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磊
272600梁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梁山
胸痛是急诊科较为常见的症状,具有起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若不及时干预,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一般采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可指导患者休息,但对于一些危重胸痛患者而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救治效果有限。临床实践证明[1],对于危重胸痛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探讨院前急救在挽救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对2018年2月-2019年5月我院就诊的83例胸痛患者进行分析。
2018年2月-2019年5月收治胸痛患者83例,根据救治方式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4~76岁,平均(51.05±2.17)岁;其中冠心病21例,心肌炎14例,其他7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33~79岁,平均(52.13±2.20)岁;其中冠心病20例,心肌炎13例,其他8例。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不愿意配合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直接送入急诊科,即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前往急救地点,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吸氧、观察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搭乘急救车前往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②试验组进入急诊科救治前采用院前急救方法,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询问患者表现与基本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原地静卧以及携带相关证件[2],挂断后立即安排相关人员赶往现场。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后,根据患者症状,给予药物控制病情,同时根据医嘱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等检查项目,进一步诊断病情。同时对患者的意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急救准备,给予胸痛患者及家属心理辅导。在转运过程中,告知患者家属转运风险,使其积极配合转运工作。医护人员叮嘱急救车司机尽量匀速行驶[3],加强管道监护,防止管道脱落等风险事件发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况以及监护仪数据等。在转移到急症室过程中坚持平、稳、快原则,固定转运床防护栏,防止坠床;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对比(±s)
组别 n 发病至确诊时间(min) 发病至急救时间(min)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1 54.65±6.31 65.38±5.49 9.83±1.15试验组 42 43.09±6.26 54.72±5.02 7.36±1.04 t 4.016 4.548 4.271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急救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确诊时间、发病至急救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准确记录急救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对比:试验组患者发病至确诊时间、发病至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4,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急救后死亡率对比:试验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2.38%。对照组死亡8例,死亡率为19.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4,P<0.05)。
有报告显示[4],胸痛普通人群和被告知胸痛并非由心脏原因引起胸痛患者与无痛人群相比,未来发生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因此,胸痛症状似乎是心血管风险的一个标志。胸痛属于特发性症状,是中老年患者主要致死因素。院前急救可以在送往医院急诊科途中对患者进行初步急救,确诊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症状,赢得抢救时间。
在实施院前急救时,考虑到患者以及家属焦虑、紧张的心情,或者可能出现不了解急救措施致使病情加重,在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前,有必要电话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后,第一时间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分析病情与病因,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转运过程中重视病情监测,做好防坠床等措施,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发病至确诊时间、发病至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韩自华等[5]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急救大多以心电监护为主,实施院前急救后患者病死率进一步下降。路建卫[6]在研究中发现,实施院前急救患者的发病至治疗时间远远短于常规急救组,且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急救组。本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胸痛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可以明显缩短发病至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急救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治疗与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