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林雯燕
(福建警察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放管服”改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推动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等延伸拓展,为群众提供多样性、多渠道、便利化服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安机关也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工作,在“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发展进程中,微警务成为最有效的实践平台(1)乔菲,魏永忠.微警务:新时代“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的实践路径[J].中国行政理,2018(9).,加快推进“微警务”建设成为公安机关的必然选择。
自2010年公安微博兴起以来,微警务已历经近10年的发展。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有为的实践探索,让微警务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创新局面①,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微警务实践模式。其中,福建厦门微警务于2011年9月被公安部推选为经典模式在全国推广。深入研究微警务实践模式,对于提高“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的服务标准化、便捷化,打造智慧警务,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①。基于此,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微警务的实践模式,笔者对福建厦门微警务进行了实地调研,旨在梳理微警务的发展脉络,总结微警务实践应用模式,探寻微警务发展的趋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构建有利于推动微警务实践发展的创新应用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福建厦门微警务起源于2009年“派出所值班那点事”警务微博的开通,“派出所值班那点事”开创了厦门公安应用“新媒体微平台”开展警务工作的先河。此后,厦门微警务紧紧围绕“群众需求”这一核心,不断地将各种新媒体平台应用于警务工作。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厦门微警务共历经了5个发展时期,即公安微博时期、“双微联动”时期、“两微一网”时期、新媒体聚合1.0时期以及新媒体聚合2.0时期,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厦门微警务发展脉络
1.公安微博时期
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进入人们的视野,同年10月,厦门市公安局的一位基层派出所民警就以个人名义开通了名为“派出所值班那点事”的警务微博,该微博在与网友的互动交流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10年10月,厦门市公安局正式开通官方微博“厦门警方在线”,这标志着厦门警务工作正式步入“微警务”时代。当时厦门微警务被公安部总结为“厦门模式”,并将其与“北京模式”和“广东模式”一起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学习。这个时期的厦门微警务有着显著的发展特点,主要以基层派出所和公安民警个人工作微博为主(2)杨骏.“微警务”长效建设探究[J].公安研究,2012(11).,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公安微博和公安微博“达人”,比如陈清州的“陈sir在线”“交警大刘”等。
2.“双微联动”时期和“两微一网”时期
新媒体平台微信的出现为厦门微警务注入新的力量,厦门市公安局于2013年8月又开通了官方微信平台“厦门警方”,厦门微警务正式开启了借助“双微平台”开展警务工作的时期。这一时期厦门公安明确了“强化公安微博应用、推进公安微信建设、拓展公安公众服务功能”的“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与此同时,厦门公安将“厦门市公安公众服务网”进行升级换代,并将其与福建省厅 “5+N”服务大厅(3)“5+N”服务大厅指的是融合了户政、治安、出入境、交管、消防及其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办事事项的网上服务大厅。进行对接,探索应用“两微一网平台”网上办理公安业务,并在全国率先推出网上申办有无违法犯罪记录等派出所证明。
3.新媒体聚合1.0时期
在“两微一网”(新媒体超市1.0)的基础上,厦门公安将“两微两号一网一端一站一平台”八类新媒体平台(4)即厦门公安微博群、微信群、头条号、企鹅号、厦门公安公众服务网、厦门公安APP客户端、“e政务”便民服务站、新媒体一站式管理平台。(新媒体超市2.0)汇集,通过打通八类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壁垒,实现新闻信息、便民指南、办事功能的数据共享,打造厦门特色的24小时“微警局”。其中,“e政务”便民服务站将线上线下相融合,把“互联网+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厦门市已建成200个服务站点,累计办理群众事务73万余件。
4.新媒体聚合2.0时期
发展至今,厦门警方响应国家建立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此前特色发展的众多微警务平台汇聚并融入福建省公众服务网、福建警方微警务集群、“i厦门”等,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共享共通,形成了有厦门特色的可推广复制的“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实践模式。至此,厦门微警务进入新媒体聚合2.0时期。
