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田伟东,程 伟,宋晓薇
(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自工业革命爆发之后,几百年的工业历史使人类社会发生巨大改变,大规模的工厂、厂区和工业建筑分布在城市和乡镇各地,以一种独特的视觉景象同城市生活相融合。而对这些近现代出现的工业建筑开始进行保护和更新,则并没有那么早。1970年,西方迈入后工业社会之后,才慢慢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产业结构大调整后,开始面临大量旧工业建筑的废弃和闲置以及再生利用的状况。
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从大规模建设新城新区的增量规划时期转为以城市更新改造为主的存量规划发展时期。大量旧工业建筑,包括厂房和厂区,作为城市更新中的城市存量,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改造更新的重点(图1),在世界各地区包括中国都产生了不少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优秀实践。
城市存量用地一般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展过慢、低效利用的、空间使用效率不够的土地,其中包括破产企业的闲置土地、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设土地等,文章论述的旧工业建筑及厂区就属于城市存量的范畴。旧工业建筑指在城市发展中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搬迁或停产后在原址上遗留的工业建筑及其附属物,在城市存量更新中,旧工业建筑也发挥独特的作用,发展更新为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城市规划的功能和风貌[1]。目前在旧工业建筑的更新上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综合国内外旧工业建筑的更新经验,总结出可供选择的再生利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旧工业建筑在特定时期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见证了该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旧工业建筑进行再生利用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旧工业建筑,包括工厂、街道、车间以及整套的生活设施组成的厂区或者工厂小镇,在改变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转变了城市风貌,成为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同它们的物质载体对几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一定时期共同的历史记忆[2]。对衰败、废弃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有计划的再生利用,也就是保存城市区位的认同感和公共的识别性,意味着对城市发展脉络和历史足迹进行保护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很多旧工业建筑具有很高的建造设计工艺和美学风格,对他们的再生利用同时也是保护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成果。比如在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工厂,是第一个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玻璃窗的建筑,也首次实现了外墙和机构互相脱离的建造技术,具有时代性和极高的艺术、技术价值。
旧工业建筑一般具有交通区位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工厂从原本的城市郊区发展为新城市区,交通条件更加便利;另一方面,旧工业建筑一般体量很大,且结构坚固,建筑寿命较长,相比其他存量建筑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若经过合理的再生利用,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和更新改造,依然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作用,由存量建筑变为适应城市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建筑,降低再生利用的成本,做到物尽其用[3]。
在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中,大多会引进积极的节能和生态技术,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存量改造和更新道路。同时,还能减少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对基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大大降低。原有的工业制造功能被引进的服务业、文创产业等其他功能业态替换后,在生态环保的同时又能够激活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和经济活力,促进周边地块和城市更好的发展。
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表1),对影响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选择合理恰当的模式,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绝大多数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影响干预因素之一就是政治因素,对政治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如何将城市存量中的工业用地进行功能替换变成敏感又复杂的问题。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总体规划中,对旧工业建筑土地性质的转变都进行了重点规划。
2015年4月,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4]28号),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30个街区列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这一举措有利于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存,为更好地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2017年12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把北京等10个城市列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道路。
表1 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可选模式
从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已经都开始认识到对旧工业建筑合理的再生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并针对政策瓶颈开始积极的探索。
如果工程项目的建设导致社会影响不大,就会使投资方预想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反之,如果社会反响很好,就必然会提升投资方的经济效益。对于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而言,衡量其社会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为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对地域的经济发展影响能力;全过程中对历史、自然、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升能力;与当地社会民俗环境的协调统一程度;建设运营过程中对周边居民的干扰程度等[4]。
城市的社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对城市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城市群体意识形态及作用的社会反映。城市的物质更新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更新,由大规模的拆除重建渐渐向城市存量的保护再利用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效果[5]。
因此,在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过程中,应再现、反映历史信息和情感文化的场所感。把它们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留给后代,通过这种方式,老一代人的记忆得到保护、延续,城市物质技术的发展得以传承,促使城市持续发展[6]。
相应的,技术条件、产业布局调整对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影响也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再生利用模式,以上社会因素应综合考虑。
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旧工业建筑代表的工业文化同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20世纪城市发展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建筑风格、材料色彩、空间尺度以及构造技术等方面表现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历史发展演变轨迹,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反映了当时经济、文化、政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与其他历史建筑比较,旧工业建筑同样是城市文明进程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关于工业时代的最好城市展品。城市中的旧工业建筑,具有一定的方位地标作用,也是城市居民在景观方面认知城市的重要因素。
旧工业建筑记载城市一定阶段的发展历史,它们的环境和场所感,是唤起人们回忆和憧憬的重要因素,特定人群因其所在场所的成长与共同经历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选择有代表的城市存量中的旧工业建筑进行再生利用,不但能保留城市的历史痕迹,也为人们回忆过去保留了可能。
对旧工业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主客观实体要素指旧工业建筑及其环境中的非物质和物质要素、建筑本体、对环境的观赏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影响要素共3大类。
其中,各种非物质与物质要素能够体现于建构筑物、开放空间、街道环境与景观小品等方面,而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再生设计的设计者又承担着传承地域文脉的责任,因此,再生模式选择时,应该综合考虑以上3种环境影响要素,并应尊重、保护、提炼、发展、延续地域文脉。
影响旧工业建筑再生模式的特征因素分类众多,且每项影响的方面也各不相同。主要特征因素包括厂区占地面积、厂房的建筑系数、厂房的结构形式、层数、层高、区域交通便利程度、区域功能、区域社会文明程度、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区域生态状况、地域文脉等。再生模式选择时,亦应将特征因素考虑进去,总之,旧工业建筑再生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再生利用后能否达到城市存量更新的目标和效果,决定了能否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决定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7]。
通过上述的旧工业建筑城市存量更新的价值、潜在因素、特征因素的综合考虑,不同的旧工业建筑采用不同再生模式,具体内容、方式、条件、优势、意义、举例见表2。
表2 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基本模式
北京首钢原称石景山炼厂,位于北京石景山南侧,“石景山炼厂”历经北洋、抗战和国民政府时期,直到1949年更名为“首都钢铁厂”。首钢响应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号召,从2008年奥运会期间启动减产,到2011年全部停产,整体搬迁,偌大的首钢厂区就只剩下了空空荡荡的巨构建筑,其中,首钢三号高炉就是巨构建筑的代表之一(图2、图3)。
城市存量的更新首先是对城市存量所包含记忆的尊重,之后才是空间更新。首钢三号高炉将完成从巨构建筑再生利用为博物馆的创举,是国内第一个高炉及附属设施改造再利用项目,对其的设计策略是静态保护和动态更新相结合。三号高炉再生模式选择为场馆类建筑,充分利用高炉独特的外部造型的地标效应,并结合内部空间设计了独特的参观流线,核心空间体验场由炉体罩棚内4个标高不同的检修平台和原有出铁场平台组成,为游客提供震撼的工业遗址体验。
综上所述,在对城市存量中的旧工业建筑进行再生模式选择时,应对影响模式选择的各种因素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具体项目的特殊性和地域文化进行,以求达到城市存量更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