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瑜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持续深化,强调小学数学教育务必基于新课改的有关标准,对教学模式与方法做出优化与创新。生活化教学方法则是以具体教育发展情况提倡的全新教学方法。位于教学数学教育中,对生活化教学方法加以有效應用,充分满足小学数学教育具备的基本特征,同时符合新课改的有关标准,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育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前言:生活化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学阶段利用具体生活内容对教学目标做出合理规划的过程,将复杂知识转化为简单化,便于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与技能做出充分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小学数学教育中,传统方法均线与教材之中,知识同实际生活存在明显的脱节,无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共鸣。而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通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在生活中做出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浓厚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对生活化教学方法加以科学合理应用,教师应该重视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相应的兴趣,以此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化教学之中。比如,关于“统计”的知识内容,教师可设置关于聚会的教学情境,同时位于课堂提出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与统计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对学习产生足够兴趣。教学阶段,教师可事先设置教学道具,以此使课堂教学可围绕生日聚会进行顺利开展,使学生回忆想象生日聚会会邀请谁,并简要地做出说明,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等到学生说完,教师则可继续做出提问:“今天长颈鹿过生日,同学们看一看它邀请了谁?”学生充满兴趣的举手发言,并说出自身的发现。这时,教师便可导入统计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熟悉,并认识到统计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对统计做出深入的学习与理解。此种教学方法是枯燥沉闷的课堂能够充满欢乐与趣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1]。
二、设置生活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生动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填鸭式与灌输式教学。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致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而通过仔细分析便可得知,生活之中潜藏丰富的数学知识,资源可谓是源源不断。所以,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应基于学生具体生活,围绕数学同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选择同数学知识存在关联性的内容用于开展教学。如此能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增强,充分体会并感受到教学生动性与生活化。
比如,教授关于“认识图形”知识内容,教师可提前组织学生对家中或是教室内存在的图形做出仔细充分的观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图形。使学生能够通过对生活中的物体图形做出观察,发现具体的图形特征,通过教师的指导,对图形特征做出分析与思考,以此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增强。
三、使用生活化教学语言,增添教学趣味性
数学教学中语言的使用同样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开展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同学生的有效互动则是借助语言得以完成。使用生活化教学语言,能帮助学生更加充分的做出学习与理解。所以,教师务必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因素,对数学语言采取合理的修饰与转化,是语言能够易于理解,同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使用趣味性语言开展教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比如,关于“比大小”知识的教授,由于需使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符号,而部分学生对“<”与“>”存在记忆混淆,为使学生能够做出快速准确区分,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学语言,通过编句子的形式使学生做出学习与理解。并引导学生做手势的同时,共同念出:“开口在前是大于,尖角在前是小于,两个数字站中间,谁大冲谁开口笑。”如此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符号的形状,并做出充分理解,从而加以灵活运用。
四、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加深巩固数学知识
课后作业属于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若想使课堂教学真正生活化,则需使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变得生活化。教师为学生安排设计课后作业阶段,应该选择同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对课本知识运用之生活之中,对知识加深巩固。
比如,教授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应为学生安排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放学去超市绑父母购买生活用品。同时对物品的真实价格做出准确记录,付款的时候给收银员多少钱,并找回多少钱,之后对零钱做出分类。通过为学生安排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对生活问题做出有效解决[2]。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务必重视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运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对生活化教学方法加以有效引用。使学生能够学习了解到生活中存在价值的知识内容,同时能够在生活中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向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才智,2017(12):12.
[2]程爱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方法的运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39):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