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先芬
摘 要:文章以组织心理学为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中还涉及到与组织行为及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等多项内容。分析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在于明确划分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此种背景下,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驱动机制得以顺利加深,无论是与行为效应相关的理论,还是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这对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文章系统地分析了社会责任的概念基础及实践成果等,提出了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关的建议,为其架构及模式的整改打好了基础,这是微观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及组织理论融合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组织心理学;企业;社会责任
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24年,学术界从未停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与研究,其发展经过了数年的变化,从股东至上到现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相当复杂,其中包括企业以员工为对象履行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如今,世界经济正朝向全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为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加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制定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外,联合国“全球契约”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及研究的重要驱动。本次研究结合中国发展状况,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宽度与广度,为企业社会责任前因变量及结果变量做出了理论上的贡献。
一、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概念
任何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企业社会责任同样如此,与利益相关的理论是产生微观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源头。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分析,还可明确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作为一种行为,产生于组织情境及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无论是社会、顾客,还是员工,均从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是必须判断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履行的与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会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员工的行为,员工的态度也会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发生较大的转变[1]。一般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有环境、顾客及股东等。要想维护组织绩效,必须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处理好与上述角色之间的关系,确保组织的目标及战略落实到实处,以免组织履行社会责任而影响到员工。有学者为明确区分企业社会责任,而将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作为依据,对其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分为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及外部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无论是外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还是内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认知,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其差异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员工培训多样性、政策实践及伦理劳动实践等。
(二)基于员工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感知是观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基础,还要考虑到员工的体验。总得来说,应以员工为中心,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展开系统的研究。对于企业的社会实践而言,员工不仅是实践主体,还是直接受益人,作为有效的载体连接了内外部的社会责任。要想达成顺利调整组织的目标,必须考虑到员工的体验及感知,维护企业社会责任策略的稳健性。现有的企业社会测量主要分为基于员工行为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及基于态度反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还涉及到其他类型的多种测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测量而言,基于员工为中心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测量难度较高,内容复杂,不仅会受到因变量的直接影响,还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边界之间有所关联。如今,我们可以确定行为类、情感类及认知类,是基于员工组织心理学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的主要切入点[2]。
二、微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责任研究始终以员工为基础,以往的研究以微观层面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借此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员工行为的原因,判断员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下态度发生的变化。本次研究则以组织层面为主,对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应用理论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关系管理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及公平理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这不仅代表了微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还可深入分析其核心观点,是支持组织心理学视角下,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前提。
三、组织心理学视角下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
(一)前因变量
有学者明确提出,影响环境可持续认知的内容较为复杂,最直观的就是年龄,此外,年龄与人的感知知觉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追求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当然,这都是基于社会情感而进行的理论选择。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制定的目标较为长远,因其从感知角度来说时间较长,所以,对环境知识的要求更高,目标也更为远大。而年纪较大的人,感知有限,目标也仅停留在眼前。所以说,不同的年龄致使人们的感知及目标存在极大的差异,面对责任行为时,年轻人及老年人的感知极为不同。此外,男性与女性对组织的战略敏感性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加关注利益分配,希望以更加公平的方式分配利益,而女性更加关注情绪及感情,对组织战略的敏感性稍低于男性。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心理学前因变量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分别为价值观及情感。价值观进一步细化后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也就是自我超越型和自我提升型。而情感则以内疚型及羞愧型为主。另外,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相当深远,在道德推理及经济推理方面都有所体现,情感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声誉推理及法律推理两个方面即可说明二者之间密切相关。价值观对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分为正向及负向两个方面,负向的影响来自于自我提升型的价值观,而正向型的影响来自于自我超越型的价值观。情感对社會责任行为的影响则与其不同,一般为正向性,很少涉及到消极情感型的负面效应。
(二)结果变量
当前,学术界并未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前因变量进行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结果变量的研究较为丰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想科学的预测与员工相关的结果,需要基于微观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对结果进行分类。当前,我们习惯利用积极结果及负面结果两种形式对其进行表示,积极结果主要用于预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心理契约,还要为员工保留及团队绩效预测提供必要的支持,众所周知,离职意愿、大儒主义、非伦理绩效等均属于负面结果,由工作产生的压力及反生产行为等同样从属于负面结果。经调查显示,公司的企业社会实践感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认知及能力,还与员工的情感承诺直接有所关联,以此为前提,加深研究后得出了信任的中介机制这一结论[3]。相对于外部企业责任而言,内部企业对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更为深远,此外,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的感知意愿更为强烈。
经研究发现,相对于外部企业社会责任而言,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更好地起到影响员工敬业度的作用,是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环节。也可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判断其与员工敬业度及责任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各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都是在一定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下提出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描述有所区别。此外,也有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不需要定义通用概念的术语。
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并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态度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议题进行研究,这给组织行为及组织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以组织心理学视角为前提,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其中存在诸多仍未解决的問题,完善空间较大。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内涵,还是边界与测量,均需要进行不断的深化与探究,借此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以员工的实践活动感知及情感为前提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这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此外,文章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必要性,只有做到内外平衡,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赵红丹,周琼瑶.社会责任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v.35;No.385(07):33-44+118.
[2]王文彬.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分析--来自心理契约的理论框架[J].科技与企业,2013(20):53.
[3]苏小凤,许文兴,林榅荷.基于员工视角的内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闽、湘、鄂农业企业为例[J].领导科学,2019,741(0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