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献翻译中的技巧探析

2019-10-12 14:16李家陆
艺术大观 2019年18期
关键词:黄梅戏目的论

李家陆

摘要:音乐文献翻译是中西方在音乐交流上一项必要的工作,在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工作时,采取一定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德国学者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作为指导原则,在中国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当地民间戏剧——黄梅戏中,选择经典的《天仙配》选段,并辅以翻译、音乐文献翻译等科学概念的介绍,对其进行英译研究。

关键词:音乐文献翻译;黄梅戏;《天仙配》;目的论

一、音乐文献翻译概念梳理

(一)翻译的概念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指出:所谓翻译,是指在翻译语言中使用最自然、最恰当和最接近的对等语再现原语想要传递的信息,要实现的第一个任务是词义对等,其次是达到文体的对等。

(二)音乐文献翻译的概念

音乐翻译学科在音乐学以及翻译研究的众多学科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音乐翻译工作的性质,除了译者必须熟悉和了解所译文献的基本内容外,更多一部分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转换和移译工作,这是一项重要的基于文本语际转换的跨文化事业。随着“音乐”这个词囊括的领域和内容越来越广泛,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逐渐出现在音乐文献之中。音乐文献翻译在中西音乐交流与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翻译的过程、步骤

音乐文献翻译工作者在对音乐文献进行翻译时,一般认为包括了三个步骤:

第一:理解,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译者必须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风格、背景知识和语言结构等。

第二:表达,表达是译者在对原作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使用较为妥帖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所表达的信息进行转换和移译工作,并避免死译和望文生义地乱译。

第三:校核,这也是翻译的最后一步,译者需要对翻译出的译作所采用的语言文字进行修改推敲,查漏补缺,以提高译文质量,改正自己因粗心或理解有偏差而出现的错误。

二、黄梅戏起源及特点

(一)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武汉市黄梅县,是一种历史悠久,富于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同时也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朝以后,黄梅戏逐渐传播到安徽安庆地区,并与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歌唱过程中,黄梅戏常使用当地的语言歌唱、说白,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这就是今日我们所熟悉的黄梅戏的由来。

(二)黄梅戏演唱特点

在歌唱中,黄梅戏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词汇特点。黄梅戏在进行表演时所使用的词汇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具体有:出现了大量谚语、感叹词、行话和隐语的运用;以及方言词汇、熟语、丰富的同义词、拟声词和衬词的灵活运用。这些特色为黄梅戏唱词机智戏谑的特点增色不少,并且还进一步加强了黄梅戏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特点。

2.句子结构特点。黄梅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句子为“十字句”和“七字句”,十字句的字数安排是“三三四”结构,而七字句的字数安排是“二二三”结构。在舞台上表演时,演员可根据歌词和感情的需要,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础框架,适当的压缩或增扩歌词的字数,并且曲调根据唱词的结构安排乐句的具体形式,确保上一句和下一句的正确对称。

3.唱腔特点。黄梅戏的唱腔属于板腔变化体,它有三个主要的腔体系统,即彩腔、主调、花腔三种。彩腔风格轻快活泼;主调是黄梅戏传统的正本大戏中经常采用的唱腔;花腔曲调朴实,风格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民歌小调色彩,内容平易近人。

4.大量使用修辭手法。黄梅戏在念白和唱词的编辑使用上,努力追求雅而不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在演唱时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比喻、反复、借代等,以增强歌词语言的艺术吸引力。

黄梅戏整体艺术风格主要以抒情为主,韵味浓厚,表现力丰富且通俗易懂。这些特质都使得黄梅戏这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近百年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深深喜爱。

三、黄梅戏经典选段《天仙配》英译的研究

(一)翻译指导原则

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写作了《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该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他的翻译目的论包含忠实(fidelity)、目的(skopos)、和连贯(coherence)三原则。“结果决定方法(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是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即翻译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在弗米尔(Vermeer)的目的论框架中,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翻译的目标受众,即翻译的接受者,这些接受者们拥有着自身对于译文的期待、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生活中的某种交际需求。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全部或部分的信息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只占有较低的地位。

(二)《天仙配》中翻译原则的体现

1.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这意味着翻译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忠实于原文。翻译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准确传递原文的思想内涵,实现目标语文本和原语文本之间的意义对等;其次要达到形式对等,比如诗歌的韵律形式需要对等。并且,翻译的目的和译者的选择、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等众多选项也会或多或少影响翻译的忠实性。此外,忠实原则地位从属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之下,译文应在翻译目的和语句连贯的基础达到之后,再忠实于原文。

例一: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The Seventh Fairy: With pairs of birds singing on the tree.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Dong Yong: So green rivers and mounts look great.

