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中度、企业产权性质与现金持有

2019-10-14 01:58何红渠付丽
会计之友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产权性质

何红渠 付丽

【摘 要】 作为金融中介,银行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2010—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银行集中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集中度加大使得融资约束加紧,企业会增加现金持有。同时,由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间信贷资金配置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银行集中度对企业现金持有影响的差异,对打破国企与非国企之间信贷歧视提供了佐证。

【关键词】 银行集中度; 产权性质; 企业现金持有

【中图分类号】 F832.3;F832.51;F27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9-0076-08

一、引言

作为金融中介,银行肩负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责任。银行业的结构,即它的集中程度会怎样影响微观企业的配置十分值得探讨。现金持有政策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资能力。自Opler et al.(1999)对公司现金持有研究以来,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企业特征、金融市场不完美程度和公司治理环境三类。在金融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外部融资溢价,企业会倾向持有更多的现金用于进行日常交易和为未来的投资机会做准备。在公司治理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者具有很大的自由进行决策,因而管理者有提高现金持有水平的动机。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随着金融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环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现金持有应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相关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企业现金持有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普遍存在。正因为实际情况对传统理论产生了较大的挑战,企业现金持有问题成为值得关注的热点。银行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会带来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银行作为外部治理人会影响企业治理水平,从而影响到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因此,本文选取银行业集中度这一视角来研究企业现金持有的问题,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路径。此外,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下,国有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然联系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宽松的外部融资约束条件,这是否会相应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十分值得探讨。因此,研究銀行业结构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的差异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银行业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

1.银行业集中度相关假说

关于银行业集中度对微观企业的影响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见解可以归纳为结构绩效假说与信息基础假说。

结构绩效假说建立在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认为市场垄断力量的存在将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竞争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体而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银行业集中度越高意味着企业面临更高的信贷成本和更低的银行信贷数量。理论上对这种效应的传导路径给出了相应解释。银行垄断势力越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越需要支付更高的贷款利率或者同意诸如降低储蓄利率之类的其他附加条件,而这种情形会使企业可得的信贷资金均衡数量下降(Pagano,1993)。银行市场结构越趋于集中或垄断,越容易出现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为代表的信贷配给现象,从而企业形成相对低的资本积累率,即使不会形成信贷配给现象,银行业内集中甚至垄断势力的趋势仍然会从监督成本方面增加银行信贷成本,这无疑也对企业资本积累具有不利效果(Guzman,2000)。实证上的一系列证据对此作出佐证,美国银行市场中的高集中度现象总是带来高的信贷利率水平(Hannan,1991)。另外,Beck(2004)对74个国家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后显示,在经济和制度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中,银行业集中度高对企业融资具有阻碍的反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对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循着理论上的路径可以发现银行集中程度的提高,带来市场效率的丧失,使得企业融资环境变差,具体表现为融资成本升高,融资数量下降,其他约束性贷款条件附加等,使得企业出于预防性动机克服外部融资约束而相应提高现金持有的水平。

另一种关于银行结构的重要假说是信息基础假说。信息基础假说认为银行与其客户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有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代理成本增加,代理效率降低。一方面,垄断性市场结构中的银行能更好地发挥信息优势从而有助于市场效率的提升。当中的逻辑是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银行具有更大的动力和能力去甄别信息透明度低但具有较好盈利前景的企业,给予这类企业更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集中带来的信息优势有助于银行作为企业外部债权人发挥有效治理作用,从而带来公司治理上的改善。有相当多的研究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理解银行业集中度的机理与发展趋势。关于借款人特质的信息在竞争的银行业市场中变得更加分散,由于每个银行只能服务于少数企业,要想获得市场中特定企业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变得更为困难,这阻碍了银行顺利地筛选借款人并做出有效判断,或有可能导致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抵消质量不高的贷款人所带来的潜在高风险(Marquez,2002)。在认可银行集中的结构会削弱竞争的配置作用,降低可贷资金总量的基础上,也可以发现银行集中具有相反方向上的抵消效应,通过加大筛选借款人信息的激励,使得贷款效率提高(Cetorelliand Peretto,2000)。理解银行结构的信息基础假说,即银行集中可以有效发挥信息集中的优势,提高银行的贷款效率,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融资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便于银行发挥信息优势增加关系型贷款。信息基础假说的另一层含义,即更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银行集中有助于发挥对客户企业的治理效应。

