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娜 李慧芳
摘 要: 诗歌教学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在艺术院校本科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艺术院校诗词教学应从艺术院校文化背景出发,从艺术专业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出发,探究古典诗词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可以:吟诵经典,强化美感与记忆;鼓励创作,拓展阅读,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比较阅读,触类旁通,打造诗歌情感链条;引入视觉艺术元素;打造多元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递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古诗词 教学研究
诗歌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用最简约的文字演绎最深挚的情感,其文字的精美、音律的和谐、意境的生发都给人以精神上的认同与愉悦。有意味、有情感、有生命的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涵养性情,提升人生境界。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①。诗歌教学作为一种情感教育,一种审美教育,在艺术院校本科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相比较综合类院校的古诗词课程教学,艺术院校的学生感性思维更加活跃,对美有更加独到的见解;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弱,更加重视艺术专业的学习。因此,如何契合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设高效的诗词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展开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吟诵经典,强化美感与记忆。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民族。《尚书·尧典》曾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②从《诗经》的採诗官采集民乐到唐朝的声诗,从宴乐宋词到元代的戏剧和小令,诗歌与音乐都是紧密联系的,给人以视听和精神层面的享受。刘勰曾说:“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③叶嘉莹说:“中国古典诗歌常有比较固定的韵律和节奏,不仅常与音乐相结合,而且中国旧传统最注重吟诵。”④通过吟诵,我们可以把握一首诗词的节奏、韵脚、平仄,进而深入意象、意境,做到熟讀成诵,真正将诗歌烙印在学生心中。艺术院校的学生多才多艺,吟诵的学习更加契合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韵文是有其内在节奏与形式美的。在《蜀道难》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如何吟诵,通过豪放恣肆的吟唱,感悟诗歌的魅力。诗的语音节奏以“顿”(或称“音步”“音组”)为基本单位。它们往往与诗的语义节奏和情感密相契合。在诵读过程中,要强调诗歌的节奏。在帮助学生分清音部以后,我又标注出“不”“得”“必”等入声字,告诉学生吟诵的规则为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入声短处,依韵行腔,如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所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⑤学生了解基本的吟诵规律以后,在吟诵中就会调动思维,高度集中,提高记忆力。关于吟诵的调子,我选择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王伟勇教授抑扬顿挫的吟诵调。学生跟随我吟诵几遍之后,就基本能依调行腔了。由于音乐的借入,情感的淋漓诠释,平仄和节奏的把握,学生情绪高涨,很轻松地将诗歌熟记在心,并理解了诗人的情感。此时,再介绍李白的身世和写作背景,顺带将诗人的写作特色和浪漫主义巧妙地诠释,丰富了课堂。
在《牡丹亭·惊梦》中,我为学生展示了《皂罗袍》曲牌的唱腔,随后鉴赏戏曲的曲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学们还通过分组展示的形式,排练了《牡丹亭》的话剧,更有学生展示昆曲表演,让课程有声有色。
事实证明,吟诵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记住大量传世经典,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中华素读经典创始人陈琴通过吟诵的方式,在小学六年中让学生记诵了超过十万字的经典。通过这些经典的积累和传递,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气质,塑造完美的人格,拉近古今之间的文化距离,让学生在诗词阆苑中漫步。
二、鼓励创作,拓展阅读,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
写作能够发散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激发灵感,开拓创造力。古诗词看似短小难攻,其创作实则有矩可循。如果能激发并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写作,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间接鼓励学生课后大量记诵古典诗词,拥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怀。
首先,我让学生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理解作诗的规律。作诗最初要从最简单的五绝和七绝学起。我会让学生吟咏《声律启蒙》,形成语感,讲述仄起式、平起式,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等情况,讲述对仗与意象的使用。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还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写作兴趣浓厚。如下面这篇学完杜诗后的习作:
登高 蒋文昊
山青水秀鸟语羞,天高云淡风拂柔。
无边骇浪滔滔下,不尽黄河滚滚流。
万山沟壑连波起,无限喜乐在峰头。
丈尺难度绝壁峭,路遥梦短志未愁。
此诗颔联化用杜甫的《登高》,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首联与颔联的意境不是特别融合,但很有视觉冲击力。诗歌后两句要表达出一种理想高远、前途坎坷、难以实现的壮志难酬的情怀。可见诗歌有怡情、养性、修身的功效。
清明
燕过留声絮更愁,青葱白露乐融溶。
嫩泥初印人行迹,残桥又逢影斜从。
风吹旷野纸钱飞,雨湿墓檐泪沾容。
冥冥九泉哭不闻,萧萧春雨杨柳疯。
此诗意象丰富,意境苍凉高远,有一定的深度。而且首联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更凸显了清明的无尽哀愁。“嫩泥”两字生动写出春暖花开、雨润地酥的生机画面,一个“初”字点出孤冢寂寥、久无人至的一种凄凉萧瑟之感。残桥偏偏只有影子跟随,更点出狂野的空寂和心头的落寞。最后的杨柳疯更是用物化之笔,将人内心的情感渲染到极致。当然此诗格律还有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改。
每学完一课古典诗文,我都会让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就会选择用诗歌的方式表达真切的感受: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怀苏轼 黄浩
一代文豪遭诽谤,乌台诗案被流放。
黄州出游作文章,密州怀妻心犹伤。
此诗描绘出苏轼的一生,也将东坡的人格魅力含蕴在胸。通过古诗词的创作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写诗填词,而且提升了文学素养。鉴于川美开设了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专业。对于古诗词创作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这些专业学生对诗词的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将诗词创作与书画创作结合起来,为培养中国当代的书画大家奠定基础。
