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泡型包虫病CT钙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2019-10-12 00:47徐睿余鑫
贵州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特征性包虫病实性

徐睿 余鑫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2)

肝泡型包虫病(AE),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对人体危害极大的致命性寄生虫病[1-3]。该病原发于肝脏,发展缓慢,但无限制的向外芽生,常侵犯周围器官,也可向远处转移。钙化作为肝包虫病的特征性CT表现,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泡型肝包虫病26例,与囊型肝包虫病(CE)做对比,分析其各自钙化的病理学基础、CT钙化特点和典型影像学表现,以探讨影像诊断泡型肝包虫病钙化特点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收集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8年11月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AE患者2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5.1岁。临床上表现为上腹疼痛、皮肤瘙痒、巩膜黄染症状。经手术病理证实24例,包虫病抗体试验证实2例。

1.2CT扫描方法 使用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64层、Definition AS+ 128层MSCT机,所有病例均先后进行腹部定位片、平扫、双期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病灶全部范围,层厚及层间距为1~5 mm,使用高压注射器,自肘正中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浓度320 mgI/L,注射速度1.5~3 mL/s。图像传入工作站后,由两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分别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内部结构及病灶内钙化的形态及分布等特点,并按照影像学分型进行分型,以一致性意见作为诊断结果。

1.3分类标准 泡型肝包虫病影像学分型[1-2]:①肿块型:表现为实性病灶,病灶内无明显坏死或仅散在小片状坏死;②混合型:实性病灶内见大片液化坏死;③假囊肿型:病灶呈囊性表现,边缘仅残留少量实性成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病灶一般情况 泡状包虫病26例,共29个病灶,病灶直径3.6~20.0cm,平均12.0cm,单发病灶23例,2个或多发病灶3例;19个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病灶位于肝左叶,5个病灶同时累及肝左右叶。其中2例直接侵犯1个或多个周围组织或器官:右侧腹膜1例,右侧肾上腺1例;3例发生远处转移,1例膈肌、右肺多发转移,1例多发脑转移,1例盆腔转移。

2.2病灶分型及钙化类型 以动脉壁钙化CT值为参考,CT值≥130HU作为钙化的标志。肿块型占27.6%(8/29),混合型占62.1%(18/29),假囊肿型占10.3%(3/29),所有病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病灶内钙化形态及分布特点:斑点状占24.1%(7/29),地图状占58.6%(17/29),大片状占17.2%(5/29)(表1,图1)。各类型病灶钙化分布与其最大直径无相关性(r=0.052,P>0.05)。

表1 肝泡型包虫病CT钙化特点

注:①AE假囊肿型,病灶中心可见斑点状钙化灶。②AE肿块型,病灶中外带可见地图状钙化灶。③AE混合型,病灶位于肝内见大片状钙化灶。④AE肿块型,病灶内见特征性“囊泡状”钙化灶(黑箭头示)。⑤AE混合型,病灶位于肝左右叶,病灶内见特征性“同心圆征”。

图1病灶内钙化形态

3 讨 论

钙化作为肝包虫病的特征性表现,为临床正确诊断该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支持,可归纳为:(1)根据泡型包虫病的钙化程度,王静等人[4]将其归纳为下列三型:1)斑点状:少量钙化,无明显钙化或可见斑点状钙化(图1-①),不连续或较局限,可见特征性的“小囊泡”型钙化(图1-④)。2)地图状:中量钙化,病灶中外带连续分布呈地图状钙化,伴有或不伴有中央斑点状钙化(图1-②),可见特征性的“同心圆”型钙化(图1-⑤)。3)大片状:大量钙化,囊肿几乎被钙化灶占据,主要分布在病灶中、外侧近肝缘区域(图1-③)。(2)根据囊型肝包虫病囊壁的钙化程度, Hosch W等人[5]将其归纳为以下三型,:1)零星状:囊壁小点状钙化。2)蛋壳样状:囊壁不连续钙化。3)环状:囊壁连续钙化,或囊肿团块状钙化。

