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修梅
关键词:高校;就业困难;帮扶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毕业后的大学生是否能够成功步入工作岗位并且将大学知识学以致用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社会和高校的发展与稳定,重视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界定
(一)学业学习困难的学生
当前用人单位评价应聘者能否胜任所应聘岗位时将专业能力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条件,专业学习成绩的好与差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差、专业素质弱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自然就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主要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大多家境贫寒,从小受到的教育、培训较少。加上社会关系少、急于缓解经济压力的迫切期望等原因,使得贫困大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主体。
(三)就业技巧欠缺的学生
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实力是基础,拥有科学的技巧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就业技巧包含许多细节,择业应聘时,通过短时间面试展现最完美的自己,并不容易。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却不了解就业技巧是什么,更不会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就业技巧。
二、就业困难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误区
一部分毕业生对自身条件与就业环境过分乐观,求职时一味的选择大城市、好单位、高薪酬,没有稳定的心性和敬业的工作态度、频频跳槽,不利于个人长期发展;另一部分毕业生存在过于悲观的心理,在求職过程中受到挫折时便会产生失望和挫败感,进而丧失信心。
(二)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
不少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就业条件认识不足,缺乏社会实际经验,求职过程中往往会碰壁;部分毕业生缺乏主见,求职过程中一味盲从家人意见或跟风同学去向,导致企业是否合适自身没做过多考虑;还有的毕业生不愿吃苦、不愿去基层、偏远地区或者艰苦行业,导致浪费许多较好的基业机会。
(三)大学生在能力上存在不足
当前,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存在不足,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沟通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欠佳,这些能力的不足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自然就会产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四)大学生在就业上缺少指导
目前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定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且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系统而专业化的培训,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职业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也缺乏必要的培训技巧、测评技巧和完备的工作技能,直接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策略
(一)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
高校要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库,掌握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困难信息资料,根据就业困难群体的不同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方案。对求职技巧欠缺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开展辅导讲座、活动训练及到招聘现场观摩,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程序、方法和岗位具体要求,掌握应聘中应注意事项,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信心,提高应聘成功率。对家庭经济贫困的毕业生,学校除加大帮贫解困的求职服务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外,还应帮助他们分析择业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合理地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应及时收集就业状况和需求变化信息,使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信息对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要加强对专业人才需求研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积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大力推进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就业跟踪反馈机制
高校应主动与就业困难大学生家人取得联系,告知其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情况,及时宣传就业相关的政策和形式。要结合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特点,详细掌握了解毕业生未就业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指导。了解其曾应聘企业对这类毕业生的反馈,针对其特点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促进其个人成长。同时,对于毕业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要保持密切联系,动态掌握其就业动向,优先提供就业指导,优先提供就业服务。
(四)用好各项就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出台了很多引导毕业生创业和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在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联系,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如“选聘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项目,应征入伍项目,残疾人就业项目,自主创业税费减免等,让优惠的就业政策真正落实到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中,使其产生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