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阳
做眼病科普,享光明世界。
“医生,不是说18岁以后眼睛就定型了吗?我怎么又近视了呢?”
“医生医生,我已经做完近视激光手术了,为什么度数还是每年都涨呢?”
“医生医生医生,我前段时间用眼有点过度,近视又加深了,该怎么办呢?”
不管是出诊遇到病人,还是身边的亲戚朋友,最关心同时也是疑惑最多的往往就是视力。最典型的就是有人问完会略带质疑的表情看着你,那后面的潜台词就是:“不是说好了成年后就稳定了吗?”
容我先擦掉额头上拉下来的黑线(网络语言,表示尴尬),再慢慢道来。
近视是人屈光状态的一种。人想看清任何物体,首先需要的是——光。物体的光,不管是自身发的光还是反射的光,到达眼球后,经过精密和复杂的折射过程,最终达到视网膜,也就是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非常迅速地传递给大脑。大脑是接受信号的司令部,如果传递过来的信号不清晰,大脑就会发出指令指挥身体作出改变,于是便有了眯眼、伸脖子、往前靠等动作。当然,除了这些外在的动作,眼球内部也会有一系列指令,比如放松睫状肌、变平晶状体、缩小瞳孔等。如果模糊信号长期存在,眼球就会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其中就包括眼球直径增长。而眼轴变长是不可逆的,每增加1毫米的眼轴,相当于近视增加约300度。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下面的讨论了。
人眼的屈光状态其实终生都在变化。很多人熟知的“假性近视”,也是一种特殊的屈光状态,就是睫状肌过度紧张,但眼球的大小(眼轴)和角膜的屈光力(黑眼珠最前面的透明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尚未未发生改变。因此只要睫状肌放松下来,假性近视就会自然消失。但如果假性近视的状态持续存在,眼轴将不得不做出增長的改变,那就是“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了。
其实,更不为人所熟知的是“假性远视”,也就是远视储备。这里有部分先天的因素,就像每个人的家底厚不厚。远视储备多的人不容易近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不要羡慕“有钱人”的生活,别人家小孩每天玩手机、打电脑就是不近视,但你家小孩没怎么玩,偏偏近视了……没办法,实力不允许啊!但“太有钱”了,也会出现另外的烦恼,就是高度远视,那是需要尽早矫正的,不然会造成终生的弱视。
现在国家大力推行近视防控,我觉得最大的益处在于,让每个孩子尽早地知道自己的远视储备,就是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富二代”。如果不是,那就乖乖地努力吧,提高护眼意识,增强护眼知识,注意阅读和书写姿势,坚持户外锻炼。这些都是受益终生的习惯,也是“屌丝逆袭”的唯一途径。
我们再回到成年人的话题吧。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发育情况是不同的,有早有晚,有快有慢,有人一个暑假长10公分,有人每年长2公分。眼球是身体的一部分,同样遵循此规律。所以,到18周岁后眼球基本定型,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我在门诊中也遇到很多人是到了大学才开始近视的。正如你的身高不长了,并不代表不长肉了,同样眼轴相对固定了,并不代表角膜和晶状体不变化了。
成年人如果某段时间内过度用眼,比如长时间看书、看电脑或手机,通宵玩游戏、躺床上熬夜追剧等,我们的司令部也会发出改变眼球结构的指令,从而导致视力变差。举两个例子,我曾在门诊中遇到一名怀孕后近视度数一年内增加300度的患者,但其眼轴是正常的,角膜屈光力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甚至有文献报道,怀孕期间不注意用眼健康,还会导致圆锥角膜(一种角膜前突,屈光力极高,需要角膜移植的疾病)。
另一位患者在18岁时已经近视500多度,接受了激光手术。15年后,每天在电脑前工作的他再度变成500多度的近视。所以说,人是不断适应环境的,长年累月的近距离用眼工作,就算是成年人,也会造成近视度数不断增加。
还有一个存在误解的概念是验光度数。很多人将视力和度数等同起来,经常问“0.3的视力大概是多少度”,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视力和度数之间并不存在对等的关系。100度的近视可能是0.3的视力,500度的近视也可能是0.3的视力。因为大脑对模糊像有超强的适应和识别能力。但模糊像始终是模糊的,是有极限的,不可能500度的近视还能有看到1.0的视力。另外,大量研究数据也证实,模糊像会导致近视进展更快。所以不要抱怨戴上眼镜就拿不下来了,因为清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还有就是验光时间点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寒暑假进行验光,所以得到的那个横截面时间点的屈光状态,如果该段时间存在用眼过度,就会造成验光结果的偏差。成年人更是如此,一般都是觉得最近一段时间视力下降了再去验光。如果进展不大,可以等一段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让屈光状态恢复后再次验光,这样才会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成年人过度用眼,除了造成屈光状态的改变,更可怕的是可能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葡萄膜炎、角膜炎、黄斑渗漏等其他眼部疾病。这些都是比近视加深更加难治,甚至会造成永久视力损害的疾病。
综上,我们的视力是需要我们终身维护的,并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人所特有的义务。认为成年后眼睛就定型了,就可以随心所欲了,那是大错特错。我们眼科医生提倡的是“节约用眼”,千万不要肆意挥霍而出现“负资产”。合理分配用眼时间,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和距离,提高护眼意识,才是疗效持久的良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