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芳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分析,随后对其检验结果准确性进行探讨,并辅以相关措施进行准确性的提升。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其人数为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采用随机原则的方式进行100例患者血液标本的选取,对于其中检验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其中检验不合格人数为8例。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采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多,由采集标准不当所引起的不合格比例占总体不合格比例的62.5%。结论:在现阶段造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准确性失调的因素较多。操作方法、标本存放的时间、温度、抗凝剂比例等都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应加强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以及对患者进行知情告知。以此来提升整体的分析质量水平,从而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结果;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2-099-01
血液生化检验作为当前临床检查的重要依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某些疾病中要依靠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来进行确诊[1],。检验科能否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是检验科质量控制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血液生化检验采集和保存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严格按照血液标本的采集手册进行采集。同时通过及时送检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选取临床100例血液生化标本进行实验,随后对其检查结果中不准确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其人数为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在18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2.1岁。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人数为44例,在初中以上人数为56例。由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科的送检,在此过程中应将实验目的及方法进行患者的告知。
1.2 方法
检验科依据临床实验管理要求制定的标本采集,运送,签收等一系列规定进行标本的签收。签收者必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验收,并记录下采集时间,采血途径等,发现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在这个过程中确保试验过程公开透明。并对其中检验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合格情况分析
在100例患者中,其中检验不合格人数为8例,不合格比例为8.0%。
2.2 血液生化检验标本检验结果不准确因素分析,见表1
由表1可见,在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中,采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多,由采集方法不当所引起的不合格比例为62.5%。保存温度引起的生化檢验标本检验结果不准确的人数为2例,所占比例为25.0%。除此之外,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合理引起的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结果不准确的人数为1例,所占比例为12.5%。
3 讨论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作为当前临床中辅助检查的一个重要项目[2],准确的检验结果能指导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治疗,从而降低医疗安全事故。而检验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部分。随着检验仪器的不断更新,检验方法学的改进,对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已逐步完善。检验质控的重心逐渐转向分析前因素分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整体的准确性。
血液生化检验标本检验结果不准确因素分析:
第一,标本采集。标本采集作为当前影响检验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因素,其占比超过50%[3],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流程进行标本采集,其次为采集时间不合理。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一般要求患者进行空腹采血,空腹时间为8-12小时,以避免脂血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早上采血时间一般8:00左右,超过规定时间采血将会造成血液某些指标出现变动,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一些急诊患者来说,血液检验可以非空腹进行采血,但其结果要注明标本状态,如脂血,随机血糖等。采血时对采血部位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患者平躺,采取患者肘部正中静脉,在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同时,确保一次成功,避免出现凝血或溶血现象。
第二,标本保存。在血液采集完成后应立即进行送检处理,在现阶段来看其保存因素作为检验结果不准确的另一主要因素应当引起重视。生化检验中的某些项目如血糖,二氧化碳,同型半胱氨酸,血气分析等应在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并检验。其他比较稳定的项目,如条件受到限制,应进行4度左右冷藏保存,不宜放置太久。如标本已经超过最长保存时间,则需要进行重新采集。
第三,抗凝剂与血液使用比例不当,作为标本采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采血量和抗凝剂的用量有关。血液中由于凝血因子的存在,采集后血液会自行凝固,对于某些检验项目必需要求全血进行检测,如血气在采血前应在采血管中加入抗凝剂,避免出现凝集现象。标本采集前,操作人员应根据项目规定进行不同抗凝管的选取,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生化检验作为当前常规检测项目,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指导作用。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下对检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检验结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因此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进行积极配合,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在采血过程中要注意应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抽血。临床检验要提高检测质量应对制度进行完善,在血液检测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制定相应制度的情况下,监督落实,使检验结果准确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盛.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7,30(05):1086-1088.
[2] 刘景泉.探讨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6):1172+1175.
[3] 郭鸿雁.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