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2019-10-14 10:54王一安王萍
知与行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王一安 王萍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的实践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意识、创业潜力、实践精力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意识、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实践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大学生中创新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多,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也面临许多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面临的问题,从加强政治信念、激发创业动力、完善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的对策,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意识,进而使大学生认清自身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前进方向和行为准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现阶段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现实基础、根本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5-0039-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中肯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意识、创业潜力、实践精力的青年群体,所以,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意识、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水平、开发创新创业实践潜能,对于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政治制度践行、社会和谐前进、公民生活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二者都是为了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关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全社会形成仁爱、诚信、正义的良好风气。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场域,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水平,巩固大学生心理素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个人道德培养,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1]。就国家层面而言,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储备力量,也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开端一般是私营企业,这种企业结构扁平化,个体之间以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为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民主,这类企业也是国家层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程,使社会更加和谐。就社会层面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对个人理想的释放,充分发挥思想的灵活性和系统性,发现创新创业机会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投射出人人可创业的理念,高校教育给予大学生的是人人平等、公正自由、讲理讲法的素质教育理念,使大学生更加守法尊规、知礼仪、懂廉耻。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必然会推动更加规范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治理,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潜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构建周期缩短。从个人层面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会从实践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强大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责任感。比如近期的“中美贸易战”“制裁华为”等事件,我国的反馈令国民感到祖国的强大。深入挖掘自身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在维护创业团队的团结和谐中,发现团队效力比起“单打独斗”更能体现出优越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而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社会环境和精神动力。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第一,国家富强,民族才有希望,大学生才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习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特征。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就是国家富强。所以,国家富强是“鲜明的底色”。第二,创新创业实践是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的主体协同参与,每一个主体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此系统就会有最大的运转效能。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涉及多主体的个人利益,且随时面临选择,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将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引导大學生创新创业实践。第四,社会环境和谐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稳定和谐的国家环境下,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思想自由、机会平等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大学生能够摆脱思维的种种束缚,充分发挥灵活的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倡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公正是对公民平等与自由之间存在张力的制度化解决方式[4],是调节权利与义务之间不匹配的原则。法治为公正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构建创新生态载体,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经验尚浅,只有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释放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刻、最根本、最永恒的价值体现,应该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以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在面临创新创业实践抉择时,能舍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增强主人翁意识不计较功利而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中。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社会和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就是“缘木求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多主体化、多观念性的实践,呈现出人际关系多样化、动态化、交互化的特点。每个成员都有敬业的态度,承担自身责任,整个团队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从而激发合作者的热情,使创新创业实践可持续发展。诚信就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以诚待人,信守诺言”才能确保各种社会交往顺利进行,赢得别人的理解与信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人际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行为,在这个空间完成创业实践,就要待人和善、与人为善,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面临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同时,必须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群体,201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2016大学生创业报告》中显示,有89.9%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5]。数据结果表明在目前市场开放的新时代下,大学生不满足于学习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多地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6]。2016年《光明日报》报道大学生实际创业率仅为2.93%[7]。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偏低与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和个体信念有直接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导致多元价值理念迅速传播,其中不乏非核心价值观念。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非主流价值观念的诱导,产生政治信念冷漠、个人主义观念等错误思想。比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暴富文化”,导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能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创新创业实践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一夜暴富”的思想。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实践中,由于思想文化氛围方面的多元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处理矛盾不文明、成员内部不和谐等问题,使创新创业进程变缓,甚至夭折,严重还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主体,但是部分高校没有配齐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没有专门的部门、没有在人才培养目标,更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培养计划。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和指导机构,没有把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到高校教育系统中。部分学校担心学生时间和安全问题,甚至压缩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境欠佳

1.满足创新创业需要的校园环境尚未形成。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模式仍然是服从命令型,高校鼓励创业却不能放开管理体制,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不合规矩”的创业行为更是严肃管制。例如大学生为宣传自己的创业项目,在学生寝室发传单,被楼管“捉拿归案”等案例屡见不鲜,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大学生创业实践所需要的自由外部环境。这种鼓励又扼制的矛盾现象急需解决。