在对例一的翻译中,原作为读者和听众描绘出一幅小鸟在枝头歌唱,美丽的绿水青山仿佛带着甜蜜微笑一般的美好场景,在这里歌词的作者很显然是为了表现出董永获得自由之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夫妻俩携手并肩,对共创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在中国古今许许多多文学和戏剧作品中,作者常通过对如鸟儿歌唱、花儿微笑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场景进行描绘,用来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欢欣幸福之情,渲染气氛。因此,在例1中译者将原文译成“with pairs of birds singing on the tree”,很显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忠于原文,而且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译者在翻译下一句董永的唱词“绿水青山带笑颜”时,也使用了与第一句几乎如出一辙的拟人手法,目的是与原文保持一致,易于被目的语及母语为英语的观众理解。

2.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主要标准和首要准则,同时也是规范翻译活动的决定性原则。弗米尔认为,人类活动(包括翻译实践活动)是由目的决定的。翻译也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从而最终实现源语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满足目标语受众的阅读期望。

例二:七仙女:随手摘下花一朵,

The Seventh Fairy: Picking a flower off conveniently.

董永:我与娘子戴发间。

Dong Yong: I put it in my dears chignon affectionately.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间的称谓一般分为两种:直接称谓和间接称谓。直接称谓大多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间接称谓大多用于跟他人交流时提及其他的人。如例二之中,出现中文的名称“娘子”。很容易理解,这是剧中董永对他的妻子七仙女的称呼。“夫人”、“娘子”等称谓大多是中国古代男性称呼妻子的。这些称谓,如“夫人”、“相公”等在戏剧和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而英语中“dear”一词也有相同的作用,所以译者将“娘子”一词直接翻译为“dear”,使得母语为英语的受众更容易理解。

3.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指通过语篇衔接的连贯性来实现译文对于接受者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包括话语内的连贯性和话语之间的连贯性。话语内的内连贯,是指译文要符合原文语言的逻辑、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使得目标语受众能够轻松地阅读并理解译文的含义;话语之间的连贯性是指译文在充分表达出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重建翻译话语和原原始话语之间的关系,目标语受众可以通过语篇间潜在的关联性获得对源语内容的理解,该连贯建立在语篇层面上。

例三: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The Seventh Fairy: From now on being of enslaving-free.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Dong Yong: My wife and I are on the way home free.

在例三中,原文的含义是七仙女随董永一起去傅员外家里做长工,为了帮助丈夫早日赎身,重获自由。在董永百日工期完成后,他如愿获得了自由身,与妻子一道幸福快乐地回家去了。所以,董永唱出了“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这句歌词的实际含义是“我与妻子一同回家去”。中国人常用婉转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感情,如“夫妻”一词的使用便是如此,并且使得语言更为简洁,帮助中国本土的观众更好理解剧本对白。与之相反的是,外国观众偏爱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在这里将“夫妻双双把家还”翻译为“My wife and I are on the way home free”,这一译法对于外国观众的思维习惯十分切合。

四、结语

笔者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经典选段《天仙配》进行英译研究时,发现必须以音乐文献翻译的科学理论(如“目的论”)作为指导原则,才能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更易于为外国研究者所接受,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并且我们不难发现,对中国传统戏剧歌词的翻译与对普通音乐文献的翻译不同,我们在翻译黄梅戏时不仅要注意歌词的语境,也要注意歌词的歌唱性以及能否为目标语读者更好理解等多个方面,这些翻译特殊的方面无疑为音乐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卉.再论翻译标准“信达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32-134+138.

[2]谷峰.目的论视角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以徽州民歌、黄梅戏的英译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9):31-34.

[3]张定,王占斌.论目的论对黄梅戏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天仙配》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4):131-133.

[4]郝子睿.音乐艺术翻译者的素养[J].北方音乐,2018,38(03):91-92.

[5]湯亚汀.音乐翻译专业与音乐学:若干问题漫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2):3-6.

猜你喜欢
黄梅戏目的论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了不起的黄梅戏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艺术黄梅戏
黄梅戏曲课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故乡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