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CO2减排成本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29个大类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2019-10-14 02:12吴乔一康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能源消耗排放量省份

吴乔一康,冯 晓

(同济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中德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1804)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复杂多样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不断攀升。目前,能源消耗主要还是以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为主,由此造成的温室气体CO2(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由于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地球气候变化随之波动而且影响程度日益严重,其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日渐突出,气候变化问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从1992年开始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三个重要协定,1995年以来已连续召开了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应对措施,减少CO2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CO2排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副产物,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对于CO2排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能源资源消耗量巨大。据2018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1], 从2007—2017年这10年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增加了45.7%,2007年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18.6%,2017年增加至23.2%。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07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耗占比77.8%,石油消耗占比10.1%,天然气消耗占比3.5%,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含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视作清洁能源)消耗占比8.6%。到2016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占比下降至69.8%,石油消耗占比下降至8.2%,天然气消耗占比上升至5.2%,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消耗占比上升至16.8%。可再生能源总占比幅度有明显上升,凸显我国能源结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无论是我国还是全球能源消耗总量都在上升。鉴于现阶段可再生清洁能源总体使用还未占主导,而化石能源的使用仍处于主体地位,其消耗量仍然随着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不考虑温室气体捕捉、处理及自然消耗的情况下,绝对含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是增加的。有鉴于此,气候变化问题将是全球需要长期面对的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本文从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角度,探讨温室气体中主要气体成分CO2排放量变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对于环境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去产能等相关政策措施,这对我国减少单位GDP能源消耗和降低CO2排放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能源资源中,煤多油少,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油气资源匮乏,在能源消费中煤炭使用量一直占主导地位,从1978年开始,在能源结构中,大多数年份煤炭消耗占比都在70%以上,仅从最近10余年(2007—2017)时间的情况来看就可见一斑(见表1、表2)。

表1 2007—2017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比例 (单位:%)

资料来源:中电传媒·能源情报中心《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18)》

表2 2007—201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比统计 (单位:%)

资料来源:中电传媒·能源情报中心《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18)》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尚小,能源消耗总需求量也相对较少,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总消耗量急剧增加,在能源消耗中化石燃料占比高,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就日益突出。

按《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计算,采用电热当量计算法和发电煤耗计算法。考虑到我国使用煤炭的实际情况以及电热当量计算法没有考虑到煤电转换系数问题,在计算我国能源生产中燃料消耗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本文将选取发电煤耗计算法中的能源结构占比。在2018版《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虽然没有一次能源生产量,但是依然可以从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看到,在2016和2017这两年间,我国煤的消耗量占比一直保持在全球50%左右。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能源消费数据推算,2016年我国煤消耗占比仅为61%左右,而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一次能源生产中煤消耗占比为69.8%。由此可知,我国实际的煤炭消耗占全球的比重只会更高。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能源消费数据中,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在美国、德国和中国的占比分别为15.02%、18.92%和12.83%,全球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总占比为14.50%,中国的这一数据占比明显偏低,就是说,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煤炭不适当地扮演了主要角色,我国煤炭能源消耗对温室气体CO2排放影响更值得探究。

二、文献综述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亚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向环境污染者征税的主张,认为对环境污染者征税,可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距,这种税制称为“庇古税”[2]。庇古将环境污染因素的影响以外部性的方式加入到经济研究中,为后来学术界研究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Fisher(1949)的综述可知,Vogt在1948年出版的《Road to Survival》一书中考虑了自然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对于资源的快速消耗在经济学中需要得到重视[3]。1968年Dales在其《Pollution,Property & Prices: 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cs》一书中考虑了经济发展中政策制定时所要面对的污染问题,认为经济发展中污染不可避免,因此,在决策制定时需要考虑对于污染的忍受程度和污染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支付问题[4]。Krutilla(1967)认为在研究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问题时,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5]。Westman(1977)提出自然的服务可以用货币单位等价表示,因此,在研究经济发展时需要同时考虑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6]。

