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艺铭
摘要:对于艺术疗愈这个概念在我国的近年来才开始流传,特别是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增多之后,艺术疗愈有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出现了一些艺术疗愈的实践方案,其中的一些方案能够给教育者和从事心理辅导的研究者可以参考的经验。本课题挑选了一些研究中艺术疗愈的非常优秀的案例,为之后研究者提供经验。
关键词:艺术疗愈;学生心理健康;美术教育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艺术疗愈有没有必要实施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探究
1.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怎样运用核心素养: 钱初熹教授说过知识与技能如果没有跟情景相結合,没有跟生活相结合,没有跟解决问题的需要相结合,就是死的。最终就是常说的“全部还给了老师”[2]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怎么样使美术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近年来关于初高中生面对学业压力做出类似于轻生的案例屡屡发生。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考虑,艺术首先就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那么在面对青少年压力,焦虑,或者是其他心理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通过上美术课程来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有除了学习以外倾诉的时间呢?
(二)艺术疗愈的发展成果
海尔曼·黑塞,王维达. 在《艺术家与精神分析》提到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超出精神病科医生的狭小圈子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后;自从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发展了他的潜意识心理学说和心理类型学说并部分发表了这些学说以后;自从精神分析完全直接转向民间神话,传说和文学以后;这些研究成果证明了艺术和精神分析是密不可分的。[3]
继而研究艺术疗愈的书籍开始增多,其中包括由苏珊·布查尔特著,孟沛欣译,世界图书出版社的《艺术治疗实践方案》这本书,涵盖了各种艺术材料,和多种的艺术方法,如壁画,拼贴画,雕塑,线描等。作者用日常物品设计出治疗方案,并列出了详细的所需物品清单,程序和目标,提供了对团体和个人都极其实用的创造性经验。
相应还有由美国的Claire Golomb 著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图画的世界》这本书集中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她对绘画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如此可以证明探究艺术与心理的道路正在一步步推进。
二、美术教育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探索和进展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亦称“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疏导内心的情绪力量,经得起适量的打击与压力及善于接纳自己等。
(二)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功能探究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活动。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oF.Bollnow,1003一1991)指出:“教育必须以尽可能地全面与完善为目标。”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应当注意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注意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德形和心理素质。从美术的功能来看,美术具有表现与传达功能、实用功能和陶冶功能。美术的陶冶功能即美术教育的功能。它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孔子的礼乐并重、西方的艺术净化心灵等观点。
钱初熹教授在《面向社会的创新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性进行阐释。他提到如今,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20 世纪末,世界各国纷纷将改善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列为急需解决的国家级优先课题,并着手制订相应对策。多项研究表明,美术教育是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 美术鉴赏活动可以促进个人内心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 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测试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并能有效地引导儿童与青少年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美术学习,起到预防、调控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三)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的现有研究论文
1.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以“美术,心理健康”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文献总数200篇左右,关于艺术治疗这一话题已知研究较少,2008年出现直到目前总共就有7篇。
2.按照发文量来看:较早的文章出自1994年,后期逐渐增多发文量,指导2011年和2013年发文量同时期比较较多,2017年之后又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看来对于美术和身心健康的文章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三、美术课堂中如何运用艺术疗愈的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作为开展美术疗愈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它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应用中融合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内容,突出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对解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积极作。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丛书《教育心理学》(夏凤琴、姜淑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是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该书层次分明地阐明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个性心理,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机制,并以心理科学运用为基础深入分析总结了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上文说了美术活动可以调节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由此可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美术老师如何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如何通过上课的内容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疗愈。
(二)艺术疗愈在教育中的展现方式
1.艺术疗愈的形式
绘画艺术治疗主要包含艺术和治疗两个层面,主要运用绘画、雕塑、拼贴等艺术形式,以艺术媒介为主要的交流手段,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能反映来访者的发展状况、人格、能力、兴趣、需要、内在的情感状态等,以此来帮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缓解不良情绪、解决问题、完善人格。[4]
2.艺术疗愈在教育中的展现
对于艺术治疗和学校的美术课程方面,已知研究的较少,学校对于美术课堂中安排艺术治疗活动的多是一些社团活动,或者是在考前请专门的团队对学生开展情绪疏导,目的是缓解由于考试所带来的紧张感。
阳怀关于《美术的疗愈功能探究》一文中针对艺术心理学方面解释了艺术疗愈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是:(1)对象广泛:针对一些收到心灵困扰的社会各界人士。(2)重视转化而非采用对抗的方式。(3)未雨绸缪。在身心平衡时,可避免疾病躯体化。(4)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个体主观感受作为主观感受与评估指标展開的,更容易被接受;朱蘅初的《从图像叙事到情绪疗愈——论绘本创作中艺术与心理的交互》一文中说明了针对图像叙事的解构和再创造,对隐喻的图像的探索,为艺术疗愈的形式作探究;隐喻图像的探索以及其间产生的互动还可以促进治疗师与个案亲密关系的建立等[5]。对于压力的缓解,在朱颖的《用色彩表达心灵——绘画艺术治疗在高中考前减压团体辅导的实操尝试》课程中,对于如何去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做了一个课程实施,对于团队的建设,团队的探究,团队的深化,团队结束处理离别情绪依次做了阐述。并且对于艺术治疗也给出了操作实例,通过画期许,分享,确立内在力量,找到梦想天使……的流程启发学生了解自我。
事实上这种对于绘本的图像叙事部分的解构和再创造完全可以利用到课堂中引导学生用手绘的方法来表达内心情绪。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提升人格,认识自己。
(三)艺术疗愈的步骤
如《艺术治疗实践方案》书中中创作内容:画勇敢的自己。【材料】:素描纸油画棒马克笔等。【程序】:要求来访者化一次事件,他们在事件中做出了勇敢行为,或感到自己很勇敢。【讨论/目标】:主要讨论自尊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活动,鼓励个体注意自己的力量。[7]
林昆辉在《儿童艺术治疗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艺术治疗活动应协助儿童创作更多的私人记号,并且组装这些私人记号。通过打开整个感官世界的美感体验,进行多元系统重复,进而协助儿童解构和重构正向的自我观和世界观。[7]实现艺术疗愈课程的老师可以通过参与观察法去观察者的实际环境当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课堂上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在课堂上及时反馈。
对于观察者可以设置之后的观察跟踪,及时收集数据,进行有结构观察。如可以运用实践取样法:观察时需要等候所选择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再做记录。预先计划准备获取较为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保留行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得到关于时间的环境和背景资料。
总之,艺术疗愈的方法一定要付诸实践,才能更好地收集数据做出调整,从而设置出个性化的美术教学内容。
四、结语
本文在梳理了艺术疗愈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艺术疗愈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找到切入点证明了艺术疗愈应用美术课教育可以带来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
艺术治疗是近几年新兴的心理治疗手段。但是在我国对于艺术治疗,多数人的理解这是针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所安排的活动,这样容易引起对艺术疗愈活动的误会。所以艺术疗愈与美术教育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美术老师,或者艺术界的心理爱好者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积极的、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17-18.
[3]海尔曼·黑塞,王维达. 艺术家与精神分析[J].文艺理论研究,1985(02):101-104.
[4]钱初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1-3.
[5]朱蘅初.从图像叙事到情绪疗愈——论绘本创作中艺术与心理的交互[J].美术大观,2019(10):136-138.
[6]苏珊·布查尔特.艺术治疗实践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7]林昆辉著.儿童艺术治疗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