2.银行业集中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路径分析

作为流动性的提供者,银行在影响企业流动性需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业集中度变化对微观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主要通过两大路径:一方面,银行集中度变化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环境而改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另一方面,银行通过发挥债务治理作用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政策。

(1)融资路径

企业持有现金以应对融资约束一直是企业现金持有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企业保留现金等流动性资产主要是出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不完善,企业均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外部融资约束,出于外部融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的考量,企业保持一定的现金持有水平以应对预期的资金需求。以往的理论分析对这一理解给出了充足支持。对于我国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动态研究发现,外在融资约束引致的预防性动机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其他企业的现金调整行为(Lian,2010)。如果企业在需要现金时能够“无摩擦地”获得,则不需要持有现金。而由于融资环境的不同,相对于非融资约束企业,融资约束企业需要持有较多的现金以应对不时之需。面临更高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内部资金,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企业其投资行为则较少依赖于内部资金(Fazzari,1988)。而融资环境优化,无疑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降低现金持有水平。银行集中度水平的变化对于融资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理论假说下有不同的效应。在结构绩效假说情形下,集中度低的银行业结构可以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银行借款数量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企业现金持有趋于合理化。而信息基础假说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认为集中的银行业结构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程度,形成更为巩固的银企关系,有利于改善融资环境。具体分析银行集中度通过融资路径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微观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银行贷款债务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其他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负债融资有着成本更低的明显优点。企业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流动性强的资产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活动所支付的交易费用,并且能及时用流动资产支持商业机会所需资金,现金在融资约束程度高的时候具有更大的价值(Opler et al.,1999)。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负债融资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探讨长期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而短期财务杠杆对于资本成本的效应并不显著,这表明负债融资这一融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因为增加长期负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加。银行集中度通过融资路径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具体来说,根据结构绩效假说,集中的银行体系意味着竞争加剧,银行贷款的负债成本随之下降,从而在融资费用上缓解了企业所面臨的外部融资约束,这种融资程度上的缓解使企业减少了处于预防性动机的现金持有。

第二,银行贷款数量。根据结构绩效假说,银行集中度的降低,将带来资本这一重要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对于面临融资约束的单个企业而言,负债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在更宽松的外部融资环境下,银行贷款的可得性提高。因为每个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融资约束的问题,银行集中程度越低,单个企业可得的银行贷款数量越高,可以相应减少现金持有的水平。在信息基础假说情形下,银行集中度的降低,意味着信息优势不能有效发挥,分散化的信息使得银行不能有效地筛选贷款对象,降低了贷款的可得性,从而带来企业现金持有的增多。

(2)治理路径

现金持有的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代理问题是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路径。管理层与股东各自有不同的利益所在,这种利益的差异使得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而现金作为最易控制的资产无疑成为管理者谋取私利的手段。除此之外,持有较多的现金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避免管理者接受来自外部债权人的监督约束。银行通过信贷资金的供给成为企业的债权人,有动机与能力发挥治理作用以保障资金安全和预期收益的实现。根据信息基础假说,银行在收集并处理信息上具有优势,特别是相比其他债权人而言,而集中、垄断的银行业结构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银行通过债务更好地实现治理作用。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银行这类金融中介机构有能力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应用到信贷决策上来,有助于减少市场摩擦,比如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减少代理成本。

第一,降低代理成本。根据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必然付出一定的代理成本来监督和约束代理人,以保证代理人的行为不妨害委托人的利益。银行贷款作为我国企业负债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理论上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督;银行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优势,从而减少信息搜集处理的相关费用,并且通过内部信息的掌握使得银行在谈判中具有更多讨价还价的能力。来自外部债权人的有效监督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管理相关费用,降低代理成本,使现金持有水平保持在合理水平上。

第二,提高治理效率。银行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对借款者进行划分,对短期陷入流动性困境但长期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提供援助,同时避免无能力还款企业取得后续的贷款。另外,银行作为主要的债权人,具有监督债务人的积极性,以保障银行贷款的稳健性。此外,银行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使得其能够通过支付结算等服务提高监督效率。银行从多方面发挥了较高的治理效率,激励并约束经理人行为,减少出于管理人自利动机的企业现金持有。