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界对于自然环境与经济活动相关性问题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价值和生产过程中污染所带来的社会成本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化石燃料使用的快速增加,温室气体过量排放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现象逐渐显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因而学界转而对经济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关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作为气候学家,Manabe和Wetherald(1975)研究了CO2在大气中的浓度加倍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并构建了一般大气循环模型GCM(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用以估计温度变化[7]。美国经济学家Nordhaus(1977)研究了美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问题,发现由于非化石能源热效率较低,在控制CO2排放时能源消耗总量反而会提升。同时还发现,在现有能源消费中控制CO2排放所产生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控制CO2排放的成本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8]。Nordhaus(1991)研究了温室效应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发现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损害会对美国经济的产出起到影响,并且估算了三种不同政策情况下治理温室效应时的花费[9]。Nordhaus(1997)分析了气候变化中的经济贴现问题,认为直接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会比直接操纵商品贴现率的政策造成的经济损害小[10]。

进入21世纪以来,Tol(2005)评估研究了CO2排放过程中边际成本计算时的不确定性,在分析了22项不同的CO2排放边际成本研究中的88个估计数值后认为,CO2排放的边际成本不会高于S|50/tC(tC:每吨碳)[11]。Nordhaus(2007)研究了是否用税收手段来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认为相对于制定数量机制的控制方法来说,运用价格机制的控制方法更加容易制定,价格机制可以确定减排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因此,与减排措施相关的税收可以有效面对减排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12]。Horowitz(2009)分析了不同国家间收入和温度间的关系,认为当全球温度上升1℃,全球GDP将减少3.8%[13]。Gillingham et al.(2015)对比了多个气候变化模型中的建模不确定性问题后发现,通过使用IAMs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中不确定性的估计精准程度。文章中所使用的双轨方法可以更容易地研究碳排放政策与气候变化不确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14]。Nordhaus(2016)研究了2015年阶段碳的社会成本,认为2010年时每吨CO2排放所支付碳的社会成本为S|31,且从现阶段到2050年这一时间段内碳的社会成本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15]。Michiyuki & Shunsuke(2018)用LMDI模型将日本企业经营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供给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转化为财务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在降低CO2排放问题上,除了关注碳强度和能源强度外,财务因素对于CO2排放也会产生影响[16]。

国外学界就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构建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分析模型,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研究路径,但由于气候变化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量化都只能尽可能做到参数化一些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并加以分析,想要达到精确的量化分析仍然有许多因素需要揭示。

近年来,国内学界就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明磊等(2011)用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各地区能源结构与CO2边际减排成本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考虑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对CO2边际减排成本的估算将会更为准确[17]。何小钢和张耀辉(2012)研究了我国工业CO2库兹涅茨曲线,发现2003—2009年间我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先呈现出传统的倒U型曲线后又呈现出上升趋势,最终形成了N型曲线[18]。李树生和张蔷(2015)研究了温度和经济增长对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认为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水平已经从灾害驱动型转变为温度驱动型,同时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大于温度[19]。孙慧和刘媛媛(2016)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碳排放的差异,认为资源型地区碳排放和生态损害程度高,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与非资源型地区存在差异,因此,在实行低碳政策时要考虑改善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效益[20]。周少甫和蔡梦宁(2017)对于城市化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的问题认为,我国不同城市的碳排放曲线并非完全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大部分城市还处于碳排放改善拐点之前的阶段[21]。米国芳和长青(2017)通过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认为控制碳排放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无论是否控制碳排放,能源消费结构变化都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制约作用[22]。余丽丽和彭水军(2018)分析了我国国内碳排放转移效应和国际贸易中我国碳排放的转移效应问题[23]。

国内学界就气候变化对于经济影响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其方法和视角各有其适用范围,但这些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温室气体和碳排放等有关方面,要全面考察能源结构、CO2排放与产业集聚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要结合相关产业尤其是企业层面的政策传导进行深入探索。

三、CO2排放量和排放成本估算模型

(一)CO2排放量估算模型

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关于全球温室气体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对CO2排放量进行估算的相关模型[24]。其公式可表示为:

(1)

其中,EMCO2表示CO2的总排放量;ACi表示第i种燃料的表观消费量;αi表示燃料的转换因子;CCi表示燃料的碳含量;ECi表示非燃碳;COFi表示燃料燃烧过程中碳被氧化的比例,一般情况下默认燃烧过程中碳被完全氧化,因此值为1;44/12表示 CO2分子量44与C分子量12的比值,一般情况下,一吨C燃烧后释放的CO2为3.67吨。

