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某三级医院抗菌药物持续7年专项整治效果浅析

2019-10-14 02:07安坤欧孔茂杨育等金红郑志强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9年4期
关键词:使用率整治专项

安坤,欧孔茂,杨育等,金红,郑志强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 都匀 558000)

抗菌药物问世以来,解救了数以万计的细菌感染患者。然而抗菌药物在其他行业,尤其在医疗机构滥用,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疗事件及细菌耐药性,甚至超级细菌的滋生,故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如氨基糖苷类药品所致儿童聋哑尤为突出,引起全球医药专家以及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3]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4]等,以达到政策层面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的目标。

根据专项整治等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医院药学专家学者致力于抗菌药物整治与合理用药研究:江苏省某市医院实施专项整治后住院患者使用率由60.02%下降至46.54%[5],广州市某医院实施PDCA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循环理论干预后,使用强度由46.61DDDs降低至31.30DDDs[6],武汉市某医院执行PDCA循环管理法后I类切口预防用药比例由84.50%降至28.60%[7]等。

然而少数民族医疗机构整治效果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将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某三级综合医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7年,历经抗菌药物组织制度建设、目录制定、监测指标、处方(医嘱)专项点评、信息化建设等措施的强化整治,数据以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并与发达地区医疗机构作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HIS系统提取数据及上报卫健委(原卫生部)等相关数据,时间限制于2012年至2018年抗菌药物数据,并以“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为关键词检索文献。

1.2 方法

结合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2012年至2018年该院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微生物送检率、I类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等监测指标,应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连续7年的数据,绘制图表等得出结果,同时检索同级医院发表的相关文献作对比探讨。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品种统计

抗菌药物品种数从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初的80种降至50种且2018年度实际应用仅39品种,从而达到规定不超过50种的要求。

2.2 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统计

2012年至2018年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13.41%、30.41%及50.13%降至3.33%、22.09%及44.66%(见图1)。

2.3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统计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2年度的42.56DDDs降至2018年度26.55DDDs(见图2)。

2.4 微生物送检率统计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自2012年的41.22%升至2018年的43.42%(见图3)。

2.5 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统计

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由2012年的58.65%降至2018年的11.93%,疗程应用合理率由2013年的33.33%降至2018年的23.89%,用药时机合理率由2013年的88.41%提高至2018年97.25%,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013年的63.77%升至2018年的91.15%(见图4)。

图1 2012-2018年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图2 2012-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图3 2012-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

2.6 各年度监测指标变化情况

2012年度至2018年度监测指标与国家规定指标比较见表1,前五项降幅分别:75.17%、27.36%、10.91%、37.62%、79.66%,但7年均值与规定指标比较,门急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送检率指标达标,其中: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3.85%,比规定低6.15%;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7.33%,比规定低12.6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6.87%,比规定低13.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2.91DDDs,超过规定2.91,该指标自2017年起已降至规定比例;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比例均值38.39%,超过规定比例8.39%,该指标于2017年达标;用药时机及品种选择率未达100%,但该项指标逐年提高;微生物送检率三项指标均值超规定指标分别12.01%、30.71%、3.90%。

2.7 本文与文献数据比较

抗菌药物规定11项监测指标,根据2018年度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预防使用比例、疗程、时机及品种选择合理率、送检率等数据,与参考文献对比(见表2)。

图4 2012—2018年I类切口手术预防及合理用药指标统计

3 讨论

3.1 该院连续7年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

各项监测指标达到相关文件规定,如品种数由2011年的80种降至2018年的39种;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2年到2018年逐年下降,分别由13.41%、30.41%、50.13%降至3.33%、22.09%、44.6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逐年下降,2018年同比2012年下降37.62%;微生物送检率,由2012年至2018年逐年有所上升,仅增加5.34%;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012年至2018年下降了79.66%;疗程应用合理率由2013年的33.33%降至2018年的23.89%;用药时机合理率由2013年的88.41%提高至2018年97.25%;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013年的63.77%升至2018年的91.15%。由此证明各项指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3.2 微生物送检率

送检率上升不明显原因基于送检培养时间长,且住院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提高,相对应用该类药物的病例数逐年减少所致。

3.3 与文献比较

该院的各项指标如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预防使用比例、疗程、时机及品种选择合理率、送检率分别是3.33%、22.09%、44.66%、26.55%、11.93%、23.89%、97.25%、91.15%、43.42%、71.55%、93.94%,分别为文献平均值的25.01%、91.22%、105.14%、75.47%、36.18%、28.53%、99.87%、94.13%、70.18%、111.06%、102.04%,与发达城市医疗机构对比显示该院在某些指标的“管理与应用”中更为规范。

表1 2012-2018年抗菌药物各项监测指标对比

表2 本文与文献数据比较

3.4 加强“管理与使用”的措施

根据抗菌药物的法律法规设置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院长为医院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作为科室管理第一责任人;成立管理工作组、处方点评小组及抗菌药物督察组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小组等;签订责任状,明确控制指标,实行动态调整,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考核指标。

医院先后四次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及调整分级目录,出台《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等规范文件以及《医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考核指标》等考核文件。

该院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强化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管理,加强采购管理及抗菌药物专项点评;I类切口病历全覆盖点评,熟练掌握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理论,收集整理临床科室在I类切口病历开具使用抗菌药物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与临床医师沟通;参与科室查房、会诊、专项点评等工作,临床药师发挥了积极作用[8],为此,临床药师是促进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9],在医嘱专项点评及临床科室使用药品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持续性坚持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出现问题必整改,且处罚并行亦是产生成效不可分割的举措。

4 结论

该院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制度、加强培训、科室协作、发挥临床药师主动性。从严专项整治:抗菌药物(兼顾妇科、儿科用药)品种及品规数数量最小化。

虽该院地处苗族布依族地区,曾被认为“边、穷、老、少”信息不畅,执行力差,缺乏监管,导致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有难度。本文研究证明其相关指标的控制与发达城市同级卫生医疗机构的管理应用水平相似或略有提高(见表2)。然而,民族地区无论门诊、急诊,还是住院患者的少数民族的病例比较高,与用药品种、用法用量及疗程疗效是否与发达地区有差异,将另立课题探讨。

医院建立的抗菌药物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科学化管理[12];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高,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13]。持续强化整治并保持成效,需行使行政干预、信息化系统、质量管理等,更进一步完善制度以及发挥临床药师的杠杆作用等手段,对抗菌药物的品种遴选、采购、应用、耐药监测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虽然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合理用药只有起点,仍需医药工作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该类药物在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与管理。

猜你喜欢
使用率整治专项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凝聚智慧,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