从理论上对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进行分析,发现负债融资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激励及约束经理人行为的机制,同时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有效发挥建立在完善的银行监督和健全的经理人市场等基础之上[ 1 ]。然而,以我国1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负债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发现负债融资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 ]。另外,以2003—2004两年间进行了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显示负债融资对于公司治理的正向效应并不显著[ 3 ]。更有针对债务融资控制效应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于短期债务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银行借款的治理效应是弱化甚至恶化的,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过度投资等问题[ 4 ]。理论和实证分析显示银行债务对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是失效的,而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双重产权、银行与企业产权均为国有的情形下,为企业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和向银行贷款的上市公司无法有效监督,银行债务的治理作用必然失效[ 5 ]。可见,理论上银行业集中度的变化会改变企业的融资环境,同时也会影响银行债务治理作用的发挥,进而作用于企业的现金持有。但是在我国,银行作为债权人发挥的债务治理作用并不有效。融资约束路径从理论和现实意义上显示都是发挥作用的。因此,大胆提出基于结构绩效假说和融资约束路径的假设1。

假设1:银行集中程度越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二)企业产权性质:银行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

银行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肩负着促进信贷资金配置优化的重任。通过运用其专业能力和完善渠道,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保证资金的充足提供;另一方面,银行在收集与整理资金需求方的相关信息并借此对资金需求方进行筛选和事后监督上具有优势,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并处理信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回顾我国银行业改革历程,首先是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接着是交通银行恢复设立并逐渐发展成五大国有行之一,以中信、招商银行等一批中小型股份商业银行的相继成立和发展壮大,中国加速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一系列城商行、农商行焕发生机,我国银行业的格局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各类银行机构蓬勃发展,金融体系不断深化发展。因此,有理由相信,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越来越基于市场效率,信贷资源配置越来越合理。然而,在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众多学者以基于所有制的信贷歧视做出了解释。所有制因素成为影响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重要因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银行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采用差别信贷政策,发现由禀赋差异引起的信贷配给问题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而有所缓解[ 6 ]。具体说来,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天然联系,银行进行信贷决策时预期政府会为国有企业提供隐形担保,认为国有企业风险较低;另一方面,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与国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使得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所有制歧视的存在,使得银行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经济结构和银行结构,具体表现为以工农中建交为首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仍处于一个相对优势的地位,银行业结构中集中度较高,竞争不够充分。对于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在放贷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加剧了非国有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程度。另外,纵观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并不具备放贷的自主安排权,进一步使得银行的贷款倾向难以改变。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仍以信贷融资为主,银行业较高的集中度意味着信贷资金的投放不能充分遵循市场效率的原则将影响微观企业的财务决策。银行高度集中的现状可能成为企业保持合理现金持有水平的金融限制因素。

按照上述理论分析,由于所有制歧视的存在,占据主体地位的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倾斜更多的信贷资源,为其创造了较好的融资环境。银行集中度影响到企业融资环境,进而影响到企业现金持有的水平。因而,对于融资约束较小的国有企业而言,银行集中程度通过融资路径影响到企业现金持有的这种效应会减弱,由此得出假设2。

假设2:在银行集中度对企业现金持有产生作用的过程中,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会对这种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国有企业,这种作用会减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0—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筛选。樣本筛选原则:(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因为业务特殊性导致其现金持有水平不具有一般性;(2)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因为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在进行实证研究时以数据具有连续可得性并且不存在部分缺失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3)对所使用的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以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最终得到样本数为3 153个。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及其他相关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银行集中度数据来自《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二)变量的定义与衡量

为了诠释银行业集中度、企业产权性质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的关系,设立以下模型:

模型1检验了银行业结构与企业现金持有的相关关系。

模型2加入虚拟变量PR,如果企业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7-8 ]。由此考察银行业集中度与企业产权性质交互作用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加入银行集中度与PR的交叉项。

企业现金持有(CCH)。现有研究对企业现金持有有不同的衡量方式。从会计角度上讲,资产负债表中现金的定义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要宽泛,变现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本文选用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之和进行衡量,并以总资产价值标准化来进行处理,颇为客观和合理。

企业产权性质(PR)。企业产权性质的差异直接表现为企业融资环境的差异。借鉴以往研究,本文选取企业产权性质作为虚拟变量,企业若属国有企业取值为1,若属非国有企业取值为0,企业产权性质以最终控制人性质为判别标准。

