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外来环卫工人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
——以C市城区外来环卫工人为例

2019-10-11 07:38潘文格杨佳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环卫工人子女家庭

潘文格,杨佳纯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口在农村,随同进城务工就业的父母在城市生活、学习,年龄在6-15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本研究通过走访C市7个垃圾压缩站,对工作的环卫工人共发放问卷175份,得到有效问卷164份。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环卫工人进行抽样,选取12名外来环卫工人深入访谈,进入环卫工人的家中对环卫工人及其子女进行详细的访谈。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个案访谈法,采访了S环卫公司及两所环卫工人子女就读的小学,全面收集相关的信息。

一、外来环卫工人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经济支持不充分

家庭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程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决定了子女能够获得何种教育资源。据调查,28.7%的环卫工人家庭月收入在5001元以上,12.8%的在1000-2000元。可见这些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教育所占支出的比率也较低。

A女士(37岁,儿子五年级):“孩子成绩太差想给他找暑假补习,我跟我老公说了一次,我说你在外面问一下那些补习班,一个月能掏多少钱,也就三四百块,我老公就说,哪里有那么多钱。”

外来环卫工人家庭面临经济收入过低以及教育费用过高等问题,尽管家长们都希望子女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当受到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昂教育费用的限制时,多数环卫工人无法给予其孩子充分的教育支持。

(二)家庭教育方式出现偏差

美国学者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专制型,表现为限制并惩罚儿童;民主(权威)型,表现为父母鼓励孩子独立,但仍限制并控制他们的行为;忽视型,表现为父母不关心孩子的生活;放任型,表现为父母极其关心孩子的生活,但是对孩子的行为却极少加以限制或约束。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外来环卫工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忽视型或放任型。

M男士(31岁,儿子六年级):“他学习成绩不好。每天作业不做,天天晃出去跑。我管不住他,就不管他了,让他混个初中毕业就好了。三四年级成日上网吧,也不回家,找了半夜才找到。找回来,打了一顿还是那样。”

此外,笔者还在访谈中了解到,许多环卫工人家长常常以“顺其自然”“看他自己的造化”等言辞表达对子女受教育的态度,认为解决家庭成员的温饱问题才是第一要务,从而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有些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却受限于家庭教育知识匮乏,无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教育方式出现偏差。

(三)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

美国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说过:“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调研发现,环卫工人的子女跟随父母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和学习,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与城里的孩子不同且家庭经济条件差,他们难以融入本地户籍儿童群体中,导致产生自卑的负面心理,甚至形成内心孤独、恐惧社交和心灵极其敏感等心理倾向。而环卫工人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往往仅在于温饱、成绩等方面,较少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长期失衡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孩子的人格存在缺陷,出现生活习惯差、撒谎、自卑等行为。在访谈中家长的回答也证实了随迁子女存在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问题。

Y女士(43岁,女儿五年级):“一段时间我上夜班非常忙,她每天一个人在家。可能是我真的太少关注她心里的想法,通过老师我才知道她那段时间居然有跳楼自杀的想法”。

二、外来环卫工人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育者的知识与能力不足

1.家长的教育知识基础薄弱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指出:“家长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份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仅凭借祖辈的经验和大众化的认知是无法满足的。正确的家庭教育背后蕴含着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需要家长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内容来帮助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

表1 环卫工人队伍组成情况

在学历调查中(详见表2),多数环卫工人的文化程度较低,61.6%的为小学及以下学历,可见外来环卫工人家庭的家长整体文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这也导致他们缺乏正确教育知识的储备。许多外来环卫工人家长致力于实现家庭教育的经济功能,却忽视了家庭教育中的感情交流和教育功能,认为让孩子吃饱和穿暖就已足够,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怀和引导。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良好联结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老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而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二者形成有机互动的整体,才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然而现实情况中,外来务工家长与老师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联结,访谈中家长和老师对家校互动话题的回应也印证了这一点。

L老师(25岁,N小学):“外地的家长可能因为平时工作忙,基本不会主动联系我们,来开家长会的时候也很少主动来跟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Z女士(28岁,儿子二年级):“有时候我也想去问问老师应该怎么教小孩,但是心里又想,我们外地人去跟老师反映问题,会不会麻烦了老师。我和我老公都不怎么会说话,所以平时去学校都不敢去找老师说话”。

由此表明,许多外来务工家长羞于与老师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的联结薄弱,老师对外地学生的关注也大多局限在教学中,很少主动关注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

表2 环卫工人在社会方面遇到的困难

(二)家庭沟通机制存在问题

1.家长之间沟通不畅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父母的相处方式及其营造出的家庭氛围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家庭教育的基调。而环卫工人因为生活压力大,夫妻之间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同时因为工作忙碌和工作劳累双方缺少交流和沟通,常常会导致婚姻出现裂痕。

S女士(40岁,女儿六年级):“我跟他平时很少说话,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工作时间都长,见面的时间少。另一方面是工作太累了,没心思关注情感交流这些,每天回到家后都是各自休息。”

