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静
高血压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一直居老年患者疾病类型的前三位,由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症状更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上一般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疾病的预后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本文针对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39.8~88.4岁,平均年龄(51.36±12.35)岁;平均病程(18.5±2.5)年。观察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39.5~88.7岁,平均年龄(51.28±12.48)岁;平均病程(18.4±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循证问题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疾病进行个性化的评估。
1.2.2 循证支持 根据循证问题搜索文献及相关病例档案,查找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建立临床护理方案。
1.2.3 循证应用 ①术前护理。积极控制患者血压,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为防止患者出现再出血或出血后出现脑梗死情况,应保证患者脑组织的灌注血量,积极控制颅内压力,减少脑水肿情况。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准备好抢救需要的药物,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无菌操作,积极安慰患者,疏导患者紧张心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精神面貌。③术后护理[2]。a.并发症护理:积极控制患者血压,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b.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c.饮食护理:鼓励和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合作,为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以清淡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为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3]。
1.2.4 康复护理 术后第1天注意患者肢体摆放情况,术后2~3 d对偏瘫肢体行推拿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术后第3天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对其肢体进行小幅度的被动训练;术后7 d为较稳定期,患者血压稳定,且脑水肿情况逐渐好转,继续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可自行在床上自主活动;术后15 d,患者病情稳定,可适当进行肢体负重训练,如坐位平衡训练或脑反射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通过痉挛肌治疗仪及电动起立床方式对患者行康复训练[4-6]。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心率。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方式,使得护理工作有理有据,从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再到循证应用,针对患者个体化的差异,结合患者的教育背景,建立循证问题,然后通过搜索文献,结合护理人员的自身经验,对问题的科学性进行证实,从而建立详细的护理方案,最后,将其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个性化护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的专业水平[3,7,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后患者的血压水平明显下降,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认知能力也得以提高,患者重新回归生活,生活质量也得到全面提高,由此可见,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此种护理方式十分有效,帮助患者疾病朝好的方向转变,患者能从新回归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水平、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生活质量,极具医学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