银行业集中度(CR)。对于银行业集中度的衡量,主要方法包括CR(n)和HHI等。本文选取CR5作为银行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反映资产规模在前五的银行资产之和在整个银行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借以直观地反映银行业集中度。指标为年度指标,每年的指标值客观反映当年的银行业集中度,数值越大代表银行业集中度越高。

控制变量选择。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营运资金净额(NETWC)、资本支出(CAPEX)、现金流(CashFlow)、债务杠杆率(LEV)、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控制企业自身特征因素对其现金持有的影响。另外,选取行业哑变量来控制行业因素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具体如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银行业集中度(表2)为年度数据,数据反映出银行业集中度近年来呈波动趋势,但总体水平仍较高,维持在0.5上下,2013年以来呈较小幅度下降趋势。2010—2017年,我国银行业前五大银行资产在整个银行业资产占比保持在45%~60%之间。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呈高集中、微波动、大体下降趋势。

表3为2010—2017年企业现金持有(CCH)、银行集中度(CR5)、企业产权性质(PR)、企业规模(SIZE)、资本支出(CAPEX)、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净营运资金净额(NETWC)和现金流(CashFlow)、债务杠杆率(LEV)的统计性描述。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现金持有均值较高,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大。银行集中度水平在50%以上,银行集中度指标标准差较小,但总体来讲,银行集中度都在较高的水平。控制变量中,TOP指标、CashFlow指标差异较大。

(二)回归分析

1.银行集中度对企业现金持有的整体效应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2.0软件对2010—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共3 153个完整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用大型银行资产所占金融机构所有资产的比值,即银行集中度指标(CR5)、企业产权性质(PR)、企业规模(SIZE)、资本支出(CAPEX)、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营运资金净额(NETWC)和现金流(CashFlow)、债务杠杆率(LEV)对各家企业现金持有指标(CCH)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利用Stata12.0软件,根据豪斯曼检验结果(表4),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来探究银行集中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为了克服公司金融研究常常出现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对企业规模、资本支出、营运资金净额、现金流、债务杠杆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这些控制变量进行滞后一期处理,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内生性问题[ 9 ]。使用Stata12.0软件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1,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表5报告了银行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1)和(2)分别显示了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和普通OLS回归结果,存在个体固定效应。

通过回归结果可以发现,银行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指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银行集中度越高,我国的企业现金持有程度越高,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在一系列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表明企业规模越大,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现金流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意味着经济活动现金流量越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现金持有水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持有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任何对最优竞争的偏离都会导致借款人面临更紧的融资约束和更高的融资成本(Guzman,2000)。在结构绩效假说的基础上,银行集中度越高,意味着丧失分散化、竞争化带来的资源的更优配置,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更艰巨,出于预防性动机的企业现金持有会上升,证实了银行结构的结构绩效假说与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融资约束路径。假设1成立。总之,银行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呈正相关的关系,银行集中度的降低能够显著地降低我国企业的现金持有。Opler et al.(1999)早就指出更容易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额度的企业,包括大规模企业以及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倾向于持有更少现金。企业规模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原因在于大规模企业更容易从资本市场中筹集资金,在融资成本和融资的可得性方面均优于小规模企业,与本文预期企业规模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符。当未来现金流面临的不确定性不能充分分散时,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会随着未来现金流波动程度的加大而上升;相應地,现金流的波动对不受融资约束的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不造成影响(Hanand Qiu,2007)。具有更高经营活动现金流的企业意味着相对较高的现金流波动性和流动性需求,出于预防性动机具有更高的现金持有水平,现金流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以往研究,在相同投资者保护水平下的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相关形状呈倒U型[ 10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显著负相关,代表股权结构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越大,表明大股东有能力对经理人的决策进行判别和监督,减少经理人的私利动机。营运资金净额、资本支出、债务杠杆率与企业现金持有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2.银行集中度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现金持有的异质性效应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国企与非国企信贷供给的所有制歧视理论,进一步考察银行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的异质性效应,本文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来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表6),加入银行集中度与企业产权虚拟变量的交叉项作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现金持有仍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不过系数有所降低,说明这种正向关系有所减弱。在银行集中度提高、企业融资约束加紧、现金持有增加的这个影响路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发生作用,不过国企相对非国有企业影响更弱。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是相符的。同等条件下,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小,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现金持有。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天然联系,银行进行信贷决策时预期政府会为国有企业提供隐形担保,认为国有企业风险较低;另一方面,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与国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使得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 11 ]。其他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与前一次回归基本相符。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行替换主要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选用的银行集中度指标,是指银行业占据主体地位的五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整个银行业资产总和中所占的比重[ 12 ]。具体到银行业,另外一种可以代表银行集中度的指标用贷款来表示[ 13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选取我国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LoanCR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7。