通过调研以及对厦门微警务发展脉络的梳理,笔者将目前厦门微警务实践模式总结为厦门“1+N”四级聚合微警务模式,该模式纵向上贯通省厅、市局、分局、基层所队,横向上汇聚各个微警务子平台,如图1所示。该模式不但具有汇聚融合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可延展性和可扩容性,一旦有新的公安政务新媒体出现,可以很好地将其纳入其中。
图1 厦门“1+N”四级聚合微警务模式
笔者将结合表1和图1从微警务建设、微警务应用和微警务服务三个方面对厦门微警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厦门微警务建设逐渐走向集群化
厦门微警务的建设呈现出从分散到融合集成,从各自为政到公安内部跨部门协同再到与其他机构联动,从线上线下分离到线上线下融合等特点。
在结构上,厦门微警务通过三个中枢平台(5)“福建公安公众服务网”、“福建警方”微信平台、“i厦门”。其中,“i厦门”是厦门市政府实名认证中心在基于网络实名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逐步整合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资源,通过APP、PC端、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为市民提供的一站式惠民服务的平台。,将各具功能特色的微警务子平台进行串并联,形成了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多层级联动的一体化公安微警务集群。一是厦门微警务汇聚到福建公安公众服务网,形成公安内部的多层级联动;二是厦门市局、分局的微警务子平台汇聚到“i厦门”,形成与其他部门的跨部分联动。在内容上,厦门微警务借助厦门市公安局新媒体中心(6)厦门市公安局新媒体中心占地面积240平方米,下设新媒体工作室、新媒体展示区、新媒体演播室以及多媒体制作室四个功能区,是一个集信息发布、网上办事、民意响应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互联网运营和管理平台。和厦门市公安局公安政务新媒体服务平台(7)平台以汇聚网络正能量、响应民意新诉求、传播公安好声音、指尖为民办实事四大功能为主。,集中生成集图文视音频为一体的“警务产品”,有效实现横向数据联动、纵向数据共享。
2.厦门微警务应用逐渐走向纵深化
厦门微警务应用平台从单一平台向多平台聚合,应用功能从最初的提供咨询、警务宣传等单一功能拓展到集公安行政管理审批、各类服务“一站式”办结、群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
厦门微警务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将“群众需求”作为微警务应用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新的应用。比如面对群众对日渐多样化的报警形式需求,厦门公安借助微警务平台积极探索多维报警,开通“厦门110”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并将“厦门110”融入微信“城市服务”中,全方位多途径为群众提供便利。“厦门110”微平台以实名认证为前提,融合语音、文字、图片、视频、地图定位、呼叫110等多种报警类型,可以实现无声报警和快速报警,不但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情境的报警需求,如聋哑人或者被绑架者等不适宜或者无法出声报警的情形,而且还能有效解决违章停车、赌博窝点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证据难固定的问题;其附带的脱敏技术为线索类报警者消除顾虑,当线索点对点下报区域民警时,系统会自动过滤掉线索提供者的具体信息。此外,针对群众的高频服务需求,“厦门110”微平台还开通了“自助移车”和“自助开锁”应用。同时,“厦门110”结合i厦门“随手拍”(8)“厦门百姓”APP和微信公众号的“线索举报”功能于2018年11月27日整合融入“i厦门”相关模块——即“随手拍”。和福建公安公众服务网的“线索举报”等应用,有效地拓宽了群众的报警途径。同样,面对群众对高效率、精准化、便利性、安全性的需求,厦门公安创新性地推出了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9)目前,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已建成200个,厦门市公安局根据人流分布特点,将200个“e政务”便民服务站点精确分布在24小时社区便利店、政务服务窗口、人流密集场所、企业园区等部位。,“e政务”便民服务站聚焦群众需求迫切的高频应用,通过融合线上微警务平台,高度集成各类应用模块,使群众办理多项业务“只跑一次”成为现实。
3.厦门微警务服务逐渐走向智慧化
厦门微警务的智慧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服务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三个方面:一是服务越来越精细化。无论是厦门微警务集群“一处登录、互认共享”,还是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全天候24小时不打烊,通过精心布置200个服务站点,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无差异、均等化服务(10)孙佳欢.“微警务”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3).(p63-64),无不体现出厦门微警务服务越来越精细化;二是服务越来越精准化。厦门微警务采用公安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技术,实行“刷脸自助办事+入驻24小时社区便利店”创新模式,把政务服务精准的送到群众家门口。厦门微警务借助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智能识别和自动关联,进而达到一键(或“一脸”)操作和精准推送的目的;三是服务越来越高效化。厦门微警务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让群众办事实现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从“缩短办事时间”到“立等可取”,从“就近能办”到“异地可办”等等(11)刘静.微警务的历史演进、当下实践及未来趋向[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8,(4).(47),高效便捷成为大数据时代厦门微警务的“标配”。
