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勋
637000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 南充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感染科常见疾病,主要由感染乙肝病毒导致[1]。患病后,患者可出现乏力、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及肝脏等,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持续对肝功能造成损伤,影响其代谢及生理各指标。本院围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工作开展研究,就49 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现报告如下。
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8 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9例。A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5~66 岁,平均(45.3±1.2)岁;病程1~12年,平均(6.3±0.8)年。B 组男28例,女21 例;年龄24~66 岁,平均(45.4±1.3)岁;病 程1~12年,平 均(6.4±0.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A 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恩替卡韦口服,1 次/d,0.5 mg/次。②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酯口服,1次/d,10 mg/次。
研究指标:治疗1年后观察效果,包括治疗总有效率、血清HVBDNA 和血清ALT 转阴率及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变化。治疗总有效率参照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肝功能各指标恢复正常或有一半下降;③无效:病情无好转或出现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A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血清HVB-DNA 和血清ALT转阴率比较:A组血清HVB-DNA和血清ALT 转阴率分别为87.76%(43/49)、97.96%(48/49);B 组血清HVB-DNA 和血清ALT 转阴率分别为51.02%(25/49)、65.31%(32/49)。A 组血清HVB-DNA 和血清ALT 转阴率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 义(χ2=13.883、15.313,P=0.000、0.000<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A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低于B组和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s)
?
以往临床针对慢性乙肝患者多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给药后能够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机体自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物,有效发挥抗病毒作用,从而取得治疗效果[3]。在治疗中,单纯采用阿德福韦酯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无法准确对患者肝功能进行改善。恩替卡韦是临床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够针对乙肝病毒进行抑制;给药后可通过磷酸化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充分发挥与乙肝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的竞争效果,有效改善机体受损肝组织,促使疗效得到提升[4-5]。
综上所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改善其肝功能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