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讨

2019-10-12 14:53李国兆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融合路径群众文化活动

李国兆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实质而言,其实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并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性、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包含了为人们所熟知的民俗活动、传统表演艺术、礼仪与节庆等内容,又涵盖了有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简单来讲,即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而群众文化作为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我们将针对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进行相应分析。

关键词:非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融合路径

所谓群众文化活动,简单来说,其可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广泛,主要包含了跳舞、歌唱、表演等多种形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除了娱乐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当前,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已经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那么,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我国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密切融合呢?具体如下:

一、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

就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而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内涵丰富,极具魅力。因此,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应当在吸收非遗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加以开展。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样离不开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简单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结晶,其需要人们的相关活动来加以传承。若不将非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中,其将丧失其生命力,甚至是消逝[1]。

二、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性现状

(一)资本化诉求阻碍了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非遗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繁荣。但就目前我国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状而言,其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深陷困境之中。就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言,这主要是因为在当今时代,人们对物质资本的追求使其忽视了非遗文化的精神作用。具体来讲,对文化资本的追求已经成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文化资本,简单来讲就是指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或是价值增量的文化。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了文化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但就我国非遗文化而言,其经济效益微乎其微,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相关要求。一方面,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手工工艺、民族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的非遗文化创新力度远远不够。在提倡万众创新的当今时代,墨守成规的非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时代观念、生活方式不相匹配。人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深入学习与了解此类非遗文化。另一方面,部分非遗文化因过分追求创新,从而忽视了其本质内涵。为了迎合大众潮流,其娱乐性越发浓厚,从而导致了其文化底蕴的遗失[2]。

(二)缺乏非遗文化传承人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资本化诉求阻碍了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外,传承人的缺乏也是其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就非遗文化而言,其地域特色较为浓烈,并未实现产业化发展。这便导致了许多非遗文化只为少数人所习得和传承。除此之外,部分非遗文化传承人为保持文化的神秘性与罕见性,常常不愿将其公开,从而致使部分非遗文化日趋灭亡现象的出现。

三、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

(一)转变观念,弘扬非遗文化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我国非遗文化传承人日益减少这一问题,在将其与群众文化活动相融合之前,我们需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具体来说,若非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后续力量加以传承,不置可否,其最终会沦为消逝这一结局。因此,各地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对相关非遗文化继承人展开思想工作,鼓励其大力弘扬非遗文化,并予以相应的补贴。在此基础之上,非遗文化才可吸收更多的年轻团体,使其参与其中,对非遗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只有在有一定参与度的基础之上,将非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这一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3]。

(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宣传非遗文化

根据上文我们可知,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解决非遗文化所处困境,各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鼓励人们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例如,居民社区内可以定期举行一些非物质文化知识宣传、讲解活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悟非遗文化之美。我们以剪纸艺术为例进行分析:众所周知,中国的剪纸艺术早在2009年便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部分非遗文化不同的是,剪纸艺术在中国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各社区可开展一系列剪纸艺术比赛。与其他非遗文化相比,剪纸艺术传承人较多,居民普及率也较高。该活动的开展所取得的效果会更优。在此过程中,居民们的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等都会得以体现,其兼具认知、教化、抒情、娱乐等多重社会功能。除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外,演出活动同样是宣传非遗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以2018年四川文化厅主辦的“生如夏花—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精品荟萃”活动为例进行分析:四川扬琴自2008年起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四川扬琴而言,其以文辞优美、唱腔华丽等特点而闻名。该非遗文化从古至今都受到了巴蜀人民的广泛喜爱。在此次活动中,有表演者表演了《茶马古道》这一节目。该故事以唐朝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新婚不久后的丈夫为了生计而踏上茶马古道,夫妻二人在七夕之夜互相思念对方的故事。动情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也为四川扬琴的弘扬与传播贡献了其重要力量。

(三)将非遗文化融入至节庆活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来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外,我们还可以将非遗文化融入至节庆活动中。众所周知,非遗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往往会参与到一些地方节庆活动之中,这也是利用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以云南傣族的孔雀舞为例进行分析:云南傣族孔雀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可谓是民族舞蹈艺术的璀璨瑰宝。其舞蹈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而泼水节作为傣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其人民参与度是极高的。且傣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在此节庆期间,大规模的孔雀舞表演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显而易见的是,此类节庆活动在推动非遗文化方面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等。其是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助力。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弘扬和发展非遗文化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大力宣传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融入至节庆活动等都是促进我国非遗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雅萍.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及其组织开展方法[J].区域治理,2019(45):230-232.

[2]林文剑.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9(16):5-6.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融合路径群众文化活动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植根乡村沃土 群文之花绽放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