燃料的表观消费量在IPCC中被定义为五个部分:燃料产量、燃料进口量、燃料出口量、燃料在国际燃料舱中的储存量、燃料的库存量。为便于计算,文中燃料舱中的储量与燃料的进出口量合并计算,将境内轮船和飞机在境外的加油量计入燃料进口量中,将境外轮船和飞机在境内的加油量计入燃料出口量中。因此,本文燃料的表观消费量由四部分组成:燃料产量、燃料进口量、燃料出口量以及燃料的库存量。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ACi=Yi+IMi-EXi-STi

(2)

其中,燃料产量为Yi;燃料进口量为IMi;燃料出口量为EXi;燃料的库存量为STi。

ECi非燃碳主要是指燃料作为原料、还原剂及非能源产品时的碳流量。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所统计的燃料使用量均用于能源生产,因此,本文不考虑非燃碳。最终,CO2排放量估算模型可简化为:

(3)

(二)CO2减排成本估算模型

CO2排放是受到经济产出影响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期间所产生的经济损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估算减少CO2排放所带来的成本,对于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时政策的选取与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Yang & Lei(2017)一文对CO2排放的边际减排成本的测算进行了模型构建[25],其最终的计算公式表示为:

MACCO2=YGDP/EMCO2(β0+β1lnEMCO2+β2lnXK+ρβ3lnXL+β4lnXE)

(4)

其中,MACCO2表示减少CO2排放时所带来的边际减排成本;YGDP是GDP值;XK、XL、XE分别为资本、劳动力、能源;β为各项系数,各系数值分别为:β0=-0.038、β1=0.068、β2=-0.031、β3=-0.019、β4=0.008。

四、数据选择处理

CO2排放量估算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均可获得。考虑到能源消耗过程中所涉及的燃料种类众多,因此选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综合能源平衡表中的数据。2012年我国发布了《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这凸显出我国对于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2015年我国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减排承诺,预示着我国对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范围和深度将更进一步。为了能更好研究我国减少CO2排放量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潜在影响,对减少CO2排放量的成本进行了估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用我国除了港澳台、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同时选用我国制造业产业中29个大类产业相关数据研究我国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由于需要考虑我国制造业产业在各省份的集聚变化程度,因此,选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省份能源平衡表中的数据。考虑到《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省份能源数据是以各燃料的实物量进行统计的,故对实物量进行了折算处理。由于部分燃料的折算系数存在范围取值,折算系数取值均为最低值。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量选取中,考虑到能源损耗问题,将选用能源的生产量进行分析。最后,考虑到近几年我国对于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和新能源使用的大力推动以及CO2排放后所产生的减排成本具有滞后效应,因此,选用2011—2016年间各省份能源平衡表中的数据,对我国各省份近年来CO2排放量变化进行估算,以便探究我国各省份在能源消耗效率上的变化和减少CO2排放成本的变化。

五、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情况变化

CO2排放和减少包含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在自然环境中CO2排放和减少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而且过程复杂,为了便于估算,本文未考虑自然环境中的CO2排放和减少。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如土地使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均会产生CO2排放,如果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进行CO2排放量的估算,研究将难以进行。由于考虑到现今土地使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人类活动均存在能源消耗,因此本文仅考虑日常活动中所涉及的能源消耗产生的绝对CO2排放量,对于能源消耗过程中的CO2捕捉等其他因素未进行考虑,这样便于对我国CO2排放量进行估算研究。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我国2011—2016年能源平衡表中能源生产消耗测算,我国表观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总体变化趋势相同,且自2013年以后表观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图3中可看出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从2011年到2016年就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环境与我国有关的政策,如节能减排政策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措施有关,这对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已经发挥了积极影响。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11年时为0.00164万吨/亿元,在2012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对比2011年时仅降低约9.56%,但到2016年时,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11年降低了35.08%。在我国GDP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预示着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这种有利变化,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力度,提出了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去产能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这对于我国减少单位GDP能源消耗以及降低CO2排放起到了积极重要的影响,也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制造业升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CO2减排成本的估算

