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2019-10-15 00:28王浩然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鉴别诊断病理诊断

王浩然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拾的20例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肝脏脂肪瘤患者病灶分布无特定部位,分别分布在肝脏左右叶内,病灶大小7~40 mm,平均(29±6)mm,边缘清楚,呈圆形低密度占位,呈均匀的脂肪密度影,平扫CT值-56~-107HU,平均(65±5)HU,其余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匀称,肝实质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后病区无强化。4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病变区域密度低于肝实质密度,病灶内可见脂肪成分和软组织成分,且边界清楚,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匀称,肝实质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脂肪密度区域无强化,软组织成分强化明显,密度类似同层主动脉;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病变区域有强化,边界清晰,密度高于肝实质。结论: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在临床少较为少见,应用CT检查有助于提高检查诊断,利于术前定性诊断,对疑难不典型病变,可增强扫描、动态扫描加以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CT;诊断;鉴别诊断;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病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121-02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是临床较为罕见的良性肝脏肿瘤,常表现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混有间叶组织肝脏脂肪瘤,该症因临床无显著症状,且影像学检查表现多样,容易误诊、漏诊,不利于临床诊断[1]。手术病理检查是确诊该症的有效方法,但患者依从性较差,且该方法耗时耗力,不能作为常规诊断手段。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对早期诊断该症由一定的临床价值,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拾的20例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资料,现将CT诊断及鉴别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拾的20例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6~80岁,平均年龄(41.6±2.3)岁。有2例患者肝区有轻微不适,其余18例患者无临床症状表现。既往无肝病史,且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AFP、HBsAg均呈阴性。3例经B超检查发现肝脏有病变,CT复检发现肝脏脂肪瘤1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排除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

1.2 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16层螺旋CT机,扫描前口服5%泛影葡胺400~500 mL可有效充盈上腹部肠胃,扫描范围:于膈顶至扫完肝脏;扫描条件:120~130 kV,220~270 MAS;扫描层厚6 mm,层间距6 mm;窗宽:250 HU,窗位50 HU;薄层重建1.5 mm,同时结合多方位重组进行观察。

1.3 诊断标准

肝内良性占位病变可显示,边界清晰,内部呈均匀的脂肪密度影,CT值<-20 Hu的肿瘤部分,提示脂肪组织的存在正常,平扫后增强扫描病灶区无强化,周围肝组织多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肝脏脂肪瘤CT检查情况 本组16例肝脏脂肪瘤患者病灶分布无特定部位,分别分布在肝脏左右叶内,病灶大小7~40 mm,平均(29±6)mm,边缘清楚,呈圆形低密度占位,呈均匀的脂肪密度影,平扫CT值-56~-107HU,平均(65±5)HU,其余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匀称,肝实质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后病区无强化。

2.2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检查情况

4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病变区域密度低于肝实质密度,病灶内可见脂肪成分和软组织成分,且边界清楚,肝脏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匀称,肝实质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脂肪密度区域无强化,软组织成分强化明显,密度类似同层主动脉;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病变区域有强化,边界清晰,密度高于肝实质。

2.3 病理检查

肝脏脂肪瘤的切面脂肪组织呈黄色,均匀,镜下可见成熟脂肪组织成分;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切面脂肪组织呈黄色,不均匀,且部分区域血管平滑肌呈鱼肉状,镜下可见成熟血管、平滑肌及脂肪等组织,血管壁薄厚不一。

3 讨论

3.1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病理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是一种成熟脂肪组织构成的肝脏肿瘤样病变,该类疾病临床较为罕见,该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健康体检中被发现,且极易误诊、漏诊[2]。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在临床中可分为肝脏脂肪瘤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肝脏脂肪瘤的切面为黄色脂肪,均为成熟脂肪组织;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切面呈不均匀黄色脂肪,多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典型者包括平滑肌、血管及成熟型脂肪细胞三种组织学成分,发生于肝脏相对少见,多与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多发性结节硬化并存[3]。

3.2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诊断

由于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含有脂肪成分,因此对该症患者经CT检查,可显示一定的影像学特异性,其中对典型病灶,通过CT平扫检查即可诊断;对脂肪成分含量较少者,增强扫描亦可有效诊断[4]。

3.3 CT鉴别诊断

若患者脂肪成分较少,往往增加诊断难度,易被误诊,为此应加强与以下疾病区分诊断。①局限性脂肪肝,该症CT平扫时表现为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且呈移行性改变,增强扫描后无异常强化,可见血管影进入病灶,而无占位效应,其内血管纹理走形正常;②弥漫性脂肪肝,该症CT平扫显示肝实质密度减少,肝内序贯呈高密度影呈假血管造影征,此时可通过增强检查,动态扫描等方法加以鉴别;③含有脂肪成分的肝癌,该症CT平扫表现密度不均匀,且脂肪性低密度区范围小,边缘不清晰,增强扫描时,门脉期及平衡球呈低密度;④肝脂肪肉瘤,该症发病率更低,其体积较大,CT平扫有低密度坏死区,内可见明显强化的多条索影,且增强扫描时由明显强化;⑤肝血管瘤,该症CT增强扫描表现为在动、门脉期的病灶边缘结节状,且强化明显,在延迟期表现密度充填。

综上所述,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在临床少较为少见,应用CT检查有助于提高检查诊断,利于术前定性诊断,对疑难不典型病变,可增强扫描、动态扫描加以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唐业欢,王叶,叶慧义.脂肪肝的CT及MRI影像诊断[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2(02):236-238.

[2] 施小白,章万强.肝脏含脂质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0(06):221-223.

[3] 李培坤,耿小平,赵义军,等.肝脏罕见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12(10):158-160.

[4] 李世杰,王鑫坤,王海屹,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影像诊断[J].中华全科医師杂志,2012,10(12):293-295.

猜你喜欢
鉴别诊断病理诊断
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价值
小细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进展
为何要病理会诊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病理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吗?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实性病灶鉴别诊断中应用研究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