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出现了无数经典著作,而通过对各类古籍的修复、整理与保护,能够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其中涉及的历史知识有着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因此,本文从时下角度出发,首先对古籍文物修复的历史加以明确,其次,对纸本古籍文物破损的主要原因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纸本古籍文物的保护技术,以求能够进一步提升纸本古籍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效率。
关键词:纸本古籍;修复保护;技术研究
一、引言
在悠久的历史当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书籍。这些纸本古籍文物,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纸本古籍文物本身由于经历的时间过长,导致其本体十分脆弱,再加上各种复杂气候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得纸本古籍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难以开展。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纸本古籍文物保存也产生了良性影响,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修复保护,不仅能够大幅度延长纸本古籍文物的整体寿命,还能够将整体修复难度进一步降低。
二、古籍文物修复的历史
在当前学术界当中,对于纸本古籍文物修复的具体发展过程有过集中讨论,得到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认为纸本古籍文物修复起源于汉唐时期。在汉唐时期,已经能够对各种书籍和字画的内容进行加固修复。北魏著名农业学家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中,对古籍修复进行过阐述:“书有毁裂,方纸而补者,率接挲拳,癍疮硬厚。瘢痕于书有损。裂薄纸如韭叶以补织.......”这是在前人的经验中具体总结出的纸本古籍文物修复经验,也为纸本古籍文物修复起源于汉唐提供了依据。
(二)认为纸本古籍文物修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出土的文物当中,隶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绢帛上出现过大量挖补、修改、填充等痕迹。
(三)认为纸本古籍文物修复起源于宋代。由于宋代印刷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活字印刷术问世,促使整体书籍印刷的质量、数量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这也对书籍修复技术产生了良性影响,随着时间流逝,也渐渐在不同地域中出现了各种古籍修复流派,使得部分珍贵古籍一直流传至今,为后世文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三、纸本古籍文物破损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纸本古籍文物破损的主要原因具体分为自然、人为两大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例如光、温度、湿度、气体、微生物等,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的话,会导致古籍出现发霉、腐烂、虫蛀等严重现象;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气等,这些都会对古籍保护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人们对于纸本古籍根本不够重视,使得纸本古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难以开展,而运用的手段往往只是物理手段,长此以往,会使得古籍出现无法避免的损坏。而在实际纸本古籍文物保护过程中,古籍破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保存性差与温度变化
纸本古籍文物,其主要载体都是古代所造出的纸张,主要成分为植物纤维等,在经历长时间后,很容易出现腐烂、破损等现象,对整体保存工作来说非常不利。而且,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温度不能够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纸本古籍文物一旦处于温度较高的环境当中,就会将其中蕴含的水分进一步蒸发,导致整体古籍变得十分脆弱,稍微进行触碰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1]。
(二)环境污染与光照
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各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排放,使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的比例激增,而其一旦与空气环境中蕴含的微量水分发生作用,就会产生各种酸性物质,同时具有强大的腐蚀性;而光照同样会对古籍带来不良影响,光照时间过长会使得古籍整体质地变脆,纸张整体颜色泛黄,使得纸质古籍文物更加难以保存。
四、现代纸本古籍文物的保护技术
(一)等离子脱酸方法
在空气当中,蕴含着许多不同的酸性物质,而纸质文物在保存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酸性物质的侵蚀,使得古籍表面隐藏着大量的酸性物质。而利用等离子脱酸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古籍表面所蕴藏的酸性物质进行有效降低。但在具体使用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避免出现脱酸过度的现象,从而对古籍造成损伤。
(二)低氧气调杀虫技术
低氧气调杀虫技术在当前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当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主要是以气密维护结构作为整体基础,再利用清洁氮气作为杀虫的主要气体,通过将容器中的氧气含量进一步降低,将害虫的生源进行有效隔離,从而达到杀除害虫的目的,保证整体环节的高效、环保、安全。
五、结论
在当前技术手段当中,纸本古籍文物的修复保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当对古籍保护重视起来,一本修复完整的古籍能够为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所以,要加快古籍保护技术发展探索的步伐,为有效保存各种纸质古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强,刘茜.用科技更好地呵护文物[J].决策探索(上),2019(01):51-52.
作者简介:吕建明(1969-),男,回族,籍贯河南省西平县,大学本科,职称为助理馆员,洛阳博物馆,研究方向为文物修复与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