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秋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公安民警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力军,长期处于风口浪尖和高压工作之下,身体心理长期受到挑战,甚至被剥夺宝贵的生命。2018年牺牲民警303人。仅2015年至2017年的3年里,全国因公牺牲的公安民警有1161人,因公负伤或致残15746人。其中,猝死数占民警牺牲数的一半以上。因病猝死已成为公安民警因公牺牲的主要原因,公安民警身心健康普遍存在问题。以云南为例,2015年全省公安机关有8名公安民警突发疾病猝死,占牺牲民警总数的72.7%;2016年全省公安机关有9名公安民警突发疾病猝死,占牺牲民警总数的69.2%;2017年全省公安机关有8名公安民警突发疾病死亡,占牺牲民警总数的72.7%。其中,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变,使人精力、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引发多种疾病,如使人的血脂血压升高、肠胃功能紊乱,易诱发心脏病、胃溃疡、中风、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甚至引发心肌破裂而突然死亡。公安民警因突发疾病猝死最主要疾病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1)张鸿.公安民警猝死的心理因素及解压技术[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7(5).,而导致此类疾病的重要因素为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致。重视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对预防民警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发生,提升民警工作效能和执法水平,以及提高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有积极的影响。对此,分析探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及公安机关如何加强调控改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职责决定着公安民警要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艰巨使命,这就使得公安民警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焦虑、恐惧的状态下。高北陵等对6107名深圳警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发现(2)高北陵, 胡赤怡, 宛军,等. 深圳市警察心理素质研究Ⅲ.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7).,深圳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正常成人的水平,民警体检结果反映70%的民警患有各种疾病,而位于前四位的都是由于职业压力造成的心理性疾病。周沃欢等人对广东警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3)周沃欢, 丁云霞, 刘哲. 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质的测查分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4).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参评警察在SCL—90阳性症状数和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4个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出现强迫、躯体化、敌意、抑郁、偏执、焦虑症状的民警所占比例较高,有各种类型和程度心理症状的占34.12%。徐梅等对云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各项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成人水平,且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范围较广,有58.6%的民警出现了心理症状,将近24%的民警在至少一种心理症状上已经达到中等严重程度。云南省公安民警出现比例较高的心理症状有强迫、躯体化、敌意、抑郁、偏执、焦虑症状。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全国公安民警不同程度都处于心理健康低水平状态。笔者运用SCL-90量表,选择云南昆明市、昭通市、保山市三地共300名公安民警作为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08份),抽样分析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SCL-90各因子采取1至5级评分制,依次表示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5种程度,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情况如下:
从统计结果总体来看,云南公安民警抽样总体SCL-90总分148.38分,总体阳性项目数39.75分。
表1 2018年云南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n=208)
从表1可以看出,阳性项目数检出有心理问题人数92人,占总样本人数44%。有1.44%的民警心理问题在中等程度以上,单项症状达到中等程度以上人数,躯体化占8%,强迫占5%,抑郁、焦虑、敌对分别占3%。
表2 2018年样本与1986年常模的比较
续 表
2018年云南公安民警(n=208)1986年普通常模(n=1388)MSDMSDtp焦虑1.62.551.39.436.003.000敌对1.60.581.48.563.007.003恐怖1.40.481.23.415.044.000偏执1.53.551.43.572.720.007精神病性1.52.571.29.425.851.000
从2018年云南公安民警样本与1986年全国常模对比来看(见表2),个体总均分超过1986年全国常模总均分1.44分的民警有104人,占总样本数50%。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总分及其他各项因子得分均不同程度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抑郁、敌对、偏执3项因子比较明显(p<0.01),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五项因子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
表3 2018年云南民警样本与2009年云南民警样本比较
从2018样本与2009样本比较来看(见表3),各项因子得分均低于2009年样本,其中精神病性有比较显著差异(p<0.01),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恐怖7项因子有极显著差异(p<0.001),躯体化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深圳等地的研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显示,近十年来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很大改善,但仍明显低于普通人群。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是心理问题高发的主要方面,其中躯体化得分居高不下,说明已经出现较多身体健康问题征兆,生理健康侵扰问题突出。
