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晓娜 张剑波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乳清粉是我国进口量较大的一类乳制品,仅次于奶粉,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9—2018年,乳清粉年均进口增速达11%。美国作为全球乳清粉主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一直是我国进口乳清粉的主要来源国。2017年,我国进口美国乳清粉占比达55%。乳清粉是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要原料,因进口美国乳清粉大部分为饲料用,故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成本的影响不大,但会削弱美国乳清粉出口我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出口面临萎缩。2019年9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一次排除清单,其中包括饲料用乳清粉,2019年9月17日—2020年9月16日实施。尽管未来一年,我国对美国饲料用乳清粉取消加征关税,恢复其贸易价格优势,但长期来看,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对欧盟、南美乳清粉出口则是一次机遇,未来对华出口量将逐渐增加,并有望取代美国乳清粉在我国市场的地位。此外,随着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调整,以奶酪、黄油为代表的干乳制品的生产将不断提升,国产乳清粉发展潜力巨大。
乳清是生产干酪或干酪素时的副产品,主要成分包括乳糖、乳清蛋白、矿物质等,乳清总干物质含量约占原料乳的1/2,其中,维生素含量丰富,乳清蛋白约占总乳蛋白的20%,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将乳清直接烘干后就得到乳清粉,属于全乳清产品。
1.1.1 根据来源分类
乳清粉根据来源分为甜乳清粉和酸乳清粉。从生产硬质干酪、半硬质干酪、软干酪和凝乳酶干酪素获得的副产品称为甜乳清粉,pH值为5.9~6.6;盐酸法沉淀制造干酪素得到的副产品为酸乳清粉,pH值为4.3~4.6。
1.1.2 根据脱盐与否分类
根据脱盐与否分为含盐乳清粉和脱盐乳清粉。脱盐乳清粉即低矿物质乳清粉,是将乳清中去除一部分矿物质而制得。常见的脱盐量是40%、50%、70%、90%,分别用D40、D50、D70、D90表示。
1.1.3 根据乳清蛋白分离程度分类
根据乳清蛋白分离程度分为高、中、低蛋白乳清粉。高蛋白乳清粉是将新鲜乳清杀菌、干燥后制得,蛋白含量为11.0%~14.5%;中、低蛋白乳清粉是将新鲜乳清中提取出部分蛋白后,再经杀菌、干燥后制得,其中,作为饲料级的中蛋白乳清粉蛋白含量为6.5%~8.3%;低蛋白乳清粉蛋白含量仅为2.0%~4.0%。
乳清粉不仅含有乳清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高质量的蛋白质,还含有乳糖、必需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工业中,如婴幼儿营养食品、焙烤、饮料、冷冻食品、糖果、肉制品和汤料等。高蛋白乳清粉在乳制品、冷冻食品、焙烤、糖果等食品中可作为乳固形物来源。在高温蒸煮和烘烤中有强化色泽的特点;此外,在面包烘焙过程中,乳清粉也可作为奶粉的替代品,对优质面包膨松有重要作用。
此外,脱盐乳清粉作为优质的乳清产品,尤其是D90、D70,特别适合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需求,主要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用于调整蛋白比例,使其接近母乳,同时,矿物质的去除可减轻婴幼儿肾脏负担。乳清粉还被作为一种能量饲料应用于幼畜饲料中,如低蛋白乳清粉含较多乳糖和免疫球蛋白。其中,乳糖可在仔畜消化道内产生大量乳酸,降低幼畜体内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而免疫球蛋白对肠道具有保护作用。
乳清大部分来源于干酪的生产,因此,乳清粉的主产国也是干酪的主产地,如欧盟和美国。世界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11—2014年,欧盟乳清粉产量有所下降,但整体仍保持在150 万吨以上。其中,法国、德国、荷兰乳清粉产量占欧盟总量的75%左右。欧盟乳清粉年出口量在130 万吨左右,占其总产量的80%以上。美国是全球乳清粉主产国,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乳清粉总产量为49 万吨,占全球产量的3.3%;同期美国出口量为23.4万吨,占全球总出口量的7.6%,出口量占本国产量的47.76%。
其他国家如白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瑞士各国乳清粉年产量在5~15 万吨,尤其是阿根廷,乳清粉生产主要用于出口。
目前,全球乳制品行业正从传统乳制品向乳制品深加工领域拓展。欧美发达国家中,约70%原奶被加工成奶酪、奶粉、乳清粉、黄油等深加工产品,液态奶只占30%左右。而我国约80%原奶用于生产液态奶,乳制品深加工方面尚未形成大的产业,产量较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乳制品产量2 935 万吨,同比增加4.2%。其中,干乳制品产量243.38 万吨,同比下降4.97%。目前国内干乳制品生产主要为工业奶粉、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奶粉类产品,奶酪、乳清粉、黄油等深加工干乳制品生产很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奶粉产量120.72 万吨,同比增长1.04%,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同期奶酪年产量仅约3 万吨。据了解,国内仅个别企业有小规模的乳糖生产,少量食品级酪蛋白和乳清浓缩蛋白生产。
因我国奶酪产量极低,故其副产物乳清粉主要依赖进口。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乳清粉进口量由2008年的21.13 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52.96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7%。其中,2017年从美国进口乳清粉29 万吨,金额约2.8 亿美元,占乳清粉进口总量的54.9%;其次来自欧盟,约占35.3%。此外,从乌克兰、阿根廷、澳洲进口乳清粉量分别占3.0%、3.0%、1.0%。
