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辉,苏 毅,2,高 敏
(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高精尖未来城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 100044;3.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
名人文化是城市文化极富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扬当地名人文化,我国各地正在建设以展示纪念对象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的建筑类型——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这些纪念对象一般都是品格高尚,或者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又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伟大建树的人。
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符号,是搭载城市文化元素和贮存记忆的场所,是盛放人类思想的容器。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折射出各个历史阶段凝结的城市文化,同时记录了各历史时期城市人物的性格,承载着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的思想。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凸显,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能够表达城市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精神,延续城市文化脉络。
纪念性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往往也反映出人类生产力水平和认知审美水平的演变(图1)。石器时代人类崇拜大自然中的山岳河神,以各种动植物生灵为图腾,纪念性建筑大多数为简单的石料堆砌的构筑物。青铜时代,社会出现一定的组织和等级,并产生分化,一些哲人先贤对自然规律也有了一定了解,以至于对自然的崇拜逐渐淡化,开始转向对统治阶级及其所编造神灵的崇拜。
纪念性建筑一开始是陵墓和庙宇,随着社会制度、等级制度的逐步完善,纪念性建筑建设慢慢发展形成一套约定俗成较为官方的形制标准。纪念对象开始转向现实中的人,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跟随自己打天下的24名功臣修建凌烟阁,并在其中挂有真身大小的画像。
当代人物纪念性建筑的纪念形制从单一性向更加自由多样性发展,总体建筑演变呈现出外在更加注重空间环境与场所氛围,内在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参观体验的趋势。当代人物纪念性建筑在保持纪念性建筑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建筑的地域独特性,建筑功能构成也趋向多样化,不仅具有纪念展示功能,也兼具文化和教育功能。社会职能性质也占据了一定的功能构成,此时人物纪念性建筑的教化作用更加突出。受西方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引入西方纪念性建筑的很多元素,我国纪念性建筑尝试了对中国传统纪念建筑的创新。
最常见的人物纪念性建筑的选址一般离故居很近,选取对人物有纪念意义的地点。此外,还要求场地周边环境氛围适宜,整体空间布局要延续周边区域总体空间布局方式,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临近区域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新建型人物纪念馆选址很大程度上依靠山水园林,为纪念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客观条件。一方面,建筑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山水景观与视线设计发挥具有深度感与层次感的景观作用[1];另一方面使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作为对山水建筑景观与地形的补充,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2]。因地势变化对地形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使之与其具体性格和谐统一,也能使建筑形态形成一种呼应自然环境的建筑创作。
韶山毛主席纪念馆用地在两山包围的山坳之中,整个纪念馆建筑群融合在韶山的自然环境中,与韶山的一草一木含蓄共生。梁希纪念馆(图2)靠近山体位于南郊森林公园北侧,三山环抱,溪水清澈,曲径通幽,将自身化为一个具体而微的节点,连接起宏大而抽象的纪念性空间。
