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郑 玺 解玲娜 祝文琪
(1 清远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2 北京元亨汇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新生犊牛经常会出现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多种,1 月龄内的犊牛腹泻多与轮状、冠状病毒有关。美国专家首先指出一些断奶前犊牛的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不是之前所认为的由细菌引起的,且这种腹泻具有传染性。若病原体长期存在于牛群中,腹泻将频繁发生;若短期内犊牛的出生数上升,腹泻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每增加一头犊牛,临床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死亡率也会上升。这种类型的腹泻也会在购买了日龄小于3 周的犊牛的牧场发生。这种腹泻也会发生在仔猪、马和羊身上。
短期内,同一区域多个个体发病,临床表现会逐渐加重。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动物之间互相感染,导致病原体增多,毒素加强;另一方面,环境中的病原体持续增多,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一年才出生几头犊牛的牛群,该病发病率低;而短期内有大量犊牛出生的牧场(如采用同步发情技术的牧场),发病率则高。原因在于一年仅几头犊牛间断出生,感染链被自然断开,因此,短期内出生大量犊牛的牧场,间断感染链是一种很好的预防该病的方法。
实际上病原体存在于所有牛群里,每一头犊牛都可能感染该病,增加犊牛的敏感性和感染几率有几个因素:(1)犊牛出生后,自身不健康或者照看不充分;(2)犊牛出生后,对其进行饲喂、取出口中黏液等操作时,卫生工作不到位;(3)初乳饲喂不及时或者不足量;(4)将新生犊牛安置在又冷又湿的外墙边,或挨着粪道,与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接触;(5)犊牛舍环境控制不好,密度过大,新生犊牛之间相互接触感染;(6)使用多种代乳粉,且代乳粉温度不合适、固体浓度不恰当。
轮状病毒感染通常发生在犊牛出生后的第1周,冠状病毒感染通常发生在犊牛出生后的第2~3周。犊牛也可能同时感染两种病毒。
病毒由口摄入,快速到达小肠。侵入到小肠绒毛顶端的上皮细胞进行繁殖,同时破坏肠绒毛顶端。该阶段会导致犊牛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和发烧的症状。
肠绒毛的顶部被病毒破坏,上皮细胞不能再从绒毛底部快速更新,肠绒毛被分解。随着病毒的快速增殖,肠绒毛不断被攻击破坏,仅存的完整的小肠绒毛只能吸收部分营养成分、盐分和水。绒毛底部新生的细胞产生大量的黏液,但消化酶的含量很少。最终肠绒毛不能产生足够的肠液和酶,食糜不能充分分解,未被消化的食糜被肠道中的细菌分解、发酵、利用,小肠的pH值改变,而机体试图通过释放更多的液体到肠道来平衡肠道pH值的变化。表1为犊牛消化系统正常的pH值。
表1 犊牛消化系统正常的pH值
来自乳中未消化的蛋白被细菌分解使肠道的pH值上升,进而导致小肠酸度降低,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可能从大肠进入到小肠,增加了细菌感染的几率。
肠道水分吸收不充分、机体组织中水分向肠道流动,使肠道水分增多,导致肠蠕动加强并发生腹泻。此时,由于肠道功能紊乱,犊牛粪便中含有大量水分及泡沫,并持续呈喷射状出,吸气时也可见腹部疼痛。
犊牛机体的矿物质平衡和水平衡密切相关。当水分从犊牛机体组织流向肠道来平衡肠道pH值时,电解质也释放到肠道。这些电解质不能被肠道里水分完全消除,从而导致了机体的盐分缺失和肠道的盐分过多。犊牛机体脱水会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和眼窝深陷。
钾和钠在电解质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也在维持犊牛机体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钠以氯化钠(盐分)的形式存在,主要存在于机体的体液和血液中;而钾主要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中,如血细胞。如果发生腹泻,最后或许会导致血液中的钠消失,进一步发展,细胞中的钾也会流失。如果犊牛长期腹泻,血液渗透压改变,血液变稀,会发生循环障碍及抽搐,使得代谢快速下降,甚至在几小时内死亡。
在犊牛刚出生的几天和断奶的前几天,上述病毒感染临床症状非常典型,此时,抗生素也会失效。
分离病毒较为困难,在发生腹泻的犊牛最初2~4 h排出的粪便中,可分离到病毒,刚死亡的犊牛体内也可以发现病毒。之后必须立即深度冷冻,直到检测时方可解冻,检测只能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
若犊牛出现轮状和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但是粪便中未检测到病毒,此时不能排除感染,应该在下一头犊牛出现临床症状时或者犊牛死后立即进行检测。检查死亡的犊牛可发现,肠道胀气,肠壁薄如纸,在显微镜下可见肠绒毛萎缩。很多时候2~3 次的粪便检测仍然发现不了病毒,但犊牛实际已经感染轮状或冠状病毒。现在已经有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取犊牛粪便,快速检测,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减少新生犊牛死亡率。
当发生轮状或冠状病毒感染时,不可仅仅针对性治疗,必须采取支持性的治疗和缓解症状、支持生命活动的措施。
(1)用电解质溶液替换牛奶,支持犊牛机体循环;(2)皮下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在奶中也添加葡萄糖;(3)使用抗生素,预防第二阶段的细菌感染;(4)脱水时机体供能差,要补充热量,注意给犊牛保暖,尤其在冬季。
将饲喂犊牛的牛奶替换为代乳粉。代乳粉里含有的添加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比牛奶中更全面,能够满足犊牛营养。注意此时要使用抗生素及乳酸发酵物。
(1)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将其单独隔离在消毒后的干净犊牛舍细心照顾,患病犊牛要严格与牛群分离,确保患病犊牛和犊牛群的粪便完全隔离;(2)在犊牛出生后的前6 h,要保证犊牛采食2.25 L洁净的初乳,使乳汁中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发挥最大化;(3)避免犊牛与其他牛群饲喂者接触,最好由专人负责照看,进入犊牛舍的衣服和鞋子也应专人专用。
由于刚出生的几小时内,犊牛的吸收效率最高,有问题的犊牛还需在饲喂初乳前灌服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增强犊牛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饲喂初乳时, 添加适当的乳酸和乳酸菌培养物以及1 000万单位的维生素A。酵母培养物能够预防粪肠球菌快速扩散到整个小肠,乳酸产物能够促进犊牛肠道生成重要的乳酸菌群,创造不利于有害菌生长的条件,同时给予大量的维生素A、C、D3、E以促进皮肤、黏膜的生长和刺激代谢。
犊牛感染了特定的轮状、冠状病毒,死亡率高。因此,需要进行免疫接种。疫苗需要在产犊的前6~8 周和3~4 周分别注射。免疫接种的目的是增加初乳中轮状、冠状病毒的抗体和大肠杆菌的抗体数量。初乳抗体水平的提高与上述预防措施联用,方可有效的发挥作用。
犊牛可以在出生后立即通过口服来接种轮状和冠状病毒的灭活疫苗。通过刺激形成特异性抗体,让其建立起自身的主动免疫非常重要。在免疫接种后2 h内,不要对其饲喂初乳,因为初乳中的抗体会中和、改变犊牛体内疫苗中的病毒,使免疫接种失败。
对新生犊牛注射母牛血液也是十分有效和可靠的,不仅仅能针对轮状和冠状病毒感染,还可以刺激犊牛产生非特异性感染抗体,如刺激吞噬细胞。此方法可在牛出生后的12 h内,用含有柠檬酸钠的采血管从母牛脐带收集100 mL血液,注射到犊牛皮下几个不同的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