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简析融媒体时代如何加强数字文化馆内容建设

2019-10-12 14:53何方圆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化馆融媒体数字化

何方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在融媒体时代,提升数字文化馆内容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数字文化馆内容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提出立足移动终端、运用大数据技术予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及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文化馆;数字化;内容建设

一、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移动终端功能的逐渐完善及设备的全面普及,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心也在向线上转移。文化馆作为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主力军,如何做好数字服务平台的内容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加强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的内容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二、概念界定

(一)融媒体的概念

“融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要追溯至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一词,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也提到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因此,“融媒体”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媒体,它是基于媒介载体日趋多元化的当下产生的一种趋势,一种创新理念,一种新型媒体,具备“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等特点。

(二)数字文化馆的概念

《“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曾明确指出,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过程中应“建立数字文化馆标准体系,重点开展数字文化馆基础硬件网络支撑环境、业务系统、线上应用服务平台、线下数字艺术体验馆建设。”数字文化馆是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手段中,扩大虚拟远程服务占比,从而构建“互联网+”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综合平台,形成数字化的文化艺术内容和群众文化活动集成服务全新格局。

三、加强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内容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时代,PC、智能手机、PAD、智能电视一体机、智能电视机顶盒等终端的兴起,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文化馆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核心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切合时代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义不容辞。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这充分说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文化馆数字信息服务平台,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二)文化馆数字服务内容建设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就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对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因此,在完善公共文化场馆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馆服务的深入融合,建立集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供给、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传播及信息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不仅可以拓宽文化馆职能范畴,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便利度,更能让人民群众得以享受到线上线下“一站式”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让文化惠民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

四、当前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内容建设现状与不足

当前,公共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大多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硬件,全国各省市政府部门也在大力推动数字文化馆建设,并涌现出了许多亮点。如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文化莞家”建设,借力“互联网+”,依托总分馆制建设,从中心馆出发,连接镇街、基层社区(村),连接到每一位市民手中的移动终端,实现了文化惠民资源的盘活、整合与输出。由于公共文化场馆的闭馆,数字文化平台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杭州市文化馆通过组织线上抗疫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征集到诗歌、舞蹈、小品、曲艺、新故事、原创歌曲、民间手工艺等各类优秀作品数百件,在同步开通的文艺抗“疫”栏目中每天进行展播。同时,开通“艺术一刻钟”栏目,开设免费培训线上课程300余项,让市民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文化服务。但是,对比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尚存在一些不足:

(一)数字文化资源储备不够丰富

目前,虽然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总量已初具规模,但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主体较为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导致资源储备不够丰富,内容创新力不足,文化服务数字化产品的类型不够多样,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本地区潜在的民间艺术资源、特色资源、红色资源和旅游资源挖掘不够。

(二)数字服务平台运营相对滞后

一是缺乏相对专业的数字化技术人才,导致数字资源转化缓慢,运营相对滞后。二是在内容发布上,原创内容少,音视频内容少,精准推广少,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用户参与度低、粘性不高。三是与文化馆线下核心业务的融合不够充分,线上线下的互动空间没有完全打通。

五、融媒体时代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内容建设思路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供需有效对接

近年来,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已经由被动接受逐渐向精细化、分众化、个性化转变,对线上参与和虚拟互动的需求也愈发强烈。面临这些需求变化,大数据的运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提供精细统计、层级划分、个性需求等指标,直接服务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研发与推送。在馆办网站的基础上,网罗丰富的文化资源,建成有质量、成规模、有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体系,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打造专业化、专门化的服务模块,在提升产品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相应活动及资源精准推送至用户手中,不断提升服务效率。最终建立起供需互动化、服务菜单化、预约定制化的新型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模式。

(二)立足移动终端,延伸数字服务触角

在融媒体时代,移动端的渠道、音视频化的手段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多变。在这之中,以“两微一抖”即“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平台已经实现了对信息传播内容的根本性改变。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移动终端已经逐步成为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的主阵地。因此,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应主动对接此类平台,以移动终端为重点,注重特色应用开发,延伸数字服务触角。如立足于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将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免费培训等内容上移至手机终端,进而开发“掌上文化馆”平台,方便用户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六、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机构,理应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延伸数字服务触角,可以构建新型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与空间,在实现公共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馆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职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贵中.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6):16-17.

[2]董涌.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J].戏剧之家,2019(13):245.

[3]刘平.公共数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发展思考[J].大众文艺,2020(07):13-14.

[4]方雅嫔.“1234”激活文化服务新动力——关于创新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戏剧之家,2020(12):229.

[5]王咏梅.浅谈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3):236+245.

猜你喜欢
文化馆融媒体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