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春 黄九林
[摘 要]“倒数的认识”教学分六个环节:自学——探究新知,说学——交流汇报,帮学——释疑解难,导学——点拨提升,检学——练习反馈,评学——表扬激励;整节课做到:新知——让学生探究,教材——让学生讲解,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小结,评价——让学生参与,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六学;主体;倒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62-0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36页“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和意义,明确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理解倒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数感,并能正确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能灵活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3.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求出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
出示口算题:
[712×127] [1×45] [8×18]
[123×23] 0.25×4 0.125×8
師:这组计算题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再说出几组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这就是今天所要学的——倒数。倒数的内容请自学完成。自学要求:(1)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写出你的新发现、新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4)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说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5)完成书上的“练一练”。
【评析:“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六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而掌握倒数的意义,教师只需要成为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学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1步:让学生先小声说出自己通过看书学到了什么,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第2步: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并进行适当的板演。
第3步:让学生说出新的发现以及创新的想法。
第4步:让学生质疑。
生1:为什么0没有倒数?
生2:怎样求小数的倒数呢?
生3:带分数的倒数怎么求?
【评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层次、分步骤地汇报展示,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避免走上学生探究后教师再重新进行讲授的老路,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对倒数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探索。】
师:谁能解决生1、生2、生3提出的问题?
生4:因为0乘任何数都不能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生5:求小数的倒数可以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例如求0.75的倒数,可以先把它化成[43],然后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得[34]。
生6:求带分数的倒数,应该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出示问题: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词最关键?为什么?
2.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3.怎样求0.8和1[34]的倒数?
4.你能用求倒数的方法和倒数的意义分别说明“0为什么没有倒数”和“1的倒数为什么是1”吗?
5.运用倒数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教师加以点拨)
【评析:“帮学”和“导学”是学生对倒数认知“升华”的关键。任何一个知识的学习都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学往往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面,而更深刻的认知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帮学”以学生之间的互相争论、解答、辨析等形式为主,学生是再认知的主体,教师在其过程中起着扮演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
【评析: “检学”是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逐渐内化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出示层层递进、多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知识条理化和结构化。】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都不错,都能够主动探究新知、积极讨论。有的同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钻的很深,能主动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今天我给全班同学每人加1分……
【评析: “评学”包含两个方面:评价学生和评价学习。评价学生主要是用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每一个活动中得到肯定,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评价学习就是每一个环节后的小结以及全课小结,是对知识的再提升和再确定。评学应该贯穿于整堂课,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数学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
【教学评析】
与传统课堂相比,“六学”引领下的课堂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享受自学、探究、汇报的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节课从一开始简单的导入,到学生自学知识、汇报展示,以及相互评析、辨析,都在促使学生形成倒数的概念。整节课的活动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无障碍沟通,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不仅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深刻,还形成正确的认知概念,而且培养了很多非智力因素(主动学习,认真思考和反思的习惯;具有思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改变角色,教师成为“引导者”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中,教师彻底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无论是在自学还是合作、汇报、辨析,教师就如同隐身一般,只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转接处以及组织学生活动时出现。即使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也尽量不解答,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決问题,坚持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来的。教师始终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其中,学习不再只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的事情,而是学生独立或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只要教师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点成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设计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引导者”身份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快乐地学习!
3.正确处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自学的过程应该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但仅仅独立思考是不够的,容易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这就需要合作交流,但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这时的合作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本节课中,先有独立思考的“自学”,再到合作交流里的“说学”、“帮学”和“导学”,越是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越要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作学习才会有效。
4.注重积极地评价,增进学生数学情感
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持久度需要外部刺激,学生愿不愿意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否坚持?这里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评价。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简练精辟的表扬话语,尤其在学生汇报展示和产生思维困惑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也可让学生来评价,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这样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沟通,不但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学生还会沉浸在成功学习的快乐中,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