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白细胞相关性的超声造影分析

2019-10-12 00:47许磊姚佳康亚宁屈文涛赵俊张拓伟
贵州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白细胞颈动脉计数

许磊 姚佳 康亚宁 屈文涛 赵俊 张拓伟

(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

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种,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位于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的首位[1]。颈内动脉是颅内供血的主要来源,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显示约25%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有关[2]。而颈动脉狭窄主要由颈动脉斑块形成,其中炎性细胞平浸润在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以超声造影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反映颈动脉斑块内炎细胞的浸润程度,并探讨其与白细胞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2例为缺血性卒中组。符合《中国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4]中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48 h内入院;NISHSS评分<21分;首发病征。排除标准:既往脑卒中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椎动脉系统脑梗死或其它类型脑梗死者;合并心源性栓塞、造影剂禁忌症、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肿瘤者。另外选取90名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为对照组。缺血性卒中组男56例,女36例,年龄44~80岁,平均(63.5±12.9)岁;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压28例。对照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0~80岁,平均(62.9±13.5)岁;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价 采用Aplio 500超声诊断仪,低机械指数0.13,9 L线阵探头,频率为6~8 MHz。检查过程:常规超声扫查受试者双侧颈动脉全程,记录颈动脉斑块位置、大小、形态及回声特征,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随后对优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优选斑块:(1)厚度>2.0 mm,多个斑块选择较大者;(2)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或颈总动脉分叉处,远侧壁;(3)脑梗死罹患侧颈动脉斑块;(4)无钙化或钙化较少。启动造影模式,行超声造影检查。参数设置:增益90%,机械指数0.06~0.08,焦点2~3 cm。超声造影剂使用SonoVue 2.0 mL,经肘部浅静脉注射,立即推注0.9%氯化钠溶液5 mL。斑块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以造影定量分析软件定量分析斑块,获取时间—强度曲线的伽马拟合曲线(FC)和斑块时间-强度曲线 (TIC)。 选择强度均值(TIC-M)及时间-强度曲线中峰值强度(TIC-P)参数;达峰时间(FC-TP)、FC曲线中峰值 (FC-P)、曲线下面积(FC-AUC)、锐度(FC-S)等参数。

2 结 果

2.1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 缺血性卒中组FC-S、FC-AUC、TIC-P、TIC-M和FC-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C-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比较

2.2炎性细胞计数 缺血性卒中组外周血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细胞计数比较

2.3相关性分析 FC-S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性(P<0.05);FC-AUC与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性(P<0.05),与淋巴细胞呈负相关性(P<0.05);TIC-P、TIC-M和FC-P均与总白细胞呈正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与炎性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之一,是指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发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包括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5]。研究[6]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斑块脱落和动脉狭窄,高达63%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中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脑血管病事件具有紧密相关性。

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主要来源于外膜滋养血管网,而炎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纤维帽部位和斑块脂质核心周边,因此斑块内常有较多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可增强超声图像中组织和血细胞的对比度,不但可以提高斑块的可视化程度,而且可显示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7]。在注射超声造影剂后,绝大部分斑块表现为管壁外膜向其内部增强,斑块的病理学研究结果与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是相吻合的,提示超声造影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组FC-S、FC-AUC、TIC-P、TIC-M和FC-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C-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超声造影参数与健康人群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与文献[8-9]报道报道结果一致。

易损斑块的病理特征是斑块内出血、表面溃疡、炎症细胞浸润,具有较薄的纤维帽、较大的脂质核和和丰富新生血管形成[10]。斑块内新生血管增生的程度与炎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11]。尤其是斑块内炎性活动与机体炎性水平密切相关,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总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机体炎性水平[12]。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组外周血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机体炎性水平较高。机体的炎性状态可诱发炎细胞在循环血中定性移动聚集到斑块纤维帽下,发生炎性反应,造成斑块易损、 破裂,引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同时研究证实了超声造影图像强度参数与外周血白细胞总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提示外周血的炎性细胞可能通过斑块内新生血管进入斑块,导致斑块易损,诱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综上所述,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白细胞计数密切相关,超声造影检查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猜你喜欢
白细胞颈动脉计数
古人计数
白细胞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