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示,银行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五大行贷款数占银行业总贷款数比重的提高或下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相应提高或下降,这种正向的效应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表现在对国有企业,这种正向关系会减弱,证实了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融资约束路径。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均显示主要研究结论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稳健,本文的实证结果是可信的。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银行集中度视角出发,研究其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并从企业产权性质角度考量这种影响的具体传导路径。在整理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经验事实分析、实证分析研究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效应

从总体上来讲,银行集中度和企业现金持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银行集中度的升高会显著提高我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并且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证实,我国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具体路径是融资路径。银行集中度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现金持有水平相应越高。结论佐证了银行结构的结构绩效理论以及企业现金持有的融资约束理论。

2.异质性效应

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我国的银行集中度对企业现金持有的作用存在不同。相对非国有企业,银行集中度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的正向影响更弱,而这一结论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面临信贷供给的所有制歧视的研究成果是相符的。同等条件下,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小。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天然联系,银行进行信贷决策时预期政府会为国有企业提供隐形担保,认为国有企业风险较低;另一方面,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与国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使得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即对于融资约束企业,银行集中度与企业现金持有之间正向效应更大。

(二)政策建议

1.优化我国银行业结构,促进银行业竞争化

文中反映出我国银行业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居高不下的客观事实。研究结论显示银行集中度会通过融资约束影响到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银行集中度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现金持有水平相应提高。事实上,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使得货币与经济的增速脱节,不利于充分发挥资金这一重要资源效用最大化。在此背景下,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格局提出了进一步开放化、竞争化的要求,具体举措包括鼓励中小银行发展壮大,形成各自竞争优势等。

2.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从实证结论可以看出,融资约束是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传导路径,如何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融资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路径,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发展的不良影响。银行间接融资方面,也要打破信贷资源的所有制歧视,鼓励资源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

3.打破信贷供给的所有制歧视

实证结论印证了企業最终控制权在银行业集中度对现金持有水平的作用中有异质性影响,具体表现在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面临较小融资约束。这与我国信贷资源供给的所有制歧视理论相符。打破所有制歧视十分必要,具体举措包括加强信息披露与信用系统建设,加强银行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建设,大力发展不同类型银行等。

【参考文献】

[1] 曾春华.基于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J].财会通讯,2009(11):34-35.

[2] 季爱华.基于财权配置视角的公司治理[J].改革,2005(8):126-128.

[3] 林朝南,刘星,郝颖.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7(9):93-95.

[4] 蔡吉甫.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与负债控制效应研究[J].软科学,2009,23(4):36-42.

[5] 田利辉.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J].管理世界,2005(7):123-128.

[6] 白俊,孟庆玺.地方政府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吗[J].经济学家,2015(9):59-69.

[7] 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40-51.

[8] 徐莉萍.企业预算战略执行力研究[J].会计之友,2006(8):41-42.

[9] 陈德球,李思飞,王丛.政府质量、终极产权与公司现金持有[J].管理世界,2011(11):127-141.

[10] 姜毅.大股东控制与现金持有量关系的经验研究:基于融资约束背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5):106-114.

[11] 陈德球,叶陈刚,李楠.控制权配置、代理冲突与审计供求:来自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5):57-64.

[12] 白俊,姚盛.银行业结构、企业高管权力与企业现金持有[J].金融论坛,2015,20(4):59-71.

[13] 蒋海,廖志芳.银行业竞争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30(6):37-45.

猜你喜欢
产权性质
高管权力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
高管薪酬管制、产权性质与双重代理成本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企业产权性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信贷政策、产权性质与资本结构关系
不同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差异
产权性质、高管薪酬与企业多元化经营
会税差异与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银行贷款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高管隐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