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2019-10-15 09:55胡有华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大学生

胡有华

摘    要: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本文以文化自信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大学生    高校思政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当代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阵地,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及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精髓的深刻领悟,并在此基础上自觉传承、发扬和践行。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中国先进文化的自信,此三种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习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前三个”自信并列,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尤为重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这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二、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它是民族发展的血脉,记忆和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文化自信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心理和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不是主观的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现代化实践检验基础上的科学结论”[3]。要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奉、传播和实践。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是非常高的,但不可否认,有些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方面,相对忽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要性的重视程度不高。另外,當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文化自信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撑,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在思政教育领域要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和建设中做出成绩,一方面要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突出高校的知识传播职能,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弘扬者和践行者。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尽管历尽沧桑,但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断,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而且愈发表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尊师重道”“孝老爱亲”等价值取向,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炎黄子孙自尊、自信和自强。儒家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助于纠正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迷失,帮助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新时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政教育理应以文化自信教育为支撑,教会大学生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让当代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不负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和建设的有效途径

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大问题。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源泉。讲文化自信,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树立文化自信,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将文化自信教育积极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事关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使命,高校是文化教育的大场所,理应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大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投资力度,增加学校图书馆中经典名著的藏书量,引导大学生多多阅读我国经典名著。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出充满活力、乐观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理性看待文化的多样化,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等的冲击,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坚定文化自信。

(三)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当作主阵地来坚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高校思政课课堂当作重要的阵地来坚守。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师资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培训,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尽量避免和杜绝“填鸭式”灌输模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和指导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学生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要通过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发挥榜样的力量和精神引领作用,提升人文素质,陶冶道德情操,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寻找智慧、汲取营养。

(四)给实践教育教学环节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难免形式简单和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激发大学生对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维度,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充分发挥高校新媒体作用,多方位傳播文化自信。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社交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普及的新新人类。微信、QQ、百度贴吧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高校思政教育既要积极有效利用这些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遭受冲击的态势仍然存在,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4]。当代大学生生长于多元文化的碰撞时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和升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信息识别能力,有效利用新媒体。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最好注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重任,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更是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兴衰。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丰富实践载体,建设好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夯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坚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让每一个人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01).

[3]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N].人民日报,2016-12-09(01).

[4]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6):75-79.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