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岩
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此病不仅发病急,同时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存活的患者也容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1]。临床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整个过程相对复杂,整体所需时间长,为了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必须配合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2]。本研究以本院2017年8月~2018年11月收治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8月~2018年11月收治的7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0.28±15.3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1.59±15.1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按照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入院当天 详细向患者介绍就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组成、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制度、住院注意事项;开通静脉通路,给予吸氧,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1.2.2 入院第2天 就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提前向患者详细说明,告知患者确切的检查时间,并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陪同[3]。
1.2.3 入院第3~6天 护理人员要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和谐护患关系,争取患者的信任。向患者详细说明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对于出现负面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进行积极的疏导。另外,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介绍日常自我护理及监测方法,告知患者护理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患者的饮食、用药、预防并发症等。
1.2.4 入院第7天至出院 指导患者开展康复锻炼,提前介绍各类康复锻炼活动内容、训练方法、注意事项,训练保持循序渐进。另外在患者出院前做好出院宣教,指导患者出院后的继续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饮食控制、正确用药,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运动功能 在患者入院时、出院后1个月分别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价,主要进行下肢功能的评价,总分34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强[5]。
1.3.2 护理满意度 评价内容包括护理及时性、人文关怀体现、健康教育全面性、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水平,评价总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8.64±3.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55±3.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8.76±0.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0.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临床护理路径是当前临床护理中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也是全面护理的重要体现,强调在患者入院一直到出院的整个期间,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内容为纵轴进行护理方案的制订,将护理细化到每一天或者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段,确保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都能够获取优质的护理服务[3]。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提升护理实施的计划性及预见性,有助于减少护理的盲目性,对于提升护理质量有重要作用[4]。
本研究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显示,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8.64±3.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55±3.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中的应用能够使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这对于加快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8.76±0.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0.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是因为患者入院开始一直到出院均针对性的开展优质护理干预,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身心各项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医疗质量更高,所以患者的满意度也更高。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获得患者更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