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

2019-10-12 14:40曹鑫
艺术大观 2019年25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主要以对蒲剧演变历史进行梳理与概括为基础,通过自身的文献阅读学习以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能够帮助蒲剧艺术在21世纪新媒体环境下发展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历史发展;晋南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一、蒲剧的概述

蒲剧在山西“四大梆子”中属于最古老的一种,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之一。因其流行于舜都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而得名“蒲州梆子”,永济当地人通称为“乱弹戏”(梆子腔)。蒲州梆子的音乐元素及其形式是来源于山西、陕西交界当地的民间小戏,因此也称“山陕梆子腔”,后来因为受古老剧种的艺术影响,发展成大型梆子腔戏曲,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上党戏)和北路梆子(雁剧)合称“四大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二、蒲剧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明朝嘉靖年间)——同蒲民间小戏

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蒲州的大庆关渡口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以及瓷器运输的交通要道,位于黄河中游,毗邻山西、陕西,由于不断往来的商业生意,许多在外地生活的商人,追求精神享受,而当时最普遍的娱乐就是看戏。因此就推动了陕西同洲和山西蒲州的民间小戏发展,进而发展成为同蒲民间小戏。

(二)兴起阶段(清朝嘉庆年间)——同蒲梆子

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0—1820年),在同蒲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加入了手持的梆子,由于梆子的加入改变了西秦腔的唱词结构,其音乐结构与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小戏音乐变成了板腔体音乐结构,成了“梆子腔”,也称之为“同蒲梆子”。

(三)盛行阶段(清末民国初年)——蒲州梆子

清末民国初年(公元1900—1920年),在这一时期蒲剧的发展到达了盛行阶段。这一时期蒲剧的派别划分为了南路和中路,两者在唱腔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南路派因其过于注重文雅,不能完全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而日益衰微,西路派则凭借其通俗易懂、情节激昂而日益昌盛,久而久之,两派合并,到民国初年,也正式被称之为蒲州梆子。

(四)衰败阶段(进入二十世纪)——蒲剧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蒲剧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进入衰败阶段。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以及改革开放的脚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力量逐渐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精神追求逐渐提高,民间传统的戏曲艺术不再占有重要地位,其演出市场、班社剧团、剧目创新以及传承培养方面都相对滞后,因此逐渐走向了消亡状态。

三、蒲剧的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蒲剧的发展环境——受多元文化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的增多,人们选择的范围迅速扩大。文化生活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戏剧、戏曲向自媒体、网络、流行音乐等娱乐生活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快手、抖音、网易云音乐、综艺类节目等app平台,极大地压缩了戏曲艺术的市场,其发展越发艰难。

(二)蒲剧的艺术特点——缺乏创新性

蒲剧目前的生存现状其艺术特点缺乏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剧目传统老套,缺乏创新性。

2.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从明清到建国时期,传统的蒲剧表演形式主要由伴奏乐器板胡、二胡、鼓板、锣、鼓、?等组成。其表演形式单一,给予人的音响效果暗淡无味,容易造成听觉疲惫,逐渐失去观众。

3.演唱风格单一,缺乏创新性。蒲剧的演唱风格就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质,朴素、高亢、热情、奔放。然而发展至今,这种演唱风格显然不占优势。

(三)蒲剧的受众人群——受众范围小

蒲剧在面对现在的市场时,其受众范围小。对蒲剧感兴趣的大多都是年龄较大的长辈,而社会的中流砥柱—少年、青年都对其了解浅薄,甚至完全不知,因此其发展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其次在蒲剧教学的质量方面来说,其教授主要靠老一辈艺术家传授学习,即便政府国家支持年轻人对蒲剧的学习,但其学习质量对蒲剧在现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造成了很大阻碍。其次蒲剧发源地为山西,目前只在山西流行,其他地区对于蒲剧的认知较少,导致蒲剧走不出去。

四、对蒲剧未来发展的思考

从内部情况看:第一,在剧目的创作与编排上要大胆创新;第二,在新剧团的管理结构与体制方面要更加系统化;第三,在蒲剧艺术工作者的挑选与培养方面要更加具体化、专业化;第四,在表演方面,内容要注重内涵,切忌特技泛滥。从外部条件看:第一,相关文化主管机构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利用政府宣传力量推动蒲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第二,加大对蒲剧艺术工作者的社会福利,留住人才;第三,利用自媒体、明星效应加大对蒲剧的推广,扩大受众人群,增加观众;第四,要将蒲剧推进校园,不仅推广至专业院校,还要包含综合类的大中小学,让学生从小就接受蒲剧传统文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蒲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更多地去挖掘蒲剧的艺术魅力,紧跟新时代的潮流,给予其精神力量与物质支持,逐渐探索出新的发展之路,笔者也坚信在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之后,蒲剧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武丁红.蒲剧做功中的特技表演特点研究[J].戏剧之家,2019(29):15+17.

[2]曹志华.略论蒲剧翎子功的表演特点和传承发展[J].戏友,2019(3):45-46.

[3]王姚楠.晋南蒲剧表演中的舞姿身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曹鑫,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