近年来,厦门公安在推进微警务建设上开展大量实践探索,成效显著。厦门公安政务新媒体的应用推动了“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的效能。但通过调查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微警务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互动沟通方面仍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二是微警务建设率和群众使用率存在不平衡;三是各级微警务平台职责权限不明晰;四是微警务人才缺乏。
厦门微警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全国微警务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并结合厦门微警务的实践经验,尝试从“需求—生产—供给”全链条出发,构建由报警求助、服务咨询、身份认证、合作宣传、人才管理等多维度互融互通、循环供给的微警务创新应用模式,进一步提升微警务集群化、纵深化和智慧化水平。
依据公安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以“群众需求侧”为导向的理念,建设汇聚中心、微警务技术平台和发布中心三大中心,其中,微警务技术平台中的微警务平台门户类似于厦门微警务“1+N”新媒体聚合平台。
该创新模式具体包括“大数据智能警sir”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报警求助、以构建“公安业务数据仓库”为核心的公安业务服务咨询、以“电子身份证+刷脸”为核心的多层级身份认证系统、以与第三方组织合作为核心的合作以及以人才互补为核心的人才管理等。
图2 基于“需求—生产—供给”全链条循环的微警务创新模式图
110报警救助是警民之间最为主要的互动沟通业务,如何通过微警务平台探索和整合多维报警应成为微警务创新发展的关注重点。“微”平台智能报警求助模式正是以各报警求助类的微警务平台为前端报警入口,通过“大数据智能警Sir”核心系统实现后台警情分流、自助登记、多样化报警和警情研判等功能,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以“大数据智能警Sir”为核心的智能报警求助模式图
1.实名认证制度与脱敏技术的配合运用
实名认证制度为警情自动登记提供基础,同时实现报警留痕。一方面,警情自动登记有助于节约信息确认的流程,便利警情处理和后期反馈,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报警留痕使报警信息对应到个人,能够有效处置骚扰电话和假报警,遏制诬告、乱报现象;同样,使积分奖励机制有据可依,提高群众参与遏制诬告、乱报现象;同样,使积分奖励机制有据可依,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脱敏技术的加入可以有效消除用户对实名认证的抵触心理。
2.提供多样化和智能化的报警方式
通过报警前端拓展和后台技术升级,从接受报警和处理报警两个方面入手,有效支持智能定位、语音报警、视频报警、个人定制密语报警等多样化的报警形式,一方面可满足不同群体和各种特殊环境下的报警需求,另一方面可为警方固定证据提供新途径。具体体现在:一是强化接警框架建设,拓展报警前端。选取高使用率的通讯类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和警情高发性的服务类网络平台(如旅游APP、网约车APP等)进行合作,增设预报警、报警板块。借助以上两类新媒体平台自带的定位和多种载体传输功能,提升群众对多维报警的接受程度;二是嵌入多种高科技,升级后台处理技术。通过嵌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协议识别、信息验证、语义分析等技术应用,实现接警后台技术升级,提高对前端搜集的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报警信息进行综合性、智慧化处理能力。
3.实现非警务类求助智能过滤和自动反馈
“大数据智能警Sir”系统能够有效过滤网络报警中常见的非警务类求助,提高警务工作效率。首先,综合处理识别后的报警信息将通过关键字匹配,过滤出非警务类求助;其次,“秒级自动反馈窗口”将把与非警务类求助相关的管理部门的微平台链接或联系方式通过原媒体平台原路线自动回复,这样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庞大的信息联接系统,从而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初期阶段,“大数据智能警Sir”仅能过滤常见的非警务求助,但随着警情数据的不断丰富,其识别非警务求助的能力将逐步提高。此外,非警务求助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还具备宣传效果,让群众在实际操作中对警务活动的概念建立新的认识。由此,公安机关可以在保障公民获得感、满足感、公正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有求必应”,而非大包大揽。
4.强化后台数据联动,提供智能警情分析
