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慧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165—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吃透新课程理念
《數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指出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贪玩、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适时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教学“小数乘法”一节内容时,笔者事先让同桌两个模拟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一人扮演售货员,另一人扮演顾客,然后询问他们在买东西时有没有谁把钱算错了,你是怎么知道谁把钱算错的。游戏结束后,笔者让一个学生上台扮演售货员来卖苹果。苹果每千克9.8元,现在买了3.5千克,应该付多少钱?实践证明,这样教学,由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特别感兴趣,很快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了结果。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小数乘法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感兴趣,那么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内需,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适时因材施教。比如,可以给喜欢画画、善于观察物体特点的学生布置观察、画画的任务,给喜欢阅读、善于总结学生布置阅读类的任务。
比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可引导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纸,通过剪、拼及平移使其变为学过的图形,再根据学过的图形与现在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得出现在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的,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是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适时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将有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