由于CO2是经济发展中的副产物之一,当人类为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而减少CO2排放量时,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如何衡量减少CO2排放量的影响是衡量减排对于经济影响的核心。本文选用估计CO2边际减排成本的方法以衡量减少CO2排放量在经济中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制造业主要是以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发展方式为主。由此考虑我国减少CO2排放量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CO2减排成本作为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因素考虑,同时考虑到CO2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有时间上的滞后效应,会将CO2的减排成本滞后一期考虑。

(一)资本存量的确定

CO2边际减排成本计算中包含资本、劳动力和能源消耗,劳动力和能源消耗可以在统计年鉴中直接找到,资本则需额外计算,本文将对我国各省份以2000年为基期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对于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多种多样,将用永续盘存法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我国各省份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资本存量估算模型可表示为:

Kt+1=Kt×(1-δ)+It

(5)

其中,Kt和Kt+1分别为当期和下一期资本存量,δ为年折旧率,It为每年投资额。永续盘存法的估算中需要确定基期资本存量K0,本文将选用单豪杰估算基期资本存量的方法,[26]计算以2000年为基期的基期资本存量K0。在大部分研究资本存量的文献中,对于年折旧率δ的取值一般在5%~10%之间,因此将年折旧率δ定为7.5%。每年投资额It则用实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示。本文引用各省份统计年鉴中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示名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于考虑到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可能存在统计指标上的差异,将选用我国GDP平减指数来计算实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2000—2016年固定资本形成价格指数上可知固定资本形成的各年增长率,由此可计算出各省份年均增长率。最终可以根据永续盘存法计算出我国各省份2012—2016年现价资本存量,如表3所示。

表3 各省份以2000年为基期2012—2016年现价资本存量 (亿元)

(二)CO2减排成本

在通过公式(3)估算出2011—2016年间我国各省份CO2排放量,以及用永续存盘法估算出2012—2016年我国各省份资本存量后,由于我国各省份劳动力数据在统计年鉴中可查询,因此我国各省份CO2减排成本即可用公式(4)进行估算。为了在研究中能更好反映出CO2减排成本对我国经济的实际影响,选用现价CO2减排成本。由于最初估计出的资本存量K是实际资本存量,因此,资本存量K需要用GDP平减指数转换为现价资本存量。在选用CO2排放量时,考虑到当年CO2排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对于经济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在估算CO2边际减排成本时所选取的CO2排放量为滞后一期的值。最终根据公式(4)估算出我国各省份CO2减排成本,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CO2减排成本在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CO2减排成本也相对较高,并且减排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增加。

表4 各省份2012—2016年的CO2减排成本 (亿元/万吨)

七、CO2减排成本对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中CO2排放量的日益增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日趋凸显,减少CO2排放成为主要应对途径。在减少CO2排放过程中对于制造业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额外成本,此类成本会随能源消耗数量和现今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将CO2减排成本直接假设为生产中的额外变动成本,以便研究CO2减排成本对实体产业的经济影响。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受到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综合影响,因此在研究CO2减排成本对于我国各省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时,需要从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是追求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干预较少,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是无政府干预调控的。我国由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虽然认可经济发展中的自我调控作用,但是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调控行为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影响需要被考虑,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政府行为:一是我国各地区政府会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需求对产业发展进行调控。由于政府对各产业的扶持调控力度不同,其对于各产业集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对政府在产业上的扶持调控力度进行考虑。二是CO2减排成本也可看作是政府行为。在经济学中一般都会假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CO2减排成本将会减少企业的最大化利润。本文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自我调控中,企业不会自发地进行CO2减排,只有政府的干预调控才可能实现CO2减排。因此,本文将CO2减排成本也作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调控行为。

(二)市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考虑到市场中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众多,本文将选用有明显影响的因素进行考虑。首先,考虑到经济学中企业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将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产业集聚可以分为专业化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产业集聚,但由于本文是对大类产业进行研究,因此仅考虑专业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再次,由于产业集聚存在技术外部性,因此将考虑技术变化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再然后,由于产业集聚是地理上的经济活动行为,而在新经济地理学中交通成本对产业的发展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也将考虑交通成本变化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因此会考虑市场需求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由于是对我国30个省份的大类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因此对市场需求的考虑将分为省内和省外两个部分进行。