“大数据智能警Sir”系统将警情初步分流后,可与110指挥中心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物联网监控系统等进行联动分析,快速匹配警情所对应的地理区域、人流量热度、区域民警、附近巡逻人员、异常情况等相关信息,为接警人员提供快速决策和派警依据。同时,“大数据智能警Sir”系统还能根据某个阶段的警情进行智能统计分析,比如,可以将同一时段的大量相似警情自动串并案地点相近或相似度高的警情系统会将其自动升级为紧急警情,这样可以为快速处理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警情等提供基础保障;同样,通过自动比对确定相互矛盾以及有异常的记录,锁定骚扰电话或假报警等以此进行数据“打”假以及提供敏感信息线索。另外,反馈后的警情和非警情将分别被导入“警情数据库”和“非警务活动链接库”,实现实时动态更新。“大数据智能警Sir”系统通过对“警情数据库”进行动态关联,形成实时警情研判报告,该报告将在专业警情研判人员的管理下,由情报指挥中心的预警系统进行多维度分析,生成预警信息;然后通过微警务聚合平台将预警提示、警情通报等信息实时实人的进行推送,实现防治结合。
“微”平台公安业务服务咨询是构建以“公安业务数据仓库”为核心、以便捷、智能、敏捷为要求的公安业务服务咨询模式,其价值在于助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时间地域全程化的服务体系。“公安业务数据仓库”是一个集成的、相对稳定的、能反映变化趋势的公安业务数据集合,其特点是能够实现对各分立的数据库进行多维度的关联分析。多维度关联分析可以化解“静态”的公安业务数据和“动态”的咨询需求之间的矛盾,后台数据集合在咨询累积中动态完善,前端咨询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在数据集合中构建多维数据立方体,满足群众对公安业务服务咨询日渐多样化、随机化、复杂化的需求。此外,“公安业务数据仓库”还能将网络搜索、点击率等数据实施累加,然后通过数据挖掘计算出群众咨询需求的变化趋势,精确分析出公安机关业务服务的模糊点以及群众的需求热点,助力精准有效的社会治理。
1.构建常见问题信息库,对接政务公开的数据库
“微”平台公安业务服务咨询以常见问题信息库为参考基础,采取“大数据智能警Sir回复+咨询热线人工回复”双渠道运行机制,共同应对网上网下两类受众群体。常见问题信息库采取动态完善的运行机制,由大数据统计的高频问题类型、政务公开数据库,以及相关规范性执法程序的法律法规、文件规定、材料范例等构成。常见问题信息库可以为“大数据智能警Sir”系统和警务工作人员快速回复提供数据样本,以应对数量日渐庞大的咨询需求。
2.利用数据挖掘拓展可利用数据范围,提供精准的微自助搜索平台
精准的站内搜索是确保公众能够“找得到、问得清”的关键途径。“微”平台公安业务服务咨询模式可以为群众提供一款精准、智能的微自助搜索平台。第一,微自助搜索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并利用关联分析拓展可利用数据范围,构建站内公开类的全数据搜索应用库;第二,微自助搜索平台附带脱敏技术,可有效解决隐私泄漏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微自助搜集平台能够依据大数据智能计算,收集、评估、分析群众的需求,主动、快速地推送优质内容;第四,微自助搜索平台将提供一框式搜索、高级搜索和语音搜索等多维度、多形式的搜索方式,为咨询用户提供精准的自助搜索。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安块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壁垒
块数据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点线面整合,在混沌、失序、杂乱的数据中寻找关联性和逻辑性,对数据进行融合和价值提升(12)李龙文,张劲松.深圳创新型警务实践与探索[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7年。。在服务民生工作中,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多个群体、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当前,大多数地区的微警务建设仅完成了多“条”集中,但没有完全实现多“条”集成,即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物理捆绑”,尚未产生融合性的“化学反应”。公安块数据可作为黏合剂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同步实时地整合多部门的各类数据信息资源,建立“一网式”、“一站式”微警务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支撑。公安块数据将成为下一阶段微警务发展中整体性治理的突破口。
4.嵌入地图定位指引功能,衔接线上线下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微警务平台基于隐私性和安全性的限制,部分便民服务仍需要到线下自助端口或窗口办理。将地图定位指引功能嵌入微自助搜索平台,能够更加直观化地为群众衔接线上线下警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当用户在微自助搜索平台输入关键搜索词后,系统将智能地提供地图定位指引,群众可以据此快速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线下自助站点或窗口。
目前微警务平台之间还存在注册程序繁琐重复、数据无法联动共享、密码不便记忆等问题,影响了微警务的使用感。嵌入“电子身份证+刷脸”的多层级身份认证系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一次认证、全网通办”。多层级身份认证系统更具安全性、可推广性和便捷性。第一,更具安全性。电子身份证和刷脸是两种具有唯一性的身份认证方式,但仍无法单独应对身份证丢失和双胞胎等特殊情况。将两种较唯一性的身份认证方式的叠加使用,则能够较大程度排除以上特殊情况所带来的不安全性,为微警务全国“一网办”提供技术支撑;第二,更具可推广性。多层级的身份认证系统适用于各类不同层次的微警务需求,以基本实名认证、信用认证、隐私查询三级身份认证为例,在三级身份认证运行中为群众提供了三个可接受幅度,群众可以在根据服务需求选择对应层级的认证方式;第三,更具便捷性。微警务的强大数据后台能够智能提供更具个性化、更具需求性的服务,越高层级的身份认证享受越高层级的服务。例如:微警务平台可以主动提醒居住证即将过期的群众办理居住证(此需居住证认证),可以主动提醒群众交通违章罚单的办理期限(此需车辆认证),可以主动提醒群众所在地区的易发警情(此需住所认证或开启蓝牙定位)等。