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与其他纪念性建筑的体量大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人物类纪念性建筑规模偏小。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场地条件、不同纪念人物类型的人物类纪念性建筑体量各异。大体量的建筑给人雄伟、空阔和神秘的心理感受,能够营造庄严和崇高的氛围;而小体量的建筑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建筑的体量归根结底是依据人的心理感受而定的[3]。
在设计中,建筑空间体量大小除根据空间主题氛围和展览功能的需求决定外,也应当参考所要表达的纪念主题。一些纪念馆运用夸张的尺度,与其他元素形成对比创造具有层次感、进而突出主体建筑的象征意义。李叔同纪念馆外径宽约50 m,总高25 m左右,依随旁边树冠的下降趋势飘出湖面,在体量上尽量融入树林,尺度略显夸张[4]。
人物纪念馆按照建筑体量可以分为大体量(≥10 000 m2)、中体量(4 000~10 000 m2)、小体量(≤4 000 m2)3种(表1)。
表1 人物纪念性建筑体量
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其纪念性,在人物类纪念性建筑造型中寓意式的建筑设计手法屡见不鲜,所谓的寓意式建筑造型(图3)就是在人物纪念性建筑中,提取与人物密切相关有寓意的符号,通过建筑手法把这类符号具象为建筑语言,表达出与人物特征相契合的意象,通过立面的肌理、开窗的形式、细部构件、细节装饰、色彩形体等方面塑造出能体现纪念主题的建筑形象,来暗示建筑的设计主题。
李叔同纪念馆整体建筑采用“水上青莲”的造型,让人不由自主地就可以联想到,李叔同与佛家得渊源,意味深长地凸显了这一纪念人物飘然世外,高洁傲岸的佛家性格。
台北中山纪念馆设计中,建筑师就提取“中国古代官帽”这一意象,然后将其转化表现在主体建筑的屋顶,暗含了台北中山纪念馆所特有的政治意味。
多数人物性纪念建筑从当地地域文化出发,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将当地文化符号化具体化,并将之表现在建筑形体建筑色彩等风格上。在传统建筑风格之上融入许多创新风尚,在门窗、梁柱、外饰等建筑构件的细节处理中纳入新因素,运用、组合各种设计流派的特点。结合中国特色,根据地域社会背景和场地周围环境等条件加以调整,进而使之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相融合。既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传承传统意境,延续地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又表现出建筑师在现代建筑思考上的创新理念。
在齐白石纪念馆中可以看到,很多建筑元素都带有强烈的湖湘民居建筑特色,清晰地印刻了湖湘的历史文脉,也向世人展示了湖湘所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皖西安庆陈独秀纪念馆在项目改造中吸收了徽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青砖黑瓦、木质漏窗、徽派照壁等一系列符号化的建筑细节,呈现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徽州建筑样貌。
萧娴纪念馆的白色外墙、灰绿色平瓦屋面及红色构架,与旧时使用的小瓦有相似之处。而单坡屋面与白墙开洞形成构架使空间相互渗透,体现出建筑师建筑手法的新意[5]。表2给出了人物纪念性建筑风格的定位。
表2 人物纪念性建筑风格
不同的建筑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能带来不同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人物类纪念性建筑材料大都选取当地极具地方特色、体现本性和真实性的材料,多为当地富有特色的粗矿石料。
使用地域建筑材料,可以更好地融入场地情景,使建筑更具地域历史感,凸显当地传统建筑亲民性根系乡土的特点,能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观众亲切对话,给人可亲可信之感。此外,现代纪念性建筑运用玻璃和钢材,也能使其与当地独特建筑材料相得益彰。
色彩是视觉世界最为直观的要素,可结合建筑造型和建筑材质使建筑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同形态的建筑通常采用不同的色彩,不同色彩可构织出不同的场所氛围和情感内涵,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性格。暖色代表温暖、活泼;冷色代表安静、深沉。明度低的颜色具有一种较强的重量感;明度高的颜色具有一种轻巧感。优雅的建筑通常采用鲜亮明快的色彩;庄重的建筑多采用深色调。纪念性建筑所采用的色彩不能过于丰富,太过杂乱的色彩会使得建筑显得不稳定,给人轻浮之觉。
上海鲁迅纪念馆墙面选用白色,瓦顶为青灰色,以天然毛石作为外墙勒脚的主要材质,而北京鲁迅纪念馆外部的建筑色彩则由黑、白、棕3种颜色构成。它们各自选取最能代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色彩搭配。
为了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建筑师在设计周恩来纪念馆时,内部主要材料选用黄色的花岗石,屋顶选用灰色面瓦。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坐落于太湖东南沿岸一个普通村落中,整个建筑群落以黑白为主要基调,辅以立面的灰色木板和部分青灰色的墙体,表现出江南水乡村落宁静淡泊的格调。