我国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乳清粉进口主要来自欧洲,而从美国进口的乳清粉约80%是幼畜饲料用途。
2018年6月16日,针对美国发布加征关税商品名单,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18年7月6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659 项约500 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在加征关税名单中,包括乳清粉、鲜奶、大包奶粉、炼乳、奶油、奶酪等乳制品。美国是我国第二大乳制品来源国,仅次于新西兰。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进口乳制品247 万吨,从美国进口乳制品33.9 万吨,约占13.7%,其中,从美国进口奶粉占4.7%、乳清粉占54.9%、奶酪占11.9%。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清粉含量占40%~50%,主要用于调整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比例,满足婴幼儿蛋白质消化吸收需求。据测算,对美国乳清粉加征关税,意味着每吨乳清粉到岸价将增加人民币1 700~2 200 元(按美元汇率1∶6.8折算),每900 克桶装产品生产成本费用增加0.8~1.0元,成本增加约1.7%。另据国金证券报告称,按终端售价300 元/罐的奶粉为例,每罐只需提价6元,价格上涨2.0%,即可轻松通过提价转嫁乳清粉加征关税引发的成本增加[1]。
此外,由于美国进口的乳清粉绝大部分是饲料用途,少部分在国内脱盐处理后用于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故对美国乳清粉加征进口关税对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成本影响不大。
中国是美国乳清粉出口最大市场。美国海关数据显示,美国乳清粉总量的45.5%出口至中国,其次为墨西哥、加拿大、菲律宾和日本,分别占其出口总量的10.6%、7.0%、6.0%和4.3%[2]。中国作为美国乳清粉的主要出口国,中美贸易摩擦无疑将使美国乳清粉在中国市场丧失价格优势。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测算,加税后,进口美国乳清粉价格将在2017年完税均价的基础上上涨约43.0%。在低端饲用乳清粉市场中,加税后,美国乳清粉完税价格比波兰、乌克兰、阿根廷等国家高10%~30%,价格优势丧失,预计美国乳清粉对华出口量将出现明显萎缩。
2019年9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公布第一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一次排除清单,其中,排除名单中与奶业相关产品包括饲料用乳清粉、苜蓿草,自2019年9月17日正式实施,截止至2020年9月16日。尽管未来一年,我国对美国乳清粉取消加征关税,恢复价格优势,但长期来看,经过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今后我国将积极拓展各类产品国际来源地,降低外部集中度风险,美国乳清粉对华出口仍面临萎缩风险。
随着美国乳清粉出口至我国数量的降低,欧盟、澳洲、阿根廷的乳清粉对华出口将迎发展机遇。预计未来用于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高端乳清粉市场将进一步被法国、荷兰、德国、爱尔兰等欧盟国家瓜分;低端饲用乳清粉市场将逐渐被欧盟国家及波兰、乌克兰、阿根廷等东欧、南美国家替代。
欧盟尤其是法国、德国等奶酪主要生产国,出口我国的数量将明显增加,预计对中国的出口潜力将增至50 万吨以上;波兰饲用乳清粉出口中国的潜力有望由现阶段的3 万吨增加至10 万吨以上;阿根廷饲用乳清粉对中国的出口有望增加至5 万吨以上。上述国家整体对中国的乳清粉出口潜力将达65 万吨以上。
近年来,国内深加工乳制品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如奶酪市场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25%,2017年消费量在15 万吨左右[3]。深加工乳制品市场竞争逐渐由奶粉转向以奶酪为主的“吃奶”竞争阶段。从乳制品产业整体看,推动以奶酪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深加工乳制品的生产与消费,对稳定国内乳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受养殖模式、成本等因素影响,国内长期存在生鲜奶价格高、国际竞争力差等问题,加上近年来,乳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加快,国产乳制品受进口乳制品冲击严重,市场竞争力弱,制约国内上下游产业稳定发展。农业农村部、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收购价格与美国相差幅度高达64.3%,比2017年扩大了15.8个百分点。加快发展高端乳制品尤其是高附加值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从而发挥国内原奶新鲜优势,对提升我国乳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奶牛养殖业与乳制品加工业利益联结不紧密,奶业产业链脆弱,“奶少抢奶、奶剩倒奶”的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乳制品深加工产品种类单一,主要为奶粉,但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乳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奶粉市场已全面放开,调节能力丧失,急需发展差异化深加工产品。奶酪品种类型多、保质期较长、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将会更好地发挥“蓄水池”作用。而乳清粉作为奶酪的副产品,未来产量也将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