微警务所具有的包容融合开放的特点、联合治理的媒介属性、协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以及警民共治的理念等特性,均决定着微警务必然适合于合作的运行模式,实现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共赢。
双向沟通、多元互动的“微警务+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符合当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微警务与社会组织合作联动,能够有效利用社会组织独特的层级带动效应。用“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整个社会”的裂变效果,营造公共参与氛围、培养公共精神,扩大微警务的宣传和服务效果。社会组织依靠其独特的社会关系网,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比群众多一分组织,比政府多一份亲切,是构成警民沟通的桥梁和矛盾的缓冲剂。双向沟通、多元互动能够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厦门百姓”和“朝阳群众”为代表的“微警务+群防群治”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政务新媒体发展的关键(13)焦红强.政务新媒体如何提升服务能力[J].青年记者,2015,(26).。所以,微警务建设需要培养兼具传播学、公安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化的“微警务”人才队伍(14)孙佳欢.“微警务”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3).,“微警务”人才队伍需要拥有与之匹配的“微警务”能力(15)师容,张耕源.新媒体时代公安民警“微警务”能力建设研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报),2018,(4).,以保障整个微警务平台集群高速高效的运转。笔者认为微警务人才队伍需要由研发、运行和监管三个团队组成,其中,研发团队要具备创新、联动、安全、协同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更要具备敏锐把握公安执法工作新形势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能力;运行团队要具备精湛公安业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具备新媒体运用、宣传制作、舆情管控和应急处置等基本能力。
“微警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挑选、培育和搭配,应根据人才互补效应和微警务团队的能力特点需求,择优选择,巧妙搭配。一是可从公安人才库中选取具有互联网思维或者宣传能力的民警;二是依托公安院校或委托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 创建警民融合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进行微警务人才培育(16)张兆瑞.智慧公安: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5年。;三是吸收社会专业人才,自建微警务“辅警”团队。同时,在日常培育方面,应当构建长效可行的培育机制。积极建立健全公安“微”平台典型案例库。定期收集公安“微”平台运行中出现的经典案例,分析特点、把握规律、总结经验,形成日常工作指引和培训教材(17)任佳.“微”时代下公安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人民公安报,2014-09-25(008).。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建立日常沟通交流机制,提高微警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
高弹性、高数据、高敏捷的联动化、一体化、个性化的警务服务是大势所趋,具有包容、融合、开放特性的微警务是实现该趋势的必然之举。微警务注重与网络平台、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注重智能化、移动化和数据化的发展,注重在结构性、服务性和功能性等方面的完善创新。实践证明,微警务平台越精细化、集成化、智能化,则人民群众获取服务就越便利;微警务平台越具回应性、有效性,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安全感就越强;微警务平台越具透明性、法制性、群众参与性,则人民群众的公正感就越强。同时,微警务的应用实质上是一个密切警民沟通、便民惠警的过程,不但需要群众和社会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公安机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动态完善。具体而言:第一,重构需求,变单一式供给为多元化的双向交流;第二,激活资源,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第三,提高效能,建立矩阵联动,发挥集成汇聚效应,融合向纵深发展;第四,提升智慧,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块数据等先进技术,盘活内部数据、细化数据粒度、扩充数据维度,主动迎合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