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朦胧意境表达

2019-10-12 11:44李超
艺术大观 2019年29期

摘要:朦胧之美是中国山水画或西方风景画中的一大审美特色。本文主要以米家山水和透纳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思考其各自的艺术特色且加以比较朦胧美感的共性与区别,旨在能对中西方绘画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米家山水;透纳;朦胧

一、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朦胧之美

谢赫著有《画品》提出六法,其中“气韵生动”,气是宇宙事物的本源,是冥眗亡见的物质;韵指韵味,它渗透在气的运动中;生动是生生不息的动态;“气韵生动”,便是中国山水画的朦胧美感的本源。后世根据“气韵生动”从皴法、设色、笔墨变化等发展了中国山水画朦胧的意境之美。王维引领了“水墨晕染”从技法和理论都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更是为后世创造朦胧意境别开生面。董源的淡墨轻岚和点子皴,又参以破墨、积墨、焦墨,通过墨的深浅浓淡和笔的横点排比,来表现风雨微茫的景象。这些都被米家山水继承吸收,不仅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也将中国山水画中的朦胧意境推到了新高度。

西方绘画的朦胧美感与浪漫主义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是浪漫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画家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艺术激情的宣泄,善于营造气氛。而朦胧的艺术手法的处理,正契合浪漫主義绘画的风格特点,在营造气氛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热里科是浪漫主义开派人,他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从构图、光线、色彩等方面表现了个性、戏剧冲突,发挥了浪漫主义的原则。康斯泰勃尔和透纳则给浪漫主义添加了新的色彩,尤其是透纳,他的风景画对浪漫主义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

二、米家山水与透纳作品中朦胧美感的共性

米家山水吸取了前人的经验,通过墨的深浅浓淡和笔的横点排比,来表现江南烟云变幻的景象。米友仁用墨淋漓,善用“落茄皴”和“拖泥带水皴”,如《潇湘奇观图》,此图描绘了山峰起伏、烟雨迷离的江南景色。从笔墨技法方面,与北宋相比画面更注重用墨营造空灵的意境。作者用淡墨描绘远山和云烟,旨在追求江南独特的朦胧之景,而非北宋雄伟壮观的气势。此外,米友仁对房屋树木的刻画更是寥寥几笔,充分发挥主观性。透纳吸收了浪漫主义注重表达情感和气氛的精髓,他的作品都有着光影的朦胧。如《奴隶船》,此画描绘的是奴隶们在海上被杀害的场景,画家没有像古典主义细致的描绘奴隶被迫害场面,而是用充满激愤情感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表现,他强调了阳光和雾气,橘红、柠檬黄、紫色构成这幅画的色彩主调,画面既有光线变化美妙,也营造出可怖画面。由此可见,两者随处的时代不同,但二者都不拘泥于细节,充分表达主观情感。

此外,二者朦胧美感的共性还在于在材料语言的运用。米家山水以水墨表现,透纳的风景画很多都是用水彩创作,水彩与水墨同是水性材料,二者在材料语言上有很大的共性,《潇湘奇观图》中也不难看出此点,透纳的水彩风景画《议会大厦的大火》,画家利用水彩独特的水的韵味完美的表现了水火交融的朦胧美感。透纳的风景画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油画作品,但透纳的油画追求的效果是似水彩般的透明和光感。

二者将朦胧美感完美呈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客观来看,米家山水多描绘江南风光,透纳多描绘伦敦的景色,两地的气候都常年湿润,都有着水雾迷蒙的特点。主观来看,二者都注重深入自然体验,米氏父子常居江南,对江南山水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潇湘奇观图》就是米友仁取景其父米芾卜居住在镇江的实际景色。透纳也是如此,《暴风雪—汽船离开港口》就是他在亲身体验过一场暴风雪后创作的。正是两位画家对自然的忠诚,细致观察才成创作出中西方艺术的瑰宝。

三、米家山水与透纳作品中朦胧美感的区别

米家山水和透纳作品在表达朦胧美感虽然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但其本身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其根源在于受各自文化观念影响所创的朦胧意境的不同。

米氏山水其根源依然是文人画的一种表达,道家“虚实相生”的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在《潇湘奇观图》中山峰为实,烟云为虚,画面虚实不断,天空的留白给人遐想,画家用虚实相生的云山表达出朦胧的自然景观,但更多的是表达内心的“淡泊超脱”的理想。

透纳的风景画虽不似古典主义般细致的刻画,但其美学根源依然在“模仿说”观念的基础上运用光学原理,将大自然真实而又具有个人艺术特色的表达。如《雨、蒸汽、和速度》,天空被金黄色云层笼罩,若隐若现的火车从远处金色的云中呼啸而来,车头喷出的烟气与雾气融为一体。艺术家在这幅作品中更多地用光和色来塑造一种朦胧的视觉印象,正是这种朦胧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并且作品传达出艺术家对时代的关注。由此可见,透纳营造的朦胧美景,大多是在真实场景的基础上,烘托某一时刻的气氛,让观者既觉得真实又具有戏剧性。

参考文献:

[1]赵瑗.从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中的烟云境看米家山水[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刘芬.解析透纳绘画作品《雨,蒸汽和速度》中的表现语言[J].美与时代(中),2018(10):71-72.

作者简介:李超(1995.0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乌兰察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