其可能的病理学基础是,泡型肝包虫以外芽生性生长,病变中心为棘球蚴母囊始生囊,外围为芽生性子囊,随着虫体的不断生长,病灶中心由于血供的减少,常发生液化、坏死及退变,变性坏死的病灶常继发钙化,且越向外围新生子囊的级数越低,血供也越丰富,因此中心病灶钙盐含量较高,越靠外围越低,其钙化特点为从病灶中心逐渐过渡到病灶中外带[3]。而囊型肝包虫的外囊为一层机体受虫体刺激后而新生的纤维结构,并有其独立的生长调节机制,随着包虫的不断增大其周围的肝细胞受压出现变性,坏死并被组织所吸收,出现纤维化,而发生钙质沉积,且囊内多为囊液实性成分少,所以钙化最早也最常发生于囊壁,随着病程的进展,钙化颗粒逐渐融合并向中心发展,因此钙化常集聚于病灶外带[1]。

上述可见,肝包虫病的钙化和病理特征为:AE的钙化主要发生在囊内,从病灶中心逐渐向中外带过渡;而CE的钙化主要发生于囊壁,并逐渐向病灶中心蔓延。

AE与CE较易鉴别,后者因有完整的囊壁结构,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单纯囊肿;多囊多分隔型囊肿,可出现特征性的“ 车轮”征。内膜破裂后,表现为特征性的“双边”、“飘带”、“水蛇”征。囊肿继续蜕变,病灶逐渐变小和固体化。最终,死亡的包虫囊肿表现为厚壁的钙化。与CE不同的是,AE没有囊壁结构,而是由无数直径1~10mm的微小囊泡构成的,其基本的CT表现为密度不均匀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按其影像学分型分为:肿块型、混合型、假囊肿型。小囊泡往往散在或呈群簇状分布于病灶边缘部分,囊泡可出现钙化,CT表现为低密度区中更低密度小囊,“囊泡”、“囊泡钙化”征是其典型征象;其角皮层发育不完整,并向外侵润性生长,囊液的渗漏常引起周围炎性反应,CT平扫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分解不清。增强扫描后病灶无明显的强化,但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强化(尤其是门脉期)使得病灶边界清楚显示,病灶内缺血坏死灶表现为更低密度的区。

肝泡型包虫病的钙化特点有利于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①肝囊肿:肝囊肿囊壁菲薄,一般看不见囊壁,囊内为单纯的水样密度影;而肝包虫的囊壁较厚,囊壁或囊内可见钙化灶。②细菌性肝脓肿:当肝脓肿发生液化坏死时,其壁常较厚,这与混合型的AE很类似,两者很容易混淆,但脓肿病灶不会出现钙化灶,且增强扫描后,脓肿壁及其分隔、周围肝组织都明显强化。③肝癌:AE呈侵润性生长,与肝癌的生长方式相似,但肝癌增强后强化明显,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且病灶内不会出现钙化。

AE以外芽生性生长,不断侵犯周围正常肝组织,随着病程的发展,肿块不断增大,最后占据整个肝脏,有研究[4,7]显示,AE早期为实性结节病灶(肿块型),中晚期主要表现为肿块型或混合型,假囊肿型则为病灶发展中出现的特殊表现。本研究中,钙化出现于AE的各个病程阶段,进一步分析29个病灶的钙化程度与其最大直径的关系,发现这两者无相关性,即病灶的钙化程度与其病程无相关性,因此不能根据钙化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还需根据其是否侵犯周围胆管、血管系统,是否向周围及远处器官转移来综合评价。综上所述,肝包虫的钙化特点有利于两种类型包虫病及与其它肝脏囊性疾病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为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特征性包虫病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宫腔镜下特征性差异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深圳市龙岗区麻疹发病时间与节气特征性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