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花
摘 要:在小学阶段开设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便是要优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特点,通过客观的理性规律去描述了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既需要学生用充足的直观经验,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与优化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利用本学科的先天优势来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积极展开逻辑分析。本文将从积极组织数学观察,优化学生直观认识;积极组织数学探究,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积极组织数学实践,优化学生思维结构三个角度,来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由教师负责传播数学知识,小学生以听讲、背诵等学习活动为主。然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虽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如果过于偏颇教师的教,那么学生的学则会被削弱。所以,传统的“师本”教育使得小学生难以积极展开逻辑推理与理性思考,并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由于缺乏深刻认识,小学生在迁移数学知识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经常在同一类题目中犯错,且会混淆各个数学概念。归根究底,这些问题都是由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低下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为了解决高耗低效的教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训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小学生自主生成数学知识,把握客观学科规律。
一、积极组织数学观察,优化学生直观认识
虽然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完全不同,但是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及时丰富小学生的感性认知,借助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去推理、判断与概括理性规律,由此展开逻辑思考。另外,小学生本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借助丰富的直观认识去引导小学生展开逻辑探究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育规律。同时,观察活动本就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环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多组织数学观察,适当开发生活资源,借助实物、生活现象优化小学生的直观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如在“观察物体(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比如易拉罐、各种饮料的瓶子、足球、篮球、排球、扇子等,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这些实物的形状。在观察活动中,小学生可随意走动,拿起实物进行多方位观察与分析。比如,有的学生从上下两个方位观察了易拉罐的形状,画出了圆形,而球体的上下面也是圆形,猜测这两类物体的形状类似。但是,通过观察易拉罐与球体的侧面,学生可描绘出两种完全不一致的图形。据此,笔者告诉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图形,所得出的图形形状是不一样的;如果单纯从某一个角度去观察实物形状,虽然可能会得到同样的图形,但是却并不代表这两个实物属于同一种几何体。由此,小学生则可在观察活动中形成空间观念,同时也能客观抽象出各个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由此生成逻辑认识。接下来,笔者就专门训练小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物体的形状,以便引导小学生总结出相应的几何规律。
二、积极组织数学探究,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的数学探究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因为数学探究本就包含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推断等逻辑思维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及时改变师生关系与互动模式,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积极优化小学生的思维结构,引导小学生自主分析各个问题情境下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就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以“24÷3” “32÷4”等算式帮助学生复习了整数除法知识,然后再以“23÷3” “32÷3”等算式引导学生进入了新知思维状态,使其自主思考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析余数的意义。比如,有的学生借助粉笔、小木棍等工具演示了“23÷3”的除法计算过程,最终留下了两根木棒,指出“23÷3”的结果为“7余2”。对此,有的小学生提出了质疑,认为“23÷3”的结果很多,比如“6余5” “5余8”等。对此,笔者重新引导学生复习了除法概念,为学生解释了除法算理,着重强调了“除尽”这一概念,由此解释了余数的概念與意义。接着,小学生则可根据这些算式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概括了这一重要算理。接下来,小学生则可自主展开数学表达,由笔者帮助学生纠正不当方法,使其能够准确、有条理地说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算理与算法,以便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积极组织数学实践,优化学生思维结构
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活动便是“综合”,即小学生在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时,需要灵活调动与问题相关的数学知识,从数学层面去分析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组织“做中学”活动,切实丰富数学实践,引导小学生积极应用数学所学,使其在实践中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逻辑分析,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如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以匿名表格展示了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鼓励小学生自主划分分数段,确定统计图的间距,由此绘制条形统计图。之后,小学生要认真观察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情况,据此推测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接下来,学生则可积极利用平均分知识去计算本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对比自己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所得到的结论,由此分析自己所作出的数学推测是否正确,出现数据误差的因素是什么,等等。在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小学生会综合展开统计分析与数学运算,而这就便于小学生自主整合数学知识,所以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优化小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便于小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小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突破数学学科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将会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训练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突出本学科的逻辑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张衍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93-94.
[2]苏秀敏.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