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古筝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从原先的鳳毛麟角走向了普及,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热衷和喜爱。笔者剖析了当前古筝教学中的三种低效表现,初步提出了提高古筝教学有效性的六条策略,这对于全面提高古筝教学整体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筝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古筝教学中的四种低效表现
(一)拔苗助长,忽视基础训练
很多时候,老师们为了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记得袁莎老师曾经说过:“当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古筝,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行更加深入地学习和表现,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急于拔苗助长。
(二)片面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的情感表现
在古筝教学中,很多老师过于注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情感体验。就像人说话时语调一样,没有了抑扬顿挫。因此我认为要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必须通过学生弹奏时情感表现来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对自身从弹奏到演奏在不断认知理解中有所提高。
(三)指导思想错位,重尖子培养轻普及提高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尖子生。在教学中会用很多的时间为尖子生辅导,因为她们学得轻松,而就在这样的状况下,老师们忽视了其他学生。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不光是要重点培养优秀的学生,也要注意对一般学生的认真培养。
二、提高古筝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合理选材
如何让学生练好基础非常关键,每天按要求的练习各自的基本功,从简单的指法练习,到一首首成形的练习曲。从如何练到如何弹奏,这样的基础练习从听、从观察等方面进行,日久了,学生自然对音色、力度、节奏感知等方面有所提升,能更好地为弹奏乐曲服务。
另外教材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家都会利用网络和各种书籍来获取知识。所以,要想将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首先要将众多的资源进行重组,这样一来也能促进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有实质性地提升。
(二)宽松环境,唤醒灵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轻松的氛围,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相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对音乐的看法。这样,就会大大地缩小双方之间的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转变观念,有效学习
学生中的尖子生和暂差生在过程中,我认为可以有些互补学习,比如说有些暂差生不愿意主动练琴,可以让优秀生带动她们练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带动往往比老师带动要来得有效,因为年龄相仿,学习方法上更好切磋,竞争意识也会相对强烈。课堂中还应该经常加入一些齐奏、合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思考
(一)要提高古筝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动之以情,示之以范,所以古筝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艺术造诣,并且有对艺术独到的见解。此外,古筝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听辨能力和对乐曲深刻地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使学生多范围的掌握学习方法和经验。
(二)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古筝学习氛围
据调查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时,学生可以被老师的情感带动着,对于学生们听课的效率都会起到推动的作用。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就会让学生学习的效率得到质的提升。这样就能利用榜样的力量创设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要深入研究古筝作品,体会作品深刻的内涵
拿到一个新的作品,我们并不是急于求成的去弹,是经过深入研究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每个乐句每个乐段的深刻内涵之后,再着手弹奏,效果会好了很多。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曲子中的精髓,以后他们在练习和演奏其他的作品时,也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四)注意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首乐曲,我们所要求学生不仅是弹会,还要学会和曲中有关的许多知识,要经常让学生们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丰富内在修养,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这对自身艺术底蕴的提升是有着极大帮助的。
如今,我国教育水平在不断进步,对小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小学生进行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工作的要求和强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发展。在古筝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发现问题,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每一堂里课有所学、有所感、有所获。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古筝教学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途径,是每一位古筝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赵雪.儿童古筝有效性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卜丽群.小学古筝集体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3]曾璐莹.广东汉乐培训班传承有效性的教育叙事研究[D].广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罗嫣娜,池州学院。