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芳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校园;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033—01
近年来,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与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很多学校纷纷通过开设诵读班、兴趣班、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形式,进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踐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作用
1. 有言论称,当代中国社会有四大缺失:功德、法制、诚信、感恩。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所以,加强小学阶段的传统美德教育刻不容缓。
2.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力倡导中华名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了这些精神内核作为我们的行动纲领,我们的教育行为就有章可循了。所以,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第一要义就是传播、弘扬、激发、熏染人类最美好最本真的情感。
3. 小学阶段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这一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强,是人格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对他们进行教育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来进行才会更有效果。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主要在于立德树人,让每一位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中国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针对5~15 岁的少年儿童,在儿童性情未定之时和心智初开之际,就施以正当的教育,以培育儿童的品德,启迪儿童的智慧。这类教材种类繁多,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需要一辈子来学习和体会,有些内容小孩可能不理解,但这些词句会在大脑中、心灵中慢慢沉淀下来,一旦经历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孩童时期学过的东西会突然触发,豁然贯通。
5. 在小学生启蒙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但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所以,“童蒙养正、明礼导行”,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策略
1. 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有些学校仅仅是一种活动,变成了一阵风。而这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匆匆忙忙之间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是孩子们还没摸到传统文化的皮毛,活动就偃旗息鼓了。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效果上却差强人意,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要能进得去,关键还得留下来。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2. 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一种文化,都搭上了“文化进校园”的班车,一股脑儿地进入了学校的课程表,俨然变成了所谓的文化“大杂烩”。做好文化进校园工作,必须坚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科学选择合适的文化类型、实现最佳效果的文化内容。
3.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结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响亮的标语,也不能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流于形式,将工作停留在表面。但不少学校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走过场”现象,导致活动实效性弱、教育内容肤浅等问题,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心灵深处受到了怎样的文化感染?却似乎不得而知。因此,既要在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上做文章,更要注重认认真真学文化,踏踏实实学做人,从而达到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4. 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耐心,因为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操之过急,缺乏耐心,恨不得让学生一口就吃成胖子,古诗词教育中就曾出现过教师逼孩子背诵的情况,学生一度比较反感。这显然不现实,所以必须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99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