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明代,凤冠是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明代定陵出土了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四顶凤冠,分别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三龙二凤冠。每顶凤冠都制作精美,价值连城,真实再现了明朝万历时期皇后所佩戴的凤冠的规格和构造,为我们研究明代首饰制作和继承传统工艺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研究资料和实物。
关键词:明代凤冠;花丝工艺;点翠工艺;继承发展
一、凤冠的来源
十三陵中的定陵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掘。定陵中埋葬的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有两位皇后的四顶凤冠。
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原配,出生显贵,生前当了42年的皇后。而孝靖皇后最初是宫女出身,一生凄苦,是死后由长孙明熹宗朱由校追封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又将祖母的棺椁从原墓中牵出,与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一并葬入定陵,随葬品也进行了调整,两顶与皇后身份匹配的凤冠也在此一并葬入。四顶凤冠,两位皇后各自两顶,且龙凤数目总和一致,可见这是天启皇帝对她的祖母和孝端皇后身份相等的一个认可。
二、凤冠的造型
四顶凤冠都精美绝伦,造型也都大相径庭,这里在造型上具体介绍一下六龙三凤冠,也就是孝端皇后的其中一顶凤冠。此凤冠通高35.5厘米。口径为20厘米。只见凤冠正面顶部正中位置有一条用金丝编织成的金龙。金龙口衔珠宝盘旋在凤棺之上。另外几条用金丝编织的龙,分别居于凤冠的两侧和背面,灵巧生动,三只凤鸟在凤冠上展翅若飞。冠上饰有珍珠、宝石等,这些珠宝都按照其原有的形状进行随行镶嵌,从而保持了珠宝原有的风采。在凤冠后面左右分别有三扇博鬓,犹如展开的凤凰尾巴。博鬓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皇后左右各三个,妃子是左右各两个,这体现了后妃之间的等级差别。
三、凤冠的材料与工艺
这四顶凤冠除了造型有少许不同外,在制作工艺方面都大相径庭,其工艺采用了点翠、花丝、镶嵌、錾雕、穿系等工艺。这里需要再提一下的是凤冠的帽胎是用漆竹编织而成,古人选择竹子是因为竹子体轻且韧性好,不易变形和发霉。定陵出土的凤冠,体现了中国明朝皇后服饰的奢华考究,均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上面大量用到的点翠与花丝工艺,也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点翠工艺
点翠是根据图案用金、银制成一个底盘,然后沿着图案的边缘用金属丝焊接成沟槽。再在底板的中间部分涂上胶水,然后将翠鸟的羽毛嵌入底板,形成想象的图案,图案边可镶嵌珍珠、玉石等珠宝。以小聚多的都叫点,点翠实际上是金工首饰装饰中的辅助工艺,在古代非常珍贵。点翠使用的翠鸟羽毛,据悉,点翠所需的翠鸟羽毛需从鲜活的翠鸟身上拔取,实际上从现在点翠的文物可知,传说中翠鸟羽毛永不褪色实际上是以讹传讹,后因保护自然生态且工艺过于残忍,在清末民初以后就不用真翠鸟羽毛,改用孔雀羽毛、染色的鹅毛或者丝绸代替。
(二)花丝工艺
制作金银细金工艺的主要材料有六种:黄金、铂金、银、铜、釉料、珠宝玉石。把金属拉成细丝,两股缠绕形成花丝,再把花丝圈出想要的花纹,一层层的累丝叠加使作品更有立体感,凤冠中立体的龙造型,则使用了花丝工艺制成。
(三)镶嵌工艺
镶嵌工艺是与花丝工艺不可分隔又相对独立的不同工艺。一件精美的细金工艺品往往囊括了这两种工艺的所有技法,焕发出辉煌的艺术效果。概括起来说,镶嵌工艺就是用多种方法把金、银、铜的薄片打成器形,用錾子刻出花纹或把一些铸花、镂空花、金银饰片、珠宝玉石镶嵌在所制的工艺品上的一种制作方法。
四、凤冠的价值
对于这四件凤冠的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衡量,除帽胎是竹子外,通体用黄金制成的饰件拼插而成。黄金作为世界流通货币,是公认的顶级贵金属。金惰性很强并且稀少。 明万历年间,有位文人叫陈汝镝,创作过一本书叫《甘露园短书》,其中就有记载万历二十七年当时各类宝石的价格。红蓝宝石和黄色刚玉为八十两白银一分,珍珠的价格为二十五两白银两分,折合成一也大约十三两一分,当时的珍珠都是天然生长的,十分难得。一分重量的刚玉类宝石,可以在当时买上一万斤大米,相当于一个衙门里的差役十一年的年薪。再看那凤冠上的宝石与珍珠的合计数量,真的是价值连城,普通人几辈子也无法得到。
五、结语
凤冠是权力话语中的首饰,是等级、财富的体现。首饰制作工艺是工艺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传统首饰的制作,往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艺,更能互相衬托以达到较为精湛的效果,通常是以花丝工艺为底胎,在上面加以点翠装饰,工艺虽然久远,但其细致华丽的特征代表了传统工艺与首饰制作的最高峰。我们要发展传统工艺,不仅要追寻历史,还要了解当下潮流,在发展传统工艺的进程中,把传统元素作为媒介,结合现代人的习惯展现出来。
参考文獻:
[1]唐克美,李苍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M].大象出版社,2004.
[2]王金华.中国传统首饰:簪钗冠[M].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3.
[3]罗涵,孔艳菊,刘岳,仇泰格.明万历孝靖皇后凤冠镶嵌宝石的种属判定[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05):146-157+163.
作者简介:秦琳(1994.06.14),女,汉族,籍贯山东省,硕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