环卫公司X经理:“环卫工人离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夫妻都是环卫工人,平时交流很少,我还知道有些环卫工人的妻子因为嫌弃丈夫工资低跟着别人跑了。”

笔者了解到,环卫工人的婚姻生活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方面,受职业时间的限制,夫妻相处时间少;另一方面,受文化素质低、不善言辞等个人因素影响,不利于情感的增进。当家庭中夫妻双方情感淡薄时,家庭关系往往就会陷入冷漠、紧张的怪圈,家庭功能也随之失衡,孩子在此家庭环境下难以健康成长,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2.家长与子女间沟通不畅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状态与其在社会中的适应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父母通过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子女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环卫工人的家庭关系较复杂,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不在少数。即使在普通的环卫工人家庭中,也存在家长和子女缺乏交流的问题。

W女士(33岁,女儿初二):“我离婚之后跟现在的丈夫结婚,我带着女儿,他带着儿子就这样一起过。我女儿和我说,继父经常骂她,有时候还打她。她继父是一个很偏心的人,对给他儿子很好,但对我的女儿就很严格,老是叫她做家务,不做还会骂。”

X女士(31岁,女儿六年级):“你看她现在大了,跟她说点什么她都觉得是管着,觉得不自由。我想送她去学舞蹈,她也不乐意,也不愿意跟我说为什么”

P先生(34岁,儿子三年级):“我也不知道跟他聊些什么,遇到一些问题时聊也不听,有时打他也没用。”

外来环卫工人家长对子女往往缺乏赞美和鼓励,常用惩罚和警示等消极方式教育子女。外来环卫工人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交流时间本就不足,生硬和消极的沟通方式使得亲子关系更难被拉近。

(三)社会支持力度弱

1.当地社会文化阻碍外来环卫工人家庭融入生活社区

C市宗族文化较强,由此产生的狭隘的自我观念使得外来务工人员难以融入当地生活。在社会方面遇到的困难(详见表2),高达77.2%的环卫工人认为自己经常受到本地人的歧视。调查中大部分的环卫工人表示,由于自己长时间待在脏、乱的工作环境,身上会存在异味,经常会受到邻居和其他人的异样眼光。有时候邻居在教育孩子时,会以他们作为反面教材。外来环卫工人家庭生活在不受欢迎的社区里,不仅加速子女自卑心理的形成,也使得家庭教育的支持网络难以在当地进行扩张。

2.公益慈善组织提供的专业服务资源有限

根据调查得知,目前C市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只有10家,持证社会工作人才只有286人,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服务的购买基本为空白。C市现有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团队、慈善会等社会服务团体所涉及的服务对象及其开展的服务项目中,缺少对于环卫工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相关服务活动。

三、改善外来环卫工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提升环卫工人随迁子女的教育,可以从政府、家校和社会三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开展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一)加强当地政府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视

首份全面指导科学家庭教育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2010年3月由全国妇联发布,《大纲》对流动人口家庭作为特殊家庭给予了宏观指导,但缺乏微观具体的实施措施。因此,C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大纲》的指导下,针对外来环卫工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真正使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政策法规上,当地政府应将外来环卫工人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削弱户籍制带来的“入学难”壁垒,推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建立,加快随迁子女教育立法的推进,制定弹性的“教育倾斜”政策。

社会福利上,政府应该加大财政奖补力度,降低随迁子女上学费用,从而降低流动人口用于子女上学的经济压力,给他们更多的入学选择,有利于提高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同时,开展公共服务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推动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工作,通过项目化的方式介入,提供物质救助和职业培训等服务,以此改善外来环卫工人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促进“家庭为本、学校关怀”教育网络的构建

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因此在家庭方面,外来环卫工人家长应通过互联网平台主动学习基础的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共同探索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增加交流的次数与深度,了解彼此的内心想法,在精神方面不断给予鼓励和情感的支持。最后要注意改善亲子关系,通过家庭亲子出游等活动加强亲子互动。

在学校方面,教师可以在关注随迁子女的学习情况之余,帮助家长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改善亲子教育行为,与子女一起成长。学校在宏观层面,应该把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采用多种指导和沟通方式,例如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进行入户家访交流等,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加强家校沟通。

(三)加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源支持

首先,一个家庭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环境的滋养,外来环卫工人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应该增加对辖区内环卫工人的关注,主动了解他们的生存情况,并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区服务中心,运用社区内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技术和知识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同时,鼓励社区其他居民改变对该群体的错误看法,尊重与接纳环卫工人,增加其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融入社区生活。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辅导的工作方法介入外来环卫工人的家庭困境,或运用小组方法协助外来务工家庭形成互助小组,并以资源链接者的身份为他们寻求更多社会支持资源

最后,当地的社会组织可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或引入当地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随迁子女提供课业辅导、结对陪伴等服务,并增强当地公益组织对外来环卫工人家庭的关注与支持力度。

猜你喜欢
环卫工人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呈贡区总工会:对一线环卫工人进行慰问
跟踪导练(五)(4)
暖心!环卫工人收集50多把弃伞送给路人
家庭“煮”夫
环卫工人 工会一直在你身边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