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清
(山东省栖霞市牟氏庄园管理处,山东 栖霞 26530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面临着时代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为使博物馆工作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形势,积极开展博物馆相关展览工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参观兴趣,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促使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予当代民众更为丰富多元化的博物馆信息,压缩了传统博物馆的宣传时间成本。新媒体技术拥有强大功能,能够及时通知博物馆爱好者具体的展会主题、展会举办时间及展品详情,通过客户端转发或其他传播方式,让博物馆的宣传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让更多潜在用户关注博物馆平台的信息动态[1]。此外,新媒体技术还可让观众从传统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向信息的互动者转换,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媒体技术出现使博物馆展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限制,借助现代化技术表现形式,呈现博物馆的跨文化主题,有利于推动博物馆之间的学术交流。
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加深博物馆的展览深度和广度,促进相关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博物馆与社会单位之间的商业展览、引进外展、以展带销、经贸项目合作、争取捐款捐助等方式,来不断增加博物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博物馆经费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为广大民众提供文化服务。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文化知识渴求程度与日俱增,博物馆引用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博物馆的服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得博物馆服务呈现了与时代相契合的全局性、系统性、科学性,不仅完善了当前的服务质量,还重新定位了博物馆的服务目标,为博物馆文化的广泛宣传奠定了基础。
博物馆日常展览物品大都为存世时间较长的古物,由于长时间处于暴露的空气中,受空气湿度及展示空间存在的不确定化学成分影响,可能会出现损伤。巨幕投影技术的应用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
以书画作品为例,该技术不仅可以清晰展示整卷书画,还可放大细节,使其呈动态显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融入书画所展示的历史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便在长128 m、高6.5 m的巨幕投影仪的协助下成功展示,获得广泛好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专业人员利用Photoshop软件将《清明上河图》内的任务“抠”出来,并对不同人物的身份、背景、表情、行动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利用MAYA、3DMAX进行3D建模,在超长分辨率视图正交透视对位技术的协助下,实现动态化的《清明上河图》。②对整个画面进行分割,根据新媒体技术分类(表1),用7个相机进行管理透视,同时对7个相机采用统一的校正技术,以保证构图不会错位。针对每个镜头构建一个虚拟的运动空间,保证角色排布时准确的空间结构走位。③技术人员借助26台高流明投影机向特殊网纱进行投射,便可模拟《清明上河图》的水纹,其效果十分逼真。④通过主机与分屏设备结合,实现一台播放主机同时输出三路视频信号给投影机,进行相应顺序的画面显示,再用标准三屏映现出来。
表1 新媒体技术分类
全息投影技术是一种连贯虚拟与现实的媒介,打破了传统投影技术的局限性,通过数据信息的全面记录,给予参观者强烈的传神感。借助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实现文物的复原,呈现给参观者文物的原貌。在上海世博会的展览中,众多国家都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如上海世博会中的白俄罗斯馆,借助全息影像技术将国家博物馆的珍藏文物全部展现给观众,不仅节省了文物运输的成本,而且有效避免了文物的损坏,且给予参观者更是如亲眼看见文物,丝毫没有失真的感觉。①专业人士安排设备的位置,利用Photoshop制作网格表,定位文物的长宽高信息,保证后期建模和观赏的真实性。②用MAYA或者3DMAX建模。在模型0°、90°、180°、270°4个点放置4台摄像机,根据现有视觉角度和网格数据,调整摄像机高度,继而进行动作编辑,最后进行渲染并将其投影至360°全息展示柜中。
全息影像技术不仅可运用于博物馆展示,还可引用至历史场景的讲解上。让文物回归其所在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参观者更为震撼的历史场景,以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博物馆文化宣传。
为了提升文物的艺术感染力,博物馆选择采用VR技术。VR(virtual reality)也称为虚拟实境、人工环境或灵境技术,借助电脑技术模拟出三度空间,向参观者提供融合多种感官的虚拟场景,使参观者如临其境,更好地参观三度空间内的事物[2]。参观者在三度空间内移动时,借助电脑强大的运算功能可以实现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该技术是将人的意识代入虚拟世界中,让文物展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氛围。
2016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瓷漆展览上,首次使用VR技术,其展示空间内设置了VR视频观影互动区域,参观者只要带上VR眼镜,操作遥控设备,便如同置身于考古工地。伴随随意走动,观众还能观看烧制瓷漆的窑炉、装烧瓷器的匣钵,以及散落在工地上的瓷片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VR技术的核心是追踪、CG动画以及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用动态环境建模技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需要,用3DMAX建立对应的虚拟环境模型,用CG动画对场景细节进行描绘、设计等,最后进行渲染。
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的应用体现出其数字化、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突出优势,对于扩大博物馆文化的宣传教育影响,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具有划时代意义。博物馆管理人员应重视新媒体技术为博物馆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意义,这也是未来博物馆与网络技术进行充分融合的关键机遇[3]。
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强化了参观者的互动体验及情感体验,有助于历史文化的传播。此外,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打破了远距离的展示限制,在保证展品展示效果的同时,还降低了展品的运输成本。对于某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可全方位进行观看,实现了跨国文化交流。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方式,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丰富了文物“讲解”手段,增加观众的收获,这是新媒体技术给博物馆展览带来的机遇。
(1)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新媒体设备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这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技术在不同主题展品的应用中需要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后期处理,也会增加博物馆的资金投入。此外,虚拟文物在给参观者造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会逐步发展成参观者随时随地可观看得展览,从而给博物馆的长期发展带来挑战。
(2)传统博物馆依靠新媒体技术建立了网上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平台,拓展了广大博物馆爱好者接受博物馆咨询的渠道,使博物馆文化的传承更加迅速。然而,由于网络博物馆等平台处于建设初期,其所呈现的整体设计风格与博物馆文化内涵不相符,且不够美观,信息导航系统较为混乱,用户不能及时检索其目标,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期待,网络博物馆的建设也由此成为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的一大挑战。
(3)众多虚拟博物馆平台的互动展示喧宾夺主,博物馆内容有待丰富。虚拟博物馆在我国兴起时间较短,相关管理人员对其研究不够深入,且虚拟互动项目多在极短周期内构建完成,与展品主题、展品内容之间出现脱节,故使用户达不到对展品的认知。互动模块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合理性,导致用户不能快速理解其互动方式,也不能充分通过该平台进行互动。互动模块中造型、色彩、声音等的设计还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
(4)国内博物馆虽对网络博物馆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仍未处理好相关细节问题。博物馆内的无线信号覆盖面不够广,手机用户不能及时获取需求信息,也不能顺利下载博物馆推出的辅助展示应用、扫描二维码获得的数字展示,给展品信息的宣传和观众对文化的认知造成不利影响。
博物馆展览中应用新媒体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为博物馆带来了多元文化盛宴,但是由新媒体技术所引发的挑战也是博物馆长期发展规划工作不得不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