三、比较阅读,触类旁通,形成诗歌情感链条。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论证,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和文学作品情感的把握,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充课堂容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会开展比较阅读与研讨。
在品鉴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时,我从陈奕迅的歌曲《浣溪沙》披文入情,让学生感知歌曲中的惆怅之情。随后引出歌词的作者纳兰性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抛出问题,作为“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的纳兰,何以竟然成了千古伤心词人呢?在品词感情环节,我选取三首词作,分析其词作真切自然、哀感頑艳的艺术特色。由此蝶梦三生石涧香的三段情感,穿起纳兰的生平经历,走进其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和同学们一起鉴赏了清代第一女词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摸鱼儿·谢邻女韩西馈食》。在男女词人词作的对比中,感知性别差异造成的词作情感、意境与用词的差异。在最后的探梦成吟环节,我以自己的作品为例向学生展示了《摸鱼子·咏双卿》《减字木兰花》等词作的吟诵调,实现了情感的总结与升华,打造了层层递进的诗歌情感链条,收到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情感链条的学习,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对诗词及作者有宏观整体的印象,有利于分类把握诗词的特点,并学会自己归纳总结,锻炼逻辑思维与写作能力,提高审美的品位与感知力。
四、契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引入视觉艺术元素。
视觉艺术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手段。艺术院校的学生对视觉形象语言有更强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诗词鉴赏与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感受视觉艺术的能力。
中国诗词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以附着于绘画文本(有部分留存于文本之外)的题跋、序文等副文本的形式出现的。有些诗词出现于绘画文本之中,与绘画文本相映成趣;有些诗词出现于绘画文本之外,或者是后世对画作的一种再阐释,即题画诗词。研究此类诗词作品,不仅可以从全局的视域解读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还可以从诗画对读的视角深入理解诗歌之美与画作之妙。比如,在咏梅诗词的鉴赏单元,我引入王冕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墨梅图》上的自题诗,并结合画境,对诗歌做了阐释。诗云:“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花)开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歌首句点出图中的墨梅为临水之梅,使鉴赏者联想起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美妙意境。次句设想奇绝,点出花开墨色是受洗砚池水浸润之故。颈联与尾联的设想,更将梅花的清白之气与作者的人生境界熔铸而出,与画作中梅花的淡雅及画幅留白预示的乾坤之气结合起来,深化了意境。此时我再点出画作中没有添出明月,或许是因为诗人想跳脱出林逋“疏影横斜”的意境,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墨梅的人格化和哲理化。这种鉴赏方式更有助于为艺术院校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提升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多元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一潭死水”的课堂现象。以学生为主导,创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首先,要根据教材特点因材施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其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再加以解释。当教授杜甫和陆游的作品时,我们要更加侧重诗歌结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因为江西诗派的诗作注重用典,含蕴深厚,难以理解。教授《长恨歌》等长篇叙事诗时,要侧重其故事性,让学生深入感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然后以吟诵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能诵,即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词作的教授过程中,短小的词作注重语言的品位、画面的创设、意境的展现。长篇的词作,不仅要吟诵,更要分析词作的内部结构,让学生理解情景之间的关系,方能奏效。我们针对不同的作品,要大胆开拓课堂沃土,方能浇灌出丰收的硕果。
其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诗词的意境中徜徉。文字虽为抽象的书面语言,却蕴含着无穷的思想情感与生动的画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描绘画面,从而体味诗词的意境之美。屈原的骚体诗文,极富楚地特色,大量引用楚地的方言和物种,加之其年代距今久远,难以理解。在《湘夫人》的学习过程中,我首先介绍屈原的身世遭际及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唤醒学生情感的共鸣。继而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流利朗诵。随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以教室为模型,提问学生湘君送给湘夫人什么礼物表达自己的爱意,他是如何装扮自己的礼物的。学生的兴趣浓厚,效仿湘君装扮起教室,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态。随后我再提升情感,教授学生“香草美人”等艺术手法,将一篇晦涩难懂的古诗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再次,大胆放权,让学生自主演绎课堂。学习诗词如果一直以老师为课堂主导,就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倦怠心理,不能创新思考,违背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从诗词吟诵、知人论世、内容解析、拓展延伸、诗词扩写、角色扮演等方面对诗词进行赏析,人人上台。这样演绎不仅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为团队的荣誉而奋斗,还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能力与创造力。
古诗歌不仅可以作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剂良药,更可以管中窥豹,反映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实现诗教美育。在艺术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应从艺术院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艺术专业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出发,探究古典诗词教学的新模式,让教育永葆青春。
注释: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②冀昀主编.尚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7:13.
③[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00.
④叶嘉莹.迦陵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1.
⑤[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A].中原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