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雕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一种雕刻品类,玉石经过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雕刻家通过巧妙构思,让静态的玉雕艺术也能充满神韵。同时,玉雕也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随着人们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和玉雕技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此进行深入研究,从非遗的视角,传达玉雕技艺的普世价值。
关键词:非遗;玉雕技艺;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一、引言
玉雕技艺顾名思义,是一种对玉石进行一系列艺术雕刻的创作活动,在完成创作构思、勾勒和雕刻之后会形成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雕刻家对玉石进行雕刻时,内心所思考的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这个过程就是对玉雕文化的一种传承、发展和艺术再展现的过程。同时随着玉雕入选非遗名录,因此很有必要对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探讨。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比较可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种种表现形式,来为世界增添色彩!既然代表了祖辈们留下的文化,因此,玉雕在具有历史色彩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比如岭南玉雕就充分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社会形态和人文风貌,现代人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体现,因此继承和传播玉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二、非遗视角谈玉雕技艺的传承
近代以来,由于战火的摧残和国家的衰败,玉雕瑰宝和技艺开始大量流失。直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玉雕行业才迎来新的春天。然而,玉雕作品工艺复杂,恢复中华民族前年玉雕文化和技艺的兴盛,这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当时缺少相关人才和参考资料的前提下,民间玉雕缓得以慢恢复。以岭南玉雕为列:清朝末年,宫廷玉雕匠人流落民间,南迁广州带来了玉雕技术。四会的部分手工业者到广州学习雕刻技术。辛亥革命后,这些四会籍的玉器工匠从广州陆续回到了老家发展,开设玉雕作坊,成了四会第一批玉器匠人。改革开放后,这些玉雕人才,开始在市场浪潮的推动下,收徒建厂,玉雕行业的春天正式來临。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商业冲击,专业玉雕从业人员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玉雕行业的重资金、长周期、终生学习和学习成长周期缓慢等因素的叠加,导致玉雕从业人员收入不稳定,经济压力加大,加之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玉雕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如果长此以往,很多玉雕技艺将在不久后失传,因此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在非遗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更多的鼓励性政策,来推动民间的玉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当然,玉雕从业人员和玉雕非遗传承人员,更应该牢牢抓住这个伟大的时代,充分利用时代机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把老祖宗们留下的艺术形式抢救性的挖掘、保护起来,并大胆创新,让玉雕技艺能够永远流传和发展下去,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三、非遗视角谈玉雕技艺的发展
几千年的历史已充分说明了玉雕艺术品在具有极高的鉴赏性和收藏性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社会人文基础。当下,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玉雕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机器、新设备、新工具的大量运用,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缩短了玉雕作品的成型时间,也让玉雕作品的市场价格有所下降,让历史上只有王公贵族独享的玉雕作品和玉雕艺术,开始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从社会发展和玉雕技艺传承推广的群众基础角度来说,这是好事。
然而,大量新技术、新工具的运用,以及玉雕创作商品化的冲击下,整个玉雕界充斥着浮躁的气息,如今的玉雕从业人员无心,也没有时间对艺术修养进行相关深入学习,导致玉雕作品具有很强烈的同质化问题、传承缺失问题和艺术创新缺失问题!这就会让社会大众对玉雕作品产生审美疲劳,长此以往,只会让民众对玉雕艺术形成一定的排斥感,从而削弱当代玉雕艺术的社会人文基础。
所以,当代玉雕应该在传统文化上有所历史传承、在玉雕技艺上不断创新,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烙印的优秀玉雕作品。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玉雕非遗传承人更应该在传承先祖玉雕文化、玉雕技艺和玉雕灵魂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敢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同时又不失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的优秀玉雕艺术精品,为历史留下当代玉雕人员的足迹!把玉雕文化和玉雕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历史贡献,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小结
中华玉雕工艺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祖祖辈辈玉雕从业人员的辛勤劳作和苦心传承。由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当下从事玉雕艺术的人员越来越少,在玉雕技艺、特别是非遗玉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颇具时代性的挑战!因此,我们呼吁文化管理部门多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为当代玉雕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然,玉雕从业人员、玉雕非遗传承人员,更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积极宣传玉雕文化、传承玉雕技艺、不断突破、大胆创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玉雕辉煌!
新时代玉雕非遗传承人应该做到:不负先祖、勇于担当、承前启后、大胆创新、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伟慧,沈明.非遗记忆—徽雕艺术 徽雕与非遗[J].金融博览,2019(1):74-77.
[2]程雪英.非遗保护视角下长江玉雕刻技艺生成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张建忠,盛世国鼎文化发展(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