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易
摘要:艺术风格是创作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其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古今中外理论家试图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而人作为创作主题,深受身处特定环境和时代的影响,环境和时代也需要通过人的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而且艺术风格的独创性更因主体个性独特性而形成。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物理空间,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差异,这不仅影响着人类的气质性格、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活动的类别、样式和风格。身处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创作主体,其创作的题材内容、表现方式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其艺术作品的风格也必然会呈现出某一地域的特有色彩,这就是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域风格。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方面论述影响古代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艺术风格
普列汉诺夫所说:“我们已经知道,人为的环境是非常有力地改变着自然对社会的人的影响的。自然对社会的人的影响从直接变成了间接。不过自然的影响并不消失。每一个民族的气质当中,都保持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色,这些特色,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绝不因此完全消灭。”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各地艺术风格差异明显,无论是山川水土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是民俗风情的人文地理环境,都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地理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地理环境与艺术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风格形成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艺术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方式,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然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所处的地域空间越封闭,交通往来越少,对艺术作品的地域风格的形成,影响也愈为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发生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越频繁,地域间相互吸收借鉴的成分越大,地域风格也会随之减弱。
一、自然地理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影响
地理环境是自然形成的物理空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对生存于其中的人群或物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塑造性,只有适应地理环境所提供的客观条件,才能生存下来。而且在长期适应外界地理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在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会呈现出相对稳定而统一的地域特征。“土地各以其类生”指出了人的性格、气质、体质、相貌、声音乃至品行都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人的性格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通性,正是缘于特定地理环境的长期浸染与潜移默化所致,地理环境的确对人的性格及习惯特点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得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地理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初动因,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是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才开始的,靠近河海湖泊的以渔业为生,靠近山林以狩猎采集为主,地处平原的以种植为业。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生活方式及气质性格产生影响。一般说来,艰苦恶劣的地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出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性格,而物资丰厚的地理环境,反而容易使人骄奢淫逸,贪图享乐。
(三)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的审美情趣同样具有潜在的基础性影响作用。人与自然之间有无法割舍的亲密关系,长期处于某一地理环境中,构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来自自然景观的浸润与熏陶。诗人不同诗风的形成,正是源自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各有其美,创作主体将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审美感受投注于创作当中。绘画体现得更为鲜明,身处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的创作主体,其审美情趣因地而异,由此导致其“画以地异”。可见,地理环境对作者审美情趣的影响,是促使其创作风格迥异的重要原因。地理环境影响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创作主体的艺术创作也并非只是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而是將习以为常的印象投射到艺术创作中。
二、人文地理的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包括固定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还应包括动态变化的人文地理环境,即特定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风俗民情。相对于自然地理之“物”的因素来说,人文地理之“人”的因素对创作的影响恐怕更为直接、深刻。人类在长期适应某个特定地理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之相应且为特定人群共同认可、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等,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某些风俗习惯可能会发生局部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不会完全改变,它同自然地理环境一样,为特定地域所独有,对于身处其中的创作主体及其风格来说,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作用。“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
艺术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形式,特定地域的政治、文化、民俗等必然会通过艺术作品反映出来。地域民俗风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创作主体及艺术风格是不可避免的。屈原《九歌》的产生,与楚地盛行巫风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任何身处不同地理环境之中的创作主体,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人文环境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一定的审美文化心理积淀,进而影响到其作品的风格特色。地域风格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相关,在地域阻隔、交通阻塞的条件下,更有利于保持地域风格的纯洁性和独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地域风格的纯粹性难免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冲击和影响。然而,这并不代表地域风格会完全消融在世界大同的统模式当中。
三、地理与艺术风格
地理环境对艺术创作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为历代名家大师及批评家所重视。地理环境中的山水、树石、花鸟、鱼虫,不仅只是固定的存在,它与人之间有着亲密无间的情感联系,无数文人墨客把自然景物作为托物言志、抒发情怀的精神寄托。自然山水为创作主体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精神养料,当人置身于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人与自然心物交融,物我为一,进而直接影响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与创作风格。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政治上失意、受玄学和佛教思想影响的文人,隐居山林,流连于自然山水之间,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创作,如陶渊明《归田园居》等。山水画也于此时问世,逐渐由绘画的背景衬托转为独立的山水画,打破了以往以人物画为主的固定格局,成为与人物画并立的科……这些审美感受不断丰富着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进而外化为其创作的风格特色。
四、总结
地理环境对艺术创作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拓宽创作主体的审美视野,使其能从更为广阔的地理环境中获取有益于艺术创新的资源和灵感。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艺术风格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作用于艺术创作,必须通过“人”这个审美中介才得以完成。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与背景,千百年来,很少发生质变,然而,艺术风格却在不断发展嬗变。究其原因,风格的形成更多的是源自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予创作主体不同的审美情趣,会使艺术作品携带浓厚的地域风格特色,但同时还具有独特的个别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一特定地理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总体趋势逐渐减弱,但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地域风格会完全消失。尽管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会不断改变,风俗民情也可能有所增删损益,然而,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却长期不变,不断塑造着本地及外来造访者的文化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给予艺术创作丰富的资源和精神营养激发着创作主体的激情、欲望与灵感,为艺术风格创新打开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