的回应也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大众都能受益。
四、小结
政务新媒体建设不仅是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线,更是服务群众的途径,我们要做好平台建设,加强公众的参与,让内容充满正能量,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政府的执政形象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跃平,黄博涵.“互联网+政务”报告(2016)——移动政务的现状与未来[J].电子政务,2016 (9).
[2]阙天舒,王建新.“指尖政府”:特大城市移动服务微治理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