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文 李远芳
摘 要:职业意识是由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有机统一而成的。初中生的职业意识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表明其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位于不断发展之中。我国初中阶段教育以巩固基础知识的应试教育为主,过于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及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发展,不利于初中生职业意识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的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发展状况的分析,探析现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教育 自我认知 职业认知 职业意识
一、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理论分析
自我认知是有关我们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内容和结构的认识[1],包含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两方面。自我观察即为对自我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2]。
(一)初中生的自我认知
1.自我认知的发展
由于人处于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成长变化伴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人对自身的自我认知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自我概念是指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有组织的一组观念和情感,是从与自我相关的思想、观念,与自己有关的知识、情感和相关事情等内容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图式[3]。自我概念中自我认知的发展经历了由主观到客观,再到抽象的自我观察[4].环境因素对自我认知的影响随着个体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大,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
2.初中阶段的自我认知发展
大部分初中生是12岁-1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期是童年期至成年期的转折期,在此期间青少年的生理、自我认知及社会情绪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根据埃里克森的认知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实际上处于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中,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表明社会关系在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中的作用愈发重要[5]。
(二)职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1.职业的定义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职业及相应的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社会活动及社会关系展开和进行的基础。职业的出现是生产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结果,个体在生产分工和社会分工中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相应的不同的社会位置和社会地位[6]。
2.职业的特点
职业是一种长期的近乎终身性的高社会关系的要求。一方面,人们从成年开始就要进行职业选择,并从事职业直至年老,要求时间长。另一方面,职业不同于未成年时的家庭和学校等的关系,不仅有着客观的社会关系的界定,更有着社会分工、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一种较高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们可以通过选择职业定义个体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个体的社会地位。这种更高层次社会关系要求的职业选择或职业角色探索,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发展极为重要。
(三)职业意识及其发展
1.职业意识的定义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认知、情绪和情感、态度、意志活动的统一,是个体对职业认识、看法和评价、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等方面的综合体现[7]。包含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这两方面。在职业认知上,包括个体对职业世界知识、信息的认识和了解。在自我认知上,包含个体对自我职业兴趣、爱好、价值观和态度等的认知;个体对自我职业能力的分析与评价;个体的职业抱负与定位;个体未来的职业期望和目标,以及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职业意识即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有机统一。
2.初中是职业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
初中生要做好今后的职业选择,必然要发展职业意识。一方面职业意识的确立对于个体的职业选择而言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美国学者舒伯提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职业的选择与适应是一个连续过程,职业发展过程具有可塑性。他对人的生涯发展进行了与年龄相对应的阶段划分,并指出从出生至14岁是职业意识成长阶段。15岁-25岁位于探索期,即职业认同阶段,此阶段中的个人在这一时期里有了初步的职业选择范围并且为之准备教育或者实践。大部分初中生值12岁-15岁,即处于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成长期的末期和探索期的前期阶段,这段时期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初中阶段是职业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至关重要。
二、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现状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當前我国初中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初中生的自我认知不足。当前我国大部分初中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等缺乏深刻的分析。另一方面,我国初中生缺乏对相关职业基本信息、职业特点、职业背景等的了解,较少关注职业相关知识,职业认知较为缺乏。
另外,初中生的职业目标并不明确,缺乏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部分初中生都局限于应试内容的掌握,目光较为局限,注重能否就读一个较好的高中,而缺少对自身长远的未来发展的思考[8]。
(二)形成原因
造成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缺乏
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质上是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过多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试,教学活动基本从应试出发,缺少素质教育内容。一方面使初中生缺乏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及应试之外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初中生难以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能力,不利于初中生自我认知的发展。
2.“唯分数论”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中小学实施应试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片面界定。一方面,初中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学业成绩和升学,以提高分数和升学为目标,缺乏一定的职业认知意识,缺少对职业目标的确立及对自身长远规划的思考。
另一方面,对自身学习成绩和升学的过度强调,不利于自我认知全面发展。根据心理学家Shavelson的观点,将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其中学业自我概念包括语文、数学等具体学科方面的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分为身体、情感和身体自我等。初中生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使学业自我概念成了自我概念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将影响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学业自我概念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一些初中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易通过成绩片面判定自身能力,使自我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同时,过于关注考试成绩,使初中生关注的重心偏离,对自身兴趣爱好和其他方面能力发展关注较少,缺乏较深入的自我认知。
3.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
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在初中阶段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少之又少,至少存在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设计、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专业的师资队伍及职业准备和规划意识等方面的缺失。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一方面不利于初中生掌握一定的职业相关基本信息和特点等,另一方面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不利于学生职业目标的确立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
三、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问题解决对策
(一)增加素质教育内容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基本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缺乏引导了解和发展初中生兴趣爱好和学业之外能力的课程。学校教育应当转变应试导向,避免过于重视分数和升学,将教育目标转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方面,应当促进初中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興趣爱好和能力等。学校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认知量表测量及鼓励同学间的沟通、了解和相互反馈的方式,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更全面地进行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应注意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予以一定的反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注重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以避免其自我认知的偏差,帮助其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业外能力的发展。通过一些兴趣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初中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成长的空间,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初中生正值职业意识成长和职业探索阶段,应当促进初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应当注重为初中生提供职业相关信息的系统介绍。通过系统的职业介绍促进初中生职业认知的发展,使其在了解相关职业的基本信息、特点等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入的职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给初中生更多的职业角色探索的机会。在系统设计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参观或者亲身实践参与的方式增进初中生的职业探索,让学生们有机会实际深入地接触和了解某一职业,进行一定的探索实践,使初中生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职业认知,促进其职业认知的发展。
(三)增加家庭教育引导
家长应当努力克服和改变“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念,改变过于关注初中生的成绩,同时注重其身心发展。一方面,家长应增加平时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初中生职业认知的发展。应当有意识地增加与孩子关于职业方面相关内容的探讨,通过家长的亲身体验传授给孩子更多贴合实际的职业方面的相关内容。利用家长的资源优势,把孩子带人工作场所参观,让孩子从实际职业探索体验中获得更加清晰全面的职业认知。
通过促进初中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良好地发展,二者能够逐渐做到有机统一,促进职业意识发展,最终为初中生今后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蔡小葵,基于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4]赖勇强,自我概念中自我认知的最初发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6(04).
[5]约翰·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6][7][8]张洯,初中生职业意识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