2.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理论指导实践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普遍开展了以创业基础课程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但是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行政工作人员、兼职教师,这类人员缺乏创业经验和理论基础,大多数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虽然部分大学聘请了校外创业导师,但是由于受教师资格证、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等因素影响,导致校外创业导师对于创业教育的指导往往以短期讲座形式,缺乏长效机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社会存在则决定社会意识,创业文化环境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学而优则仕”的思维定式仍然扎根在大多数家长的心里,应试教育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学生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行为模式。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生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家长包办子女生活导致创新的思路无法实现。北京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开肉店,被媒体报道后,社会舆论不是视之为创新创业好的案例,而是认为“人才浪费真可悲”。在这种社会舆论有失公允的引导下,创新创业主体的安全感必然降低。另外,近年来,抵制日货、拒绝韩潮等倾向,对于投资者的安全感势必会受到影响。投资者在投资区域上会倾向投资于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创新实践合作才会持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实践意识尚不坚定

第一,價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衡量创新创业的利弊时,主张“求稳”,放弃可能性利益而选择既得利益,价值观倾向于追求现实主义,甚至在创业中将经济利益、权力地位放在首位。没有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就会有消极影响。第二,多元文化冲击。多元文化的相互冲击和互相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元文化存在积极的影响,如拓宽大学生视阈、激发创新意识等,同时,产生的消极因素也不容忽视。特别是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崇尚权力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等思想散布在我国的新媒体中,充斥于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分辨能力,容易陷入选择困境、认知迷茫、观念模糊等情况,不能有效分辨非主流价值观,甚至跟随非主流价值观。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8]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探索、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时代新人,即大学生中,形成创新创业实践的终极目标,即: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原则,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创新创业实践的个人追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展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一)加强政治信念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我国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已经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创建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设立了第一阶段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二阶段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刻都面临着抉择,坚定的政治信念有助于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实践途径,也决定着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度。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巨大精神支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首要内容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下,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创业动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在主观上愿意进行创业实践,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美好的前途,在注重创业成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意识,走好成才创业之路。

2.注重国家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建设。借鉴欧美比较完善的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为创新发展提供好的金融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创新机制,通过不断挖掘国内创新动力,从而提升国家创新绩效。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状态的必由之路。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评价体系、法律制度、培训制度等相关的制度体系,并经过反复推敲,使制度与政策体系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为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国家层面安全稳定和谐的制度保障。

3.强调政治信念引领。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用坚定的政治信念引领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實践主体的发展。第一,以创造国家富强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关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于民族价值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成果的实践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第二,以坚持民主观念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这样的民主观念引领下,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者自我创新的潜能,同时民主协作能挖掘团队核心潜力,是团队更加理性与和谐,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的共享性、普惠性,直接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以文明和谐之风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现代社会要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应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环境。大学生经过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会充分理解历史传统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性,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明确我国经济建设之所需,这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将大有裨益。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1.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高校德育卓有成效地开展,是促使大学生进入市场以后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和秉承诚实守信的市场原则的巨大推动力。大学生群体所在的校园环境是孵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发源地,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先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和认同,以平等自由地方式融入教育中。拓宽教育限定壁垒,让有知识、有经验、有能力的人都能融入现代化教育之中,引导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自由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科研、实践中来。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传播历史文化经典作品,使大学生从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迪和力量,进而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2.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第一,自由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保障。“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在自由的环境中,更容易展开探索、思考与创造,同时应该给予下一代自由的成长环境,支持他们的“不成熟”的想法,对于未来发展避免一味包办。第二,提升全员参与意识。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大学环境中理论学习氛围浓郁,但是缺少实践机会。改善职称评定方式,与相关企业、创业导师建立合作机制,促使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第三,完善社会创新的公正机制。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组织形式,需要公正的评判和约束,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和影响力。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大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的实践资源非常有限,缺少社会支持可能会导致因无法抵御创业风险而失败。要完善创新调节机制,扶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资源,“扶上马,送一程”。第四,提供法治保障。健全的法制保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必备要素,这就需要完善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行为对应的法律体系建设,并加强执行力度。在法治的保护下,大学生们能够“甩开膀子加油干”,从而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