(三)CO2减排成本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模型

通过对影响产业集聚因素的分析,将产业集聚作为被解释变量,将CO2减排成本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将其他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构建CO2减排成本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模型。最终,影响模型可假设为:

GINIijt=β0+β1CCO2ijt+β2Gijt+β3Bijt+β4LQijt+β5RDjt+β6Rjt+β7Pjt+β8PGDPjt+β9MPjt+μ

(6)

八、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后,最终确定模型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量分析,其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看出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影响作用。第一,CO2减排成本(CCO2)对产业集聚是会产生影响的。在29个大类制造业产业中,CO2减排成本对22个制造业大类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变化产生了影响,其中对12个制造业大类产业产生显著影响。在显著影响的大类产业中有8个产业呈现负向影响,这可以被认为是CO2减排成本的增加使得大类产业中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从而促使相关企业迁移。但有4个大类产业呈现正向影响,这意味着CO2减排成本增加反而促进了产业集聚。本文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CO2减排成本较高,促使企业向CO2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迁移。从30个省份的总体层面上看,CO2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产业集聚变化程度会比CO2减排成本较高的地区产业迁移变化程度更高。因此,从整体上看反而出现了CO2减排成本增加促进产业集聚这一现象的产生。第二,政府政策(G)系数为正时,表明政府对于产业的扶持力度越小产业集聚程度上升,扶持力度变大时集聚程度下降,说明政府在促进企业的迁移。本文认为这与现阶段我国环境和产业政策影响有关联。当系数为负时,意味着政府在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扶持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注:***表示1%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上显著,*表示10%水平显著。E-06表示10的6次方,其他数值以此类推

如表5、表6所示,市场对产业集聚所起到的作用:一是利润(B)对于产业集聚影响显著且为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论相一致。二是专业化产业集聚(LQ)的发生与否对现阶段我国产业集聚影响不大。三是技术创新(RD)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是显著的,技术创新在14个大类产业中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技术创新起到了促进产业集聚的作用,符合现有相关经济学理论。四是地面交通网络密度(R)对于产业集聚主要呈现出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反而促进了产业迁移,本文认为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其他影响产业集聚成本的快速上升,使得企业可承受交通运输成本的范围变得更大,从而促使产业迁移的出现。五是市场需求可分为市场内部需求(P、PGDP)和市场外部需求(MP)。从表6中可以看出市场内部需求与产业集聚主要是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这主要是受制于我国政府的环境和产业政策影响以及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运营相关成本上升的影响。在两者综合作用下,企业从人口集中地区和高收入地区向人口密度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地区迁移,而市场外部需求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则符合经济理论,既会促进产业集聚,也会促进产业迁移。

注:***表示1%水平上显著,**表示5%水平上显著,*表示10%水平显著。E-06表示10的6次方,其他数值以此类推

九、结论与政策建议

运用我国30个省份的29个制造业大类产业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研究了我国各地区CO2减排成本对产业集聚程度变化的总体影响。通过分析发现,CO2减排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大部分制造业大类产业的集聚程度,但有一部分制造业大类产业的集聚程度在CO2减排成本增加时反而会上升。虽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CO2减排成本的增加促使企业从CO2减排成本较高的地区向CO2减排成本较低的地区集聚,且集聚速度大于迁移速度,使得在总体层面上出现CO2减排成本上升反而促进产业集聚的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还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这一现象产生,这是将来研究中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关于CO2减排成本的研究仅限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产业,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本文所估算的CO2减排成本为理论上的CO2减排成本,未对自然CO2消耗、土地利用产生的CO2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CO2排放减少等方面进行估算,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会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以便更为精准地估算CO2减排成本。

由于CO2排放量会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增加,且CO2减排成本会随着经济规模和价格指数的变化而变化,故降低CO2减排成本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尽可能减少CO2排放量。我国近年来虽然在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耗的增速明显快于清洁能源使用增速,虽然单位能耗效率显著改善,但CO2排放总量下降缓慢。因此,需要政府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域的相关技术创新给予鼓励与扶持,同时进一步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扩大我国绿地面积以增加自然环境中CO2消耗。总之,减小气候变化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我国政府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猜你喜欢
能源消耗排放量省份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需求驱动我国能源消耗效应研究——基于改进的两级分解法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工业制造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的对比研究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数据分析检测能源消耗异常研究
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