影响公安民警心理水平低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因素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笔者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类致使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公安机关承担的执法和管理任务大量增加,公安民警工作任务繁重而艰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经常化全年化,中心任务、临时性工作和勤务一个接一个,使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5+2”和“白加黑”成为了公安民警的长期工作状态。很多民警双休日、法定假日得不到休息,每天工作时间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每年加班多达数百小时,相当于比普通公务员每年多工作数十个工作日。由于精力、体力得不到恢复,体质抵抗力减弱,造成民警身心疲惫,工作效率降低,面对干不完的繁重任务,甚至产生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症状。
公安工作面临处理大量应急性突发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紧急状态,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而公安民警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会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由于公安工作特点所致,与其他易产生应激性的工作群体相比,公安民警的应激状态有着常态化、高强度等特点。这种长期得不到调适的高度应激状态除了会引发生理疾病外,还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如表现为过于担心、恐惧的焦虑状态,以及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情绪非常低落抑郁状态等心理健康问题。
公安民警面临的执法风险有多种形式,这里主要探讨人身伤害风险和责任风险两个方面。
1.人身伤害风险。“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甘于奉献的队伍。”受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影响,我国的刑事犯罪日趋复杂多样,黑社会及暴力犯罪形势严峻,公安民警长期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经常触及犯罪分子非法利益,公安民警个人及家庭成员随时有可能遭受威胁和报复。特别是警察外勤工作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责任风险。重打击结果、轻手续程序是以前公安工作的特点之一。随着国家法治改革,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实体法及程序法规定越来越规范详尽。由于执法工作本身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都有严格约束,面对复杂的执法环境,由于部分民警的思维惯性或操作不当,导致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可能面临相应的处罚。民警面临执法风险,心理压力很大,常常处于焦虑状态。
首先是民警与执法对象。公安工作强制性特点,使民警容易受到社会少数群众的误解、偏见等,如执法严格常常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使警察站到民众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难以侦破会遭到社会的责难等等。这种对警察群体社会认知方面的偏差,会刺伤民警心理, 极易在其心理上产生憋气、怨气、泄气、不服气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长期被压抑而无法宣泄,肯定会影响民警心理健康。其次是民警与家庭成员。公安工作的加班多、执勤多、应急性强等特点,导致大部分民警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家庭,解决家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别说陪家人娱乐休闲。经常拖着精疲力尽的身躯回到家里,倒头就睡,与家人沟通较少,也有的民警不愿意家人过多担心自己而闭口不谈工作中遭到的问题和压力。这使得民警常常被父母责备,配偶埋怨,子女误解,导致家庭不和。家里的各种问题既成为民警的后顾之忧,民警个人也会为此产生内疚感、负罪感,公安民警角色与好家庭成员角色的强烈冲突会引起民警产生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社会发展带来执法服务环境的变化和复杂性。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的冲击,科技的突飞猛进,和谐社会、美好生活需求程度的提高,使公安民警外部执法服务环境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执法服务及执法效率要求提高了,社会对公安执法服务过程监督加强,同时违法犯罪手段科技化、诡秘化程度提高,公安民警面对接受监督的压力,遭遇高科技、数字化等违法犯罪打击难度大等,使公安民警常常产生焦虑、敌意等心理问题。当前,民主法治进程快速推进,对公安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法律法规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都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执法时间、精力成本大大上升,案件处理起来比较程序化,警力缺口进一步放大,民警常常要利用8小时以外的休息时间来处理案件的相关程序和手续问题,时间久了可能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紧紧抓住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契机,积极争取理解支持,严格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规定,研究制定符合公安高风险、强应急、重压力特点的从优待警政策,着力推动相关改革和爱警暖警措施落地,公安民警身心健康安全保护工作得到推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明显低于全国正常人水平。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持续关注。
公安机关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锻造公安民警忠诚于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意识和品质,促进公安民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个字总要求落地于公安工作实践中,坚决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矢志不渝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不断增强公安民警职业归属感和精神获得感,让公安民警既有崇高职业荣誉感,又有为民奉献快乐感。
警力不足是公安民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的首要因素,给公安民警减负是提高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要抓住现行公安体制改革的时机,进一步优化警力配置,着力解决警力不足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智慧警务建设。向科技要警力是大数据时代公安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各级公安机关要主动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快推进数据融合建设和贴切公安工作的数据分析模型研究,大力加强智慧公安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对公安工作体制、机制、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公安工作云计算、智能化水平,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事项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信息情报智能收集、危险信息预测预警、违法犯罪案件智能研判等智慧公安工作方式,让公安工作大数据建设成为缓解警力不足的重要举措,尽可能的解决繁重的公安工作和警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民警工作压力。二是加大警力下沉力度。警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近些年公安部一直重视警力下沉,出台了一系列警力下沉措施。各级公安机关要抓住大部制改革时机,严格落实公安体制改革,按照相关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将机关警力合理下沉到警力最短缺的基层,不搞应付、不搞权宜之计,切实解决基层警力不足问题。
