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金
【摘 要】目的:观察穴位内关、中脘、足三里揿针疗法防治骨折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揿针疗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者分别观察采取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取干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骨折术后恶心呕吐有所控制,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疗法在预防骨折术后恶心呕吐有很好的效果,便于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揿针疗法;骨折术后;恶心;呕吐;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1
揿针是皮内针的一种,也称为“揿钉型皮内针”,形似图钉状,针柄扁平状,针体纤细,长度为0.3~1.5mm,直径为0.2 mm。根据定点取穴或循经取穴,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的时间,持续不断刺激穴位。患者可自行手压埋针,加强穴位刺激[1]。揿针具有疼痛感较轻,操作便捷,见效快,方便病人行动的优点,易使患者心理接受。
恶心呕吐为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有研究证实,在术后24h之内,术后恶心呕吐发病率在非选择的手术患者中为30%,高风险患者发病率可高达70%[2]。术后恶心呕吐可导致电解质失衡,脱水,伤口缝合张力增加,颅内压及眼压增高,伤口裂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死亡[3]。
我科自2019年06月起对骨折术后患者采用揿针疗法预防骨科骨折术后恶心呕吐症状,临床大量资料证实疗效较好,现汇报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自2019年06月~2019年09月有骨折症状且手术术后的患者共计有50例,年龄20~90岁,无止痛药物及精神类药物使用者,可配合使用揿针疗法,选取穴位处无皮肤破损者。按住院日单双号,将手术后患者分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为25例;对照组为25例;试验组男性患者共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岁~90岁(59.3岁±3.2岁);跟骨骨折术后1例,股骨颈骨折术后3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共4例,锁骨骨折术后患者共6例,尺桡骨骨折术后患者为5例,髌骨骨折术后患者为4例,胫骨骨折术后患者为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共14例,女性患者共11例,年龄段为20岁~81岁(57.9岁±2.7岁);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为3例,右耻骨联合骨折术后患者为1例,锁骨骨折术后患者为7例,髌骨骨折术后患者为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为5例,胫骨骨折术后患者为2例,肱骨骨折术后患者为3例。通过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可明确诊断为具有骨折症状,且进行手术后的患者。
1.3 方法
1.3.1 试验组 在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我科选用清铃揿针(四川源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参与研究前接受专业培训。主管医师确定穴位,由责任护士执行操作。穴位选取:内关穴、中脘、足三里。患者术后当天从手术室返回病房,常规护理基础上,护士予其进行揿针疗法,埋针前用75%酒精消毒两侧选取穴位处皮肤,使用镊子夹取揿针的环形针柄,垂直刺入穴位,轻按埋针部位,使患者埋针处产生酸胀感。揿针24小时以后由责任护士取下。
1.3.2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即予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病房室内的空气清新,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逐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1.4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24h内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采用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的分度标准,将恶心呕吐分Ⅳ度[4]。观察患者在揿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如断针、晕针及穴位处皮肤破损、肿胀。
恶心程度分度:0度:无恶心;Ⅰ度:恶心轻度,进食及正常生活不受影响;Ⅱ度:恶心症状明显,进食受影响;Ⅲ度:恶心症状严重,患者进食及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Ⅳ度:恶心症状严重,患者卧床,不能进食。
呕吐程度分度:0度:无恶心;Ⅰ度:患者呕吐每日1~2次;Ⅱ度:患者呕吐每日3~5次;Ⅲ度:患者呕吐每日6~8次;Ⅳ度:患者呕吐难以控制,呕吐频繁。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表1 可以看出,通过责任护士进行揿针操作干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术后24h发生恶心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2中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术后24h呕吐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揿针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皮肤感染、揿针脱落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与患者自身、手术、麻醉及术后等多种因素相关,具体发生机制不完全明确,临床主要预防为主。临床西医学认为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与脑干催吐中枢接受体内催吐信号的刺激有关联,如多巴胺、5-HT3等[5]。临床西医主要依靠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抗胆碱能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因术后呕吐发生原因较复杂,单一使用药物效果不佳,常联合用药,但效果不佳。
术后恶心呕吐属于中医“恶心呕吐”范畴,中医认为“胃气上逆,泛恶欲吐之证”为恶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为呕吐。恶心呕吐是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病机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中医认为术中伤及皮肉筋骨,血溢脉外,气机阻滞,
术后气血亏虚,导致运化不利,胃肠道传化功能失司,患者术前焦虑、紧张、禁食等可能引起患者津液亏损、气血亏损、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等多因素,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发生。
揿针疗法在我国最早由承淡安先生推广。因具有起效迅速;安全无痛,不影响患者生活及活动;不伤及脏腑、大血管及神经;操作简单的优点,在临床已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我科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揿针中医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成功降低了术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术后舒适度。我科取穴内关穴、中脘、足三里。根据中医学,“胃与心包通”,取心包经内关穴不仅可治疗心悸、胸痹,也可治疗胃疼、呕吐症状。中脘穴为奇经八脉之任脉,主治胃疼、呕逆、腹胀等消化系统疾病。通过揿针刺激中脘穴具有调理脾胃、健胃化湿、和胃降逆之功效。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主穴,治疗胃疼,呕吐、腹胀及呃逆,通过揿针针刺刺激,可调节脾胃功能。在本研究中发现,三穴位联合,揿针刺激,可有效防止骨折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发生。
综上所述,随着临床对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越来越重视,较多学者在探索使用中医方法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揿针疗法因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患者易接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蔡鹄,龚黎燕,张波,方晓,刘洁.穴位揿针联合西药防治小细胞肺癌EP方案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4):358.
陈丽晶.术后恶心呕吐管理的研究进展[J].云南医药,2019,01(40):78.
Lichtor JL.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surgery : it is not just postoperative[J].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2,25(6):673-679.
方舒慧,薛斌,李善柱,等.6,7-二取代喹啉類抗肿瘤药物中间体的合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43( 6) : 2419-2424.
徐朝辉.中医药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18,09(37) :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