人物纪念性建筑空间布局大致分为两种:①规则式空间布局,最显著的特征是规则的几何形制,平立面有明确的一条或多条轴线,有明显的层次关系;②自由式空间布局,它与规则式空间布局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明显的轴线,是自由变化的空间序列。在规则式空间布局中,参与者很容易就可感知空间的导向性,通过规则对称布局来体现人物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并将这种纪念性清晰地传递给参观者。自由式空间布局有着类似园林式的不规则布局流线,可与基地环境取得呼应,以更好地适应地形地貌和场地环境,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一些打破常规的布局结构或空间形式。
北京名人纪念馆大多为传统的庭院四合院建筑,典型规则方正的四合院采用中轴对称建筑布局形制。主体呈正方形的毛主席纪念堂,其中轴线与北京城中轴线重合,布局平整对称,给人以稳重平衡之感。
3.7.1 光线运用
创造一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纪念性空间,通常要使用一些艺术手段,利用物质环境去烘托出一个能让人心生共鸣的场所气氛。这种场所气氛往往影响着人们此时此地的心境,可以让人们感同身受。光线的运用恰恰是影响场所气氛的关键性因素,在人物类纪念性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光影的运用可以给人带来深刻的记忆,能起到烘托纪念主题、突出视觉感受的作用。
在城市纪念性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根据照明系统的差别,可以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大类进行分析。自然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历时性,从早到晚自然光刻处在变化之中,而人工光源则具有稳定发光的特点[6]。在城市纪念性空间环境的光影照明设计中,不同角度的采光口设计,使得纪念性空间内部光亮处与其他地方形成类似戏剧舞台的对比效果,从而使空间成为人们视觉关注的焦点。人工光源的可调节、可设计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场所预期效果的需要,更好地营造出建筑师想要的场所空间。
例如萧娴纪念馆自天窗及侧高窗射入充足的光线,光质柔和,从天窗倾泻下来的阳光和精心设计的侧高窗框划分,共同营造出一处富有中国韵味的纪念性空间,让人置身于具有强烈纪念性的时空之中[7]。
吴健雄纪念馆天光倾泻而下,照在全白色背景衬托下的吴健雄先生的雕塑之上,形成强烈的纪念性空间。
3.7.2 水体
水是塑造城市纪念性空间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水经常被运用在纪念性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当中。水包容万物、形态多样、平静纯洁,能够营造严肃沉静的纪念氛围,因此在城市纪念性空间环境设计中常常利用水体的动静不同来塑造不同的情感环境。
静止的水体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能够映出纪念堂的倒影,表现出与随时间变化的天空以及其他景观元素的关系,平静的水面营造出和平肃穆的情感环境和静谧神圣的气氛。动态的水体能让场所空间更加灵动具有生气,活跃的水元素可以将人们的视觉焦点吸引过来。将静态的水和动态的水相结合,可以巧妙地营造良好的纪念氛围,一静一动的强烈对比使纪念性效果更加震撼,光与影、虚与实可以引发参观者对现实与历史的无限遐想,它是影响参观者心情变化的重要环境因素(图4)。
人物纪念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分析此类建筑的功能构成,传统的人物纪念性建筑由于其特殊职能,所以其功能构成划分明确。而当代人物纪念性建筑由于纪念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致使当代人物纪念性建筑功能有了新的拓展。因此在设计人物纪念性建筑时,要注重考虑如何在固有的功能布局模式上拓展重组新的功能要素,建立起适应当代纪念性功能空间。当代的人物纪念性建筑,公共空间的比重开始增大,也开始增加休闲场所。
不同地域的城市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名人文化是城市的重要历史记忆,是人类重要的人文资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物性纪念建筑是将城市名人文化实体化,是文化和建筑虚实的结合,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内涵淡薄,经济社会人类精神需求匮乏,人物纪念建筑是城市中珍贵的名人文化人文资源,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灵魂。人物纪念性建筑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经济价值,而在于其能够彰显一个城市人文的高度与精神的深度。
希望可以通过人物纪念建筑激发人们对城市名人文化的认同感。目前人物纪念建筑设计及应用逐渐成熟,相应的设计思路通过大量实践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以自由、宽松的场所精神体现出对都市文化的关怀和心灵归属的诉求,人物纪念性建筑呈现在我们面前,为城市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