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联合MRI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诊断效能及影像学特点研究

2019-10-12 00:47敬丹涛李丹
贵州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淋巴瘤肿块原发性

敬丹涛 李丹

(商洛市中心医院影像科,陕西 商洛 72600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较低,但是其侵袭性非常高,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为常见病理类型[1]。由于该病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影像学成像特点不典型,所以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3]。虽影像学成像不典型,但是对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主要该是依靠影像学进行诊断,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多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4]。本次研究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分析两种诊断方式联合是对该病症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3.4±2.1)岁,入组患者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就,其中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就47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头晕12例,头痛19例,记忆力下降2例,发热5例,癫痫发作5例,呕吐21例,视盘水肿16例,肌力下降13例,失语3例。纳入患者免疫功能均正常,无既往肿瘤史、无免疫性疾病史、无任何部位淋巴瘤病史。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CT检查:取患者平卧位,使用16排CT扫描仪(GE)为患者进行检查,平扫参数设置,设置层厚为5.0 mm,设置层距15.0 mm,设置螺距为3.0 mm,设置矩阵为512×512,管电流0.1 A,管电压设置为120 kV,以颅脑顶部作为扫描起始点,将枕骨打孔下方作为扫描终结点,在完成平扫后为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注射70 mL碘海醇进行造影。核磁共振检查:取患者平卧位,使用核磁共振机(西门子,3.0T)进行多序列扫描,头部扫描线圈为标准型线圈,相关参数设置为层距设置0.5 mm,层厚设置0.5 mm,T1wI信息通过自旋回波序列进行获取,T2wI信息通过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获取,在反转后,将水抑制序列恢复。在完成该项检查后,经患者肘静脉将GD对比剂注入,对比剂注入剂量为0.1 mmol/kg,分别进行矢状位、轴位以及冠状位的T1wI增强扫描。本次研究所用成像结果均由本院两名资深影像学医师进行读片,且均采用盲读的方式,对于存在疑问的结果,经两名医师商量决定最终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采用CT诊断的检出情况以及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情况,联合检测为核磁共振检查和/或CT检查检出患者。

2 结 果

2.1诊断结果分析 CT组检查与MRI检查的诊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检查与单纯使用一种方式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高于单纯使用一种诊断方式检出率(P>0.05)。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对比(n)

2.2检出部位分析 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以及联合检查在病变部位的检查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检出部位对比[n(%)]

2.3诊断结果分析 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在肿瘤边缘清晰度观察方面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诊断结果对比[n(%)]

3 讨 论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是血管周围未分化多能间叶细胞是肿瘤的发源地,因此,相比深部脑白质、额叶、颞叶、幕上以及基底节区比较多发,随疾病发展,可能会累及胼胝体跨中线生长,幕下是相对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较低的部位[5],而神多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神经系统淋巴瘤中较为常见[6]。由于淋巴瘤细胞会呈现袖套状生长,主要围绕在血管周围,随机并发展,逐渐成为弥漫性浸润生长,但是在肿瘤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出现明显结节或肿块等情况,这也是其诊断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采用CT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诊断,在脑组织中出现多发或单发的高密度肿块影是CT检查的典型表现形式,其边界清晰、密度较为均匀,在该肿块周围可探测到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7]。但是出血、钙化以及坏死等情况相对比较少见。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可以探测到肿块部位呈中度均匀强化,且比较一致。当患者进行CT检查时,若出现以上情况时可高度怀疑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部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并不会存在典型CT成像特点,经CT检查呈现低密度影像,其成像特点与急性脑梗死、脑实质软化灶等脑部疾病相似,增加漏诊率[8]。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边界比较模糊,检查时不宜探测到强化影,进而增加漏诊率,且由于其新生血管较少,在进行CT灌注成像造影检查时,患者肿瘤部位往往会存在低灌注状态[9]。在高级别胶质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采用CT灌注成像可以进行明确鉴别。研究[10]指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脑血流量明显低于高级别胶质瘤。本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主要分布于额叶以及基底节区,且存在部分肿瘤边界不清晰情况。

MRI是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影像学诊断方式,经MRI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灶主要位于脑室周围白质区域,常见多发或单发肿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进行T1成像检测时会呈现低信号,但是大多数脑内病变经T1诊断均为低信号,因此其参考性并不高[11]。研究[12]指出,经T2成像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呈现低信号影,并指出这一现象与多数颅内病变不同。MRI检查在病变周围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经MRI成像诊断,成像呈现缺口征、尖角征以及握拳征时为典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相比很少出现环形强化情况,导致这一想象的主要原因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细胞生长非均一性有关。

综上所述,在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的过程中,采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均具有比较高的检出率,两者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淋巴瘤肿块原发性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