提升公安民警职业能力,是增强民警执法信心,降低职业风险的主要途径。公安民警职业能力涉及方方面面。
1.进一步加强警务实战化建设。公安工作的性质是造成公安民警面对应急突发事件出现紧张、压力大,甚至流血牺牲的重要因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扎实推进警务实战化系统化建设,加强实施符合民警训练规律和基层实战需要的警务技能训练,是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治本之策。注重加强实兵实战演练,着力提升依法使用武器警械和执法执勤技能,组织研究剖析伤亡典型案例、开展城市快速处突训练、第一现场处置训练、团体协同作战能力训练等,实现训练与实战的高度融合和无缝衔接,使民警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掌握应急处突作战本领、提高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让民警做到遇事不慌、处之坦然。
2.提高民警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公安机关应把信息化应用纳入到民警必训科目,制定培训计划,采取专门培训、网上培训、送教下基层、比武竞赛等多种形式,让一线民警真正掌握智慧警务的各种载体、终端知识和必备的信息化实战应用技能,能够适应信息化警务需求,有信心应对信息战、科技战及数字化公安公共服务管理事项,做到熟悉掌握、按需创新、应用自如,提升民警素质和能力,解决信息化时代给公安民警带来的不适感。
3.提升民警执法规范化水平。针对基层一线民警面对执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用,紧紧围绕现场执法这一关键环节,从处置流程、法律要求、策略技巧、行为举止等方面,就民警在执法实践中具体“应该怎么做”进行培训。培训要以实训为主,采取制作专题执法视频进行演示,或者进行多种现场执法实战演练方式,引导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增强法治意识、规范执法行为,让越来越多的民警适善于在监督状态下开展执法工作,善于从监督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降低职业风险、减少舆论压力。
一是落实民警休假制度。民警享有的休息日、节假日、年休假应尽量保证,确保民警身心能得到及时调整,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应该根据担负的任务和实有警力,合理安排民警的工作和休息,制定和落实民警轮休、补休制度,加强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切实把公安民警休息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帮助民警解决家庭困难。家庭困难和矛盾是公安民警产生心理压力、衍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也是民警工作的主要后顾之忧。公安机关应该高度关注民警社交、生活情况,对民警的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其困难情况,要积极为民警排忧解难,改善民警工作生活条件,关爱民警子女,对经济条件艰苦的特困民警实施精准帮扶。各地公安机关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完善关爱民警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出更多关爱民警措施。
公安民警执法权力来自于人民和国家的授权,神圣、威严、不可侵犯。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要从严规范,对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也要全力维护,确保民警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积极为民警创造敢于严格执法、秉公办事、放开手脚干工作的良好环境。一是建立专门执法权益维护机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部门业务特点,依托内部法制部门或者与检、法部门联合成立民警执法权益维护机构,也可聘用律师团队,为民警执法权益维护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二是严厉打击妨碍执法行为。为切实减少民警执法风险,要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坚决打击阻挠民警正当执法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对严重暴力袭警的典型案例,要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坚决支持民警依法履行职责。三是最大限度维护民警个人合法利益。对于民警遭受到的侵害、不当投诉等,要积极处理和捍卫权益。
1.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进行内部潜力挖掘,通过对各级公安机关政工干部加强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进行民警心理障碍排解、心理压力疏缓、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技能,使之成为心理健康保护工作的骨干力量,及时做好日常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其次,聘请专门从事心理研究和治疗工作的学者、教授或医生开展健康维护工作,增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技术力量。
2.建立心理检测常态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可以将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检测纳入每年的例行体检内容,每年一次摸底调查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出重点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活动。
3.强化重点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充分发挥心理专家的作用,对遭遇严重暴力袭警、目睹血腥或恐怖场景、参加抢险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民警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矫治,帮助民警及时缓解心理压力,防止产生心理疾病。
公安民警长期从事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通过调查统计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状况,近年来身心健康水平总体低下。重视公安民警身心健康,对预防民警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提升民警工作效能和理性执法水平,以及提高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